上海市内的排名前五的大学和它们的王牌学科,你了解吗
我发现挺有趣的,TOP2都是公认的,但以下就不太好弄了。上海的高校也是如此。TOP2是复旦和上交大,它们俩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现在也分不出来,但TOP2是肯定的。复旦和上交大是清北之后的第二顶级高校,清北复交。至于上海的TOP3,就各说各了。
我认为的是:
1. 复旦大学
复旦和上交大算并列吧。复旦在民国时期是个私立大学,在建国后的院系调整中,获得了很大的益处。当时老浙大、交通大学等江浙一带高校的文理相关专业、师资都并入了复旦大学,复旦一时名师汇聚,成为江南第一学府。改革开放之后,复旦大学也出了不少名人,不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出了不少有全国影响力的老师,理科方面苏步青、谈家桢、谢希德、杨福家等人,这里面好几位都是复旦的校长,理科出身但又很有人文思想,让复旦充满了魅力。人文方面现代大家比较熟知的葛剑雄、陈思和、王安忆等人,这些思想的存在,让复旦熠熠生辉。
很长时间内,复旦的文、史、经、管、理等学科都是排江南第一,在2000年,合并了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也是顶级医科大学。两强合并,复旦的医学也成为国内顶尖的医学院。
不过,近期,复旦的发展看起来有些缓慢了。原因是文科整体都在衰落,文科跟理工科不一样,文科好,需要发声,这个发声不单单在学术界发生,还需要对大众发声,而现在是草根时代,专家的分量一直在下降。我认为这是文科衰落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原因是,社会的发展越发依赖科技的发展,现在是科技高歌猛进的时代,人文都在往后退,人文对人类的慰藉作用大概几百年一次就够了。
复旦不仅是文科衰退,理科也在衰退,复旦的数学保持了国内第一,但物理、生物等都下降了。有人说,可能是复旦没有学上交大圈地,发展受限,因为不好引进人才,也不好扩建实验室。我觉得这个也许是一个原因。
上海的大学排名另一个原因,大概跟复旦人的性格有关系。顶级名校的一大特点就是,里面出来的学生都带有一定的特质。比如,清华的,很沉稳低调,但又有担当。北大的,很有个性,非常有独立思考能力。我觉得,复旦的人也很有个性,也非常有独立思考能力,但他们又跟北大人不太一样,北大人是比较入世的有个性,比较进取。复旦人则比较佛系,跟外部世界有些疏离的样子。这大概就是复旦人最爱讲的:有趣而无用的灵魂吧。如果整个学校都如此,但显得就会不如其他学校那么进取了,尤其同桌又是个极为上进的上交大。
我虽然讲了半天复旦衰落,但复旦在上海TOP2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比如,法学,复旦的学科评估结果不如华东政法大学,但从就业认可度来说,复旦的要好于其他学校。任何专业,复旦在上海,长三角地区都会被认为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水平。
2.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交通大学,交通大学是民国时期的名校,跟原先的北大、清华也是齐名的,国外名校也非常认可的一所大学。
交通大学的大部分在1956年都搬到了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现在的上交大只是
在原来老交大的一、两个系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一开始上交大比较弱,长期被人讥讽为船舶制造学校。这也是上交大在上海滩当不了老大的原因,如果是原交大的整体或者1/2,就肯定是老大,原先的基础太薄弱了。
不上交大的发展速度极快。我觉得国内大学发展好的,上交大绝对能排进前三。在本世纪之前,西交大的实力还比上交大强,现在上交大已经是国内前4了。西交大和上交大的差距不单单是地域造成的,是上海发展快,西安发展慢造成的。我觉得上交大几任领导的眼光都非常好,非常有战略眼光。
我听过上交大一老师说过,说当年上交大的主管单位是中国船舶制造工业总公司,原来的第六机械工业部。那个部对上交大特别宝贝,刚改革开放,能出国的时候,部里先让上交大的老师出国了,是部里的第一批。没想到的是,上交大的领导出国后,回来第一件事就要求去教育部,脱离中国船舶制造工业总公司。原因是,上交大的领导出去之后发现,只有综合性大学才有出路,专业型大学不是发展方向。很不容易,1982年上交大转到教育部。
上交大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很早布局闵行校区。上交大的老校区是在徐家汇,上海的一个中心之一。复旦的五角场在很长时间里,是比较偏僻的,所以复旦用地压力没有上交大大。上交大的老校区在徐家汇,那地方寸土寸金,无法发展,所以,很早,1983年,上交大就开始建设闵行校区。不过一开始只是个分部。但到1998年前后,那时国家提出了985工程,上交大决定把闵行当作战略发展方向,全校都搬去。闵行是个很偏远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高瞻远瞩的决定,现在上交大在闵行有5000多亩地,校园比复旦宽敞了很多,也有房子,可以安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