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对教育结果所期望的一种倾向或方向。一切的教育方法、手段、措施及行为都受着一定的的价值取向所引领和导向。而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成长取向”和“学习取向”,权衡考虑“成长取向”与“学习取向”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重视和理性定位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还我们的幼儿们一个童年。
关键词:价值取向、改革、践行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精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宗旨。
教育价值取向作为我们践行教育的指南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犹如大脑一般的支配地位。相应的,任何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行为都接受着一定的价值观念领导,受一定的价值取向所驱使。所以,长期以来,教育界人士都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期望平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也希望能够站在一个高峰,以一个更加高瞻远瞩的视野鸟瞰教育的发展与意义。
研究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首先有助于我们正视这一问题,即确定教育价值取向本身价
值。这个世界的方法论总比世界观要多上许多,但是在世界观上,人们投入,也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方向错误,跑的越快,南辕北辙,失败的越快,也就离目的地越远。同时研究价值取向问题也使得我们的学前教育方法论有其价值观可依,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随便教育与盲目教育的教育行为,让我们的教育更加趋于理性。
我国的学前教育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成长取向”;第二方面,“学习取向”两大对立价值观。
  “成长取向”与“学习取向”二者相辅相成。
从我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在我国不同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的价值取有所不同,但比较多地停留在儿童的“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或统治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即“社会本位论”。
“成长取向”,是一种遵从儿童成长规律的价值取向,也称为儿童本位观念。“学习取向”,是一种遵循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纯理性角度的教育取向。也称为社会本位观念。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知识化”倾向明显,主要原因是家长受不良风气的鼓和推动,一味的追求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关心的是体系化知识的获得和教学的成效。
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已经有很多年,但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稀缺及分配不均匀,使得考个好分数、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是实现社会升迁的唯一道路,这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显的尤为突出。中国传统教育“填鸭式”的说教演变至今“以知识为中心”形态。“我们完全是用一种固化的,更多的以不是尊重儿童而是方便大人,不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是有利于大人的价值观念和趣向,包括各种各样的功利考虑—在这个时代更主要的是出“教育一不小心就有了‘反教育’的意味”的感慨。
而且,我认为因为我们国家在近代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而使得在学前教育的生活实践中存在着普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与中国的望子成龙传统观念相结合,便急剧扩大了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中的“学习取向”的市场,即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使得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实践完全的两张皮,“成长取向”的价值观念完全实施不下去,又或者作为实现“学习取向”的手段以配角身份存在于部分被认为是开明的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实践中。
但就当前我国教育学术界而言,极端二元对立的价值取向已经很少见了,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正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走向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试图实现学前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和统一。
总结:我认为,理论从实践中得出,也要返回实践引导实践,服务实践是理论的最终归宿,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因为个体的知识体系的差异与对教育的理解不同,也让在学术界所得的结果难以付诸实践,所以我们更应该走近基层,研究调查家长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不自觉的行为的认识之源,并试图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实现理性教育价值观的普及。
由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我们自己的童年出发,换位思考,回忆我们的童年时光,回收我们自己的最珍惜的,无论是美好的,还是苦涩的,搞笑丢脸的还是无知无畏的都是我们精神的故乡,都让我们觉得不可或缺。如果童年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应付考试,用于忙碌地做作业、上补习班,那么他的童年就不堪回首。只有无聊的,千篇一律的,死气沉沉但又好像趋于理性的才是无所谓的,有无皆可的部分。童年乌托邦看似无用,像是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却不容从人的一生中删去。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回忆我们自己的过往,宁愿自己犯错,也不想在明白之前已被告知了真确答案。
童年已经开始消逝了,传统儿童游戏的消逝;儿童游戏的功利化;儿童语言的萎缩;儿童过早的成人化。所以我们应该急速行动起来,从价值取向出发,去拯救我们的孩子们的童年。
好分数怎么查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