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长治市人事考试网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有史学家形象地用“不敢泄气”(就是不能乱说话)“昏天暗地”(就是跪在地上埋头写会议记录,听不懂也不许问)来形容某一时期的皇帝身边的大臣。这一时期应该是指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A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    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
C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    D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生、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4.如图为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唐代
A.科举取士的形式趋向于僵化                B.书法艺术受到士人推崇
C.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                D.文学素养影响科举功名
5.南宋宋理宗宝祜四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科举制度有利于
A.门第观念的强化                        B.文化教育日益繁荣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百姓身份趋于平等
6.有学者认为,“始皇既卒,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成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该学者认为秦亡的原因是
A.龙无首,吏治腐败                    B.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严刑峻法,文化专制                    D.推行郡县,地方离心
7.元行省负责“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禀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但其行使权力时又处处受到中央节制,如其人员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
准。这说明元朝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书省垄断中枢权力
C.行省长官集中专断                        D.皇帝的人事权力旁落
8.明太祖末年,开始实行廷议制度。“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廷议的内容甚广,涉及立君立储、建都、祭祀、宗庙、民政、边防等。廷议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扩大,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官员皆可参加。这一制度
A.反映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B.加剧了明代政治的混乱无序
C.是内阁权力不断扩张的产物                D.有利于决策的正确化合理化
9.明代选妃制度非常特殊,太祖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女子,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其主要目的是
A防止大臣勾结宗室                        B保证皇族血统纯洁
C打破血缘贵族政治                        D扩大王朝统治基础
10.明代设计了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司法机构),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上述机构的设置
A.形成了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相互牵制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分权制衡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11.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铁器促进小农生产方式确立                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小农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12.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3.明代山西商人范士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14.(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15.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
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抑商政策
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16.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农业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C近代化的曙光已经显露                    D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17.东汉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未有棉字,而只有“绵”字或“緜”字,云:“緜,联微也,从系,从帛。”可见是指蚕丝之聚合。南宋时期,袁文所撰《甕牖闲评》中记述:“木绵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又出一棉花,为木绵也。”表明“棉”字在当时是一个新字。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B.棉花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C.棉花种植遍及全国                        D.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18.有学者称。重农抑商政策使职业分工呈不合理状态,社会全员消费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消费产品农业化致使社会中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是低水平的。该学者意在说明重农抑商政策
A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宗旨                    B无法适应稳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19.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上面有“孔子”“叔梁纥”“子贡”“颜回”等文字及孔子的画像。据专家初步判断,此画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可以印证
A.孔子曾周游列国到过南昌                B.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
C.西汉时人物绘画成为主流                D.西汉书法开始进入到自觉阶段
20.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1.有学者认为先秦儒学追求的内圣而外王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坚持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二是对社会伦理秩序、政治民生问题的关切。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A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                B是礼乐制度的时代化发展
C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                D成为传统文化形成的标志
22.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因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而被称为“横渠先生”)说:“(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一直为人们传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旨在说明
A.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B.心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
C.圣贤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D.读书求学应该谦虚谨慎
23.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
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                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
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24.北宋时,有人指出:“(魏晋至隋唐)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佛教)耳。”这说明北宋时
A.佛学成官方主流意识                    B.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
C.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                    D.儒学面临复兴的重任
25.康熙摒弃了天降祥瑞的虚浮学说,而把“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视为“莫大之祥瑞”;习近平也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与材料意思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B.天人一理,格物致知的思想
C.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                D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
26.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
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
27.中国古代某种绘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28.明清小说中主人公多是商人、业主、市井游民等,据统计,在“三言”“二拍”近200篇的作品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近70篇。小说大量表现市民的生活情趣,渲染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他们对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这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社会地位大为提高                    B.文学创作题材更加丰富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社会阶层垂直流动加速
29.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用雄黄化学成分二硫化砷可止痛和苹苈两种药堵到牙洞中修补牙齿公元659年唐代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记载用汞银锡为主合金充填牙齿的方法则与近代补牙术十分相似。这些医疗手段
A说明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已十分发达        B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累积了独特的智识
C侧面反映中国古代民众食物品质粗糙        D因缺乏科学理论支撑致医疗效果较差
30.1646年8月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彭山县江口镇战败船毁所载金银沉江。从此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准备2017年初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启江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金银文物。这一成果的取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