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MKT-ZH-A-03-D
A3综合能力试题参考答案
一、问题求解
1.E
2.C
3.E
4.C
5.A
6.E
7.C
8.D
9.B10.A
11.D12.A13.A14.B15.E
二、条件充分性判断
16.A17.B18.A19.C20.D
21.E22.C23.C24.A25.D
三、逻辑推理
26.D27.E28.A29.D30.E
31.E32.C33.B34.B35.A
36.D37.A38.C39.A40.C
41.A42.B43.E44.A45.C
46.D47.D48.E49.C50.D
51.E52.C53.B54.E55.C
四、写作
56.论证有效性分析
【解析】
首先,限薪令的颁布无法实现限制明星薪酬的初衷。稀缺的顶级明星资源和明星对于其粉丝而言的不可替代性使明星效应成为
最有效率的盈利方式,为了继续开发利用明星效应,实现对限薪令
的有效规避,投资方会变相的把资金转入艺人名下,例如明星参股、
增加工作室劳务费等获得更大额度的回报,进而导致演艺圈交易市
场诚信度缺失,明星薪酬价格数据失真,使得限薪令对明星薪酬的
调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谬误1】材料不当假设了投资方会在限薪令颁布的情况下变相把资金转入艺人名下。
其次,限薪令即使能够达到限薪的目的,其带来的弊端也会使娱乐圈发展倒退。因为限薪令对解决娱乐圈作品粗制滥造的问题毫
无作用。作品质量是娱乐圈整体风气好坏和艺人素质高低的外在表
现,因此粗制滥造是制约娱乐圈发展的根本因素,限薪令的颁布,
是寄希望于约束制片方在明星薪酬上投入过多,以促进其将节约的资金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和制作中,进而提高作品质量,然而这个逻辑并不成立,制作方的硬件设施不齐全花费高价请明星以获得巨额经济效益,作品质量低,是制作方的错误,不能归结于明星薪酬高。
【谬误2】限薪令对解决娱乐圈作品粗制滥造的问题未必毫无作用。很有可能因为限薪令的推行,使得制片方可以节约明星片酬,将节约的成本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上。
【谬误3】作品质量不能完全体现娱乐圈的风气和艺人素质。很多素质高的艺人也可能会拍出质量不高的作品。
【谬误4】作品质量低不仅仅是制作方的错误。
最后,限薪令的颁布更有可能增加烂片数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在投资者将实现增值盈
利与快速回本作为第一要务的大环境下,限薪令无疑方便了烂片的流通。制片方节省资金的不断叠加也象征着投资影片的数量的增多,“快钱模式”指导下的影片其质量可想而知,越来越多的烂片投放于市场,不仅仅磨灭了良心制片人和编剧的创作热情,更可怕的是烂片横行无忌而导致娱乐圈浮躁之风根深蒂固。
【谬误5】限薪令未必方便了烂片的流通,很可能会使得制片人将节约的成本投入到影片的制作中,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参考范文】
限薪令未必有助于演艺圈发展
论证者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就片面地得出了限薪令的推行有助于演艺圈良性发展的结论。然而论证者在其论证过程中犯了一系列的逻辑错误,所以其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现分析如下:
首先,材料不当的假设了投资方会在限薪令颁布的情况下变相把资金转入艺人名下。然而很有可能真实的情况是很多投资方本身也不希望支付艺人高额片酬,限薪令的颁布恰好是对投资方的保护,投资方自然不愿意冒着违法的风险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若是如此,结论自然难以成立。
其次,限薪令对解决娱乐圈作品粗制滥造的问题毫无作用不意味着其带来的弊端会使娱乐圈的发展倒
退。娱乐圈发展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娱乐圈的作品好坏,还受圈内市场的良好风气、演员的自我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再次,作品质量低仅仅是制作方的错误,不能归结于明星薪酬高吗?未必。作品质量低不仅仅是制作方的错误,若是演员自身艺术修养不足或是演技不高也会对作品质量的高低产生影响。
最后,在投资者将实现增值盈利与快速回本作为第一要务的大环境下,限薪令未必方便了烂片的流通。很可能制作方会将节约的
成本投入到作品的制作中,更有可能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况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艺术审美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若以作品本身说话,也许是实现增值盈利与快速回本的更有效方式。
若是如此,限薪令的推行反而是阻碍了烂片的流通。
综上,论述者没有提供更加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限薪令的推行有助于演艺圈良性发展这一结论,要得出此结论,还需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57.论说文
【立意解析】
材料的重点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肯定创新与传承的正向关联。
参考立意: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参考范文】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今年年初,故宫火锅店走红,慈禧同款锅底、圣旨菜单、故宫印章等,不仅上了微博热搜,还喜提北京美食热门榜第一。可见,这种创新的推广形式让文物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现实层面来看,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也使其焕发了新生机。
社科赛斯考研机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现有的文化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丰厚积淀,而创新恰恰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正如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最近主持的两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该节目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传统文化的景更加鲜明而丰富的展现了出来。事实上,其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一种大胆创新,并因此,节目意外走红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从理论层面来看,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当下,小到人际关系构建和个人健康成长,大到民族复兴和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其传承更是中国文化数千年延续内在规律的现代彰显。当代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不仅中国需要传统文化,世界文明也需要传统文化。
有人说,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会失去传统文化的本,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没有尺度,而是推陈出新,既继承又发展,既扬弃又创新;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
因此,我们应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使其历久弥新,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