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角:是指个人或人们在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形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
2角理论: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提醒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3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历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形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概念:a自我是由对自己的看法和信念所组成的詹姆士所称的“己知的〞或“宾我〞b自我也是个活泼的信息处理器叫做“知息者〞或“主我〞
5类别化:在社会知觉中,个体往往将信息分门别类的处理,“物以类聚,人以分〞,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归类,这一过程叫做类别化。
6图式: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关于个人、体、角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或其他详细材料的图式。
7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8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响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9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
10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
11反响: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的每一方面都在不断的将信息回送另一方,这种回返过程称作反响。
12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目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间隔等。
1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应此更加结实。
14人际关系:人与人通过直接交往〔包括沟通和其他形式的交流〕过程开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情感联络。
15自我价值: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识别与评判;
16自我价值保护: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确实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认的自我支持倾向。
17社交测量法:又称社会测量法。它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的提醒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家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由莫雷诺最先创造的。
18进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标准所容许。
19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20社会助长:也成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进步。
21社会阻抑: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下降。
22性别助长:对于性意识开展成熟的人,异性有高于同性的特别行为促进作用。
2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24合作: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别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25竞争:不同的个体为了同一个目的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26体极化:指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体
平均程度,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7体思维:高凝聚力的体在进展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致于对其他可行性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这种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就称作体思维。
28首因效应:人们在对别人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29近因效应:人们最后所承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承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30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体中的人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
简答
一、符号互相作用理论的根本思想。
1心智、自我、社会是亲密相关的三种构造和现象。他们的形成、维持和开展,他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及符号互相作用来实现。
2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互相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互相作用而产生与开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予客体的外化过程3自我,作为有别于非我的主体自己,是由主我和客我组成的。
4社会,代表人及互相作用的组织与构造。社会和体的生活是由社会成员的协同行为来维持的,而要真正做到协同,就要彼此理解对方的态度、行为目的和反响的反响等,这就需要有说明事物意义的符号作为沟通信息的工具。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角引导机制;2社会比较机制;3社会学习机制;4亚社会认同机制。
三、印象的形成
1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行程中最重要的维度2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那么3印象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四、印象管理的策略
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2讨好与自我提升
3恰当的自我表露
五、态度的特征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彩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六、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4认识或理解
七、非语词沟通的三种方式
1通过动态无声性的目光、表情动作、手势语言和身体运动等实现沟通。
2通过静态无声性的身体姿势、空间间隔及穿着打扮等实现沟通。
3通过非语词的声音,如重音腔调的变化、哭、笑、停顿来实现的。
八、为什么人们喜欢漂亮的人
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举出了以下四个理由:
哈尔滨师范大学1我们从各方面的习得知道,漂亮的人才值得爱
2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显得荣耀和荣耀。
3人们有个老框框,就是认为漂亮的人足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这正是一种晕轮效应在起作
用。
4漂亮的人看着就舒适,使人沉湎于美的满足中,实际上,这正是一种美的需要的满足
九、爱与喜欢的区别
海德认为,爱情是强烈的喜欢,是喜欢的极端形式。
喜欢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2喜欢的主体对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
爱情的三个重要因素:1依恋—卷入爱情的恋人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的去寻求自己恋人的伴同和宽慰;而别人不能有同样慰藉的作用。2关心与奉献—恋人之间会彼此高度关心对方的情感状态,感到使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对对方的缺乏表现出高度宽容,。在爱情关系没有受到别人威胁时,表现关心与奉献的一方对自己的行为往往有纯粹无私的崇高感。3亲密—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不仅有着对对方的高度信赖并且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
十、长期与短期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
根据互相作用时间的长短,人际关系可以有长期与短期的划分,长期人际关系通常都与重要的社会角相联络,是人们长期社会角关系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短期人际关系那么是偶然生活事件使人们发生交往所产生的人际情感关系,如推销员与顾客,警察与违章者。
长期人际关系与人们的社会角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关系设计的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别人,关系双方在社会角上与情感上都有互相的依赖,因此关系性质对双方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并且关系的性
质也是双方觉察到的,通常人际关系困难与不适应,主要来自这类关系短期人际关系由于它的偶然性,也因为关系所涉及的对象通常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长久地影响,因此短期人际关系往往只影响详细的、外表的行为,通常难以影响人们深层的态度与价值观。
十一、1交互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倾向,也就是都希望别人可以成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去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而对于疏远我们、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响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疏远和厌恶。
2功利原那么: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展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不知道是不是〕原因:人是有机体。无论是谁,都有一定的需要,因此也有着一定的价值观,以及从这些价值观派生出来的得失观念
3自我价值保护原那么: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确实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认的自我支持倾向
4人际吸引程度的增减原那么: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程度不断增加的人,而最讨厌的是喜欢我
们的程度不断减少的人
十二、进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程度2道德开展程度与自我控制3社会角与体的影响4众媒介
十三、减少进犯的方法与途径
1使人的进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宣泄,2个人自己意识到进犯的后果从而自觉控制或转移进犯冲动,这一途径涉及的是移情才能培养的问题;3个人养成较少进犯性的成熟个性构造。
十四、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a旁观者效应b典范的存在c时间压力
十五、社会助长的机制
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1965年通过研究指出,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与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弗里德曼1981年进一步解释,体背景之所以可以唤起情绪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景对待,在有别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加强。
十六、社会惰化的机制
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体中的成员认为自己的努力只是体的一部分,而不愿意付出较大努力。如何预防:
a将体中成员的工作明确化,从而让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b增强体的凝聚力,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体精神〞
c体成员之间关系亲密
d个体相信体中其他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e让成员相信自己在完成工作任务中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f以体整体成功为目的进展鼓励引导
g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能有激发个体的卷入程度
十七、导致体决策失误的原因
1无懈可击的错觉2合理化3对体道德坚信不疑4对对手看法刻板化5从众压力6自我压抑7统一错觉8思想警卫
其他
1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1908年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同时出版两本书:一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另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门穿插学科,或说是一门“人科学〞
3人道原那么:一知情同意;二事后说明;三最小风险
4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互相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
5社会化所要达成的目的是非常广泛的,但凡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目的。
6在自我概念的详细构成方面,詹姆斯的原有理论主要分析的是客体自我的构造,认为自我具有身体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四个重要性不同的层次
7社会知觉的偏向:社会知觉的偏向:1晕轮效应2积极性偏向3证实偏向4后视偏向5虚假一致偏向6自我中心偏向其他
8人们在对别人行为进展归因时主要遵循两个原那么:协变性原那么和打折扣原那么
9态度的成分与分类:态度包括感情、行为和认知。称为态度ABC
10态度的功能:一适应功能;二自我防御功能;三价值表现;四认识或理解
11最早研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拉皮尔,20世纪30年代
12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一顺从;二认同;三内化
13认知相符论
a平衡论:由海德提出的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
b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
14中介过程:a信息学习b感情迁移c相符机制d反驳
15沟通七要素:a信息源b信息c通道d信息接收人e反响f障碍g背景
16人际吸引的条件:a熟悉〔邻近性〕b个人特征c相似与互补d爱情
17人际开展经过定向、情感探究、感情交流和稳定四个阶段。〔理解阶段特征〕
18奥尔特曼和泰勒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方面
19人际关系的原那么:a交互原那么b功利原那么c自我价值保护原那么d人际吸引程度的增减原那么
20进犯可分为敌意性进犯和工具性进犯〔手段性进犯〕,前者是由于愤怒,意在伤害的进犯,因此也被称为情绪性进犯行为,后者那么把伤害作为其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由伯克威茨提出
21社会标准理论包括互惠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
22脑力鼓励的详细步骤,实际上是一个完好的“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发挥体成员的互相弥补与促进作用的操作性系统。林格伦根据研究提出,脑力鼓励法对解决问题的促进作用应表如今它的“预热效应〞。
23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冒险的现象,称为“冒险转移〞。冒险转移是体极化的结果。24社会图是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12页
a个人图式:可以是关于一个特殊人物的图式,也可以是人们关于人们自己是什么样人的自我图式
b角或体图式:可以是有关人们所承担的社会角所构成的原型,也可以是某种体的图式
c事件图式:又称脚本,是指某一时间内,行为所发生的标准序列,
25体类型:a首属体与次属体b正式体与非正式体c体与个体
阐述
一、进犯行为的减少和控制
控制:1进犯行为的社会制约2去个性化的防止3道德开展程度的进步
减少:1使人的进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宣泄,2个人自己意识到进犯的后果从而自觉控制或转移进犯冲动,这一途径涉及的是移情才能培养的问题;3个人养成较少进犯性的成熟个性构造。〔分别举例说明〕
二、认知失调论213页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关于自我、关于自己的行为以及关于环境方面的信念、
看法或知觉等,他们存在三种关系a互相一致和协调的〔如吸烟危及我的安康和我不吸烟〕b互相冲突和不和谐的〔吸烟危及我的安康和我吸烟〕c无关的〔如吸烟危及安康和今天刮风〕
当人出现了认知失调,就会不由自主的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1改变或否认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如否认y,将我吸烟改为我不再吸烟,或者否认x将吸烟危及我的安康改为假设停顿吸烟将会使我超重〕2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三、劝说情景形式图218页
抵抗外部影响的心理原因,
1抗拒反响: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操纵时心理上会出现自发的抵抗,维持自我控制
2心理惯性:〔费力最小原那么〕尽可能最小改变自己
3保存面子
四、谢里夫体的形成实验。
第一阶段体中每个成员的角已经固定
第二阶段竞争引起了针对对手体的敌意
第三阶段是探究如何减轻或消除体间冲突
结论:交往、共同活动和目的一致是体形成的根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