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护考重点,18项护理核⼼制度(最齐整理)-下-申庭医梦圆
护理会诊制度
1.凡属复杂、疑难或跨科室和专业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技术操作,均可申请护理会诊。
2.科间护理会诊时,应由要求会诊科室的责任护⼠提出,护⼠长同意后填写会诊申请单,送⾄被邀请科室。被邀请科室接到通知后应在两天内完成(急会诊者应及时完成),并书写会诊记录。
3.科内护理会诊,应由责任护⼠提出,科护⼠长或主管护师主持,召集有关⼈员参加,并进⾏总结。责任护⼠负责汇总会诊意见。
4.参加护理会诊⼈员原则上应为主管护师及以上⼈员,或由被邀请科室护⼠长指派专科护⼠承担。
5.集体护理会诊应由护理部组织,申请科室组织有关⼈员参加,责任护⼠负责介绍患者的病情,并认真记录会诊意见。
消毒隔离制度
1.医护⼈员上班时⾐帽整洁,严禁着⼯作服外出上街、出⼊餐厅等。
2.各种诊疗护理处置前后要洗⼿,必要时使⽤消毒液浸泡。⽆菌操作时,要严格执⾏⽆菌操作规范。
3.病室每天通风换⽓⼆次,每次30分钟,地⾯湿式清扫,必要时进⾏空⽓消毒。室、换药室每⽇空⽓消毒2次。⼿术室、消毒供应中⼼、产房、重症监护室、新⽣⼉病房、内镜中⼼、⾎透中⼼等每⽉空⽓细菌培养和监测1-2次。
4.医务⼈员及患者换下的脏被服应分别放⼊污物车并分开清洗消毒;更换的脏被服,放于指定地点,禁⽌随意堆放在地上及在病区内清点。
5.晨间护理湿式扫床⼀刷⼀套,床旁桌做到⼀桌⼀⼱擦拭。
6.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菌物品均要写明灭菌⽇期,有灭菌指⽰带,灭菌有效期。
7.输⾎、输液及各种注射必须使⽤⼀次性物品,⼀⼈⼀针⼀管⼀带,换药⼀⼈⼀份⼀⽤⼀灭菌,体温表使⽤后浸泡消毒处理。
8.室、换药室区分清洁区和⾮清洁区,⽆菌物品与⾮⽆菌物品分开放置,使⽤后的⼀次性物品,统⼀处理。严格区分医疗废物和⽣活垃圾。
9.碘伏等消毒液瓶应加盖,并注明开启及到期时间。所有⽆菌溶液使⽤时注明开启时间及⽤法。
10.冰箱每周消毒、保养、除霜1次,物品放置有序,⽆过期物品。
11.侵⼊性医疗器械、不能采⽤⾼压灭菌的贵重、锐利器械等应采⽤环氧⼄烷或等离⼦灭菌。
12.如遇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患者要严密隔离,使⽤的器械、被服、房间进⾏严格终末处理,敷料进⾏焚烧。
13.凡出院、转院、死亡患者床单元应进⾏终末处理。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护理⼈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严格执⾏医疗卫⽣⾏政法规、医院和科室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岗位职责、⼯作程序,遵守医疗护理服务职业道德。分⼯明确,团结协作,结合各科情况,制定切实可⾏的防范措施。
2.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组每⽉对科内护理⼯作进⾏综合检查,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管理,针对⼯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隐患加以调查、分析,完善⼯作流程。
3.严格执⾏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制度与分级护理制度,按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理。每天进⾏安全评估,做好标识。对危重、⼿术、⽼年及⼩⼉患者应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约束带,以防坠床,定时翻⾝,预防压疮的发⽣。
4.严格执⾏查对制度和⽆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消毒隔离⼯作,预防院内感染的发⽣。
5.护⼠长充分掌握⼯作规律,合理排班⼯作⼈员班次,保证各班次⼯作量及⼈⼒均衡,各级⼈员合理搭配,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护理。
6.剧、毒、⿇、精神类及贵重药品加锁专⼈保管,帐物相符,严格执⾏使⽤制度。
7.保证病区各种设施设备及环境安全,定期对科室设备、仪器、急救物品、器械进⾏安全检查,保证设备、仪器正常使⽤,抢救⽤物和抢救药品固定放置,随时处于备⽤状态。抢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管理)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按时清点交接,⼀般不准外借,严防损坏和遗失。
8.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作,定期检查消防器材,保持备⽤状态。对科室⽔、电、⽓加强管理,保证不漏⽔、不漏电、不漏⽓;如有损坏及时维修。
9.内服药和外⽤药标签清楚,分别放置,以免误⽤。⾼危药品专柜存放,标识醒⽬。
10.严格执⾏医疗护理⽂书管理制度,规范书写护理⽂书,记录及时、准确、完整。
11.安全管理由护⼠长或指定的专⼈负责,定期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抢救、疑难问题、突发事件及时上报护理部及相关职能部门,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的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包括院内压疮、坠床、跌倒、给药错误、输⾎错误、输液反应、管道脱落/拔出、误吸/窒息、药物外渗、⾛失、⾃杀、猝死、吞咽异物、识别患者错误、暴⼒⾏为、外伤/割伤、严重院内感染,咬破体温表、烫伤/烧伤、失窃、蓄意破坏、医疗器械故障、针刺伤等不良事件。
各科建⽴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发⽣不良事件后要及时上报并做好登记。
上报程序:
(1)⼀般不良事件:当事⼈应⽴即⼝头报告护⼠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最低。当事⼈24⼩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并上报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应⽴即报告护⼠长、科主任或总值班⼈员,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最低,必要时组织进⾏全院多科室的抢救、会诊等⼯作,同时汇报主管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重⼤事件的报告时限不超过6⼩时。当事科室应在6⼩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护理部
于抢救或紧急处理措施结束后⽴即组织⼈员进⾏调查、核实。(3)发⽣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涂改、销毁。(4)各科室应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本⼈登记发⽣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护⼠长对发⽣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应作认真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及时制订改进措施,护⼠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案呈交护理部。
(5)发⽣不良事件后,护⼠长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作中的薄弱环节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
(6)不良事件上报后,由护理部组织多科室、多专业护理⼈员每⽉对上报的资料进⾏分析讨论,通过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全院护理⼈员认真学习,严格实施,消除护理隐患及缺陷。必要时护理部每⽉总结反馈,并每年将不良事件编辑成册作为培训教材,特别是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以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率,保障患者安全。
件编辑成册作为培训教材,特别是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以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率,保障患者安全。
激励及奖惩措施
1.奖励
年度末,对全年所发⽣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总结,对潜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事件处理及时,事件未造成不良后果且整改措施落实较好的科室(病区)进⾏表彰。
2.处罚
(1)对⾮责任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处理及时、上报及时的科室(病区)免于处罚。
(2)对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造成后果者,如按本制度规定执⾏,处理及时、上报及时及整改措施落实较好的,对责任⼈、责任科室按照医院规定减轻处罚,护⼠长(病区负责⼈)免于处罚。
(3)对各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隐瞒不报、漏报者,未达到医院规定的年上报件数(医疗相关不良事件⼤于50%),对科室(病区)、责任⼈、护⼠长(病区负责⼈)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加重处罚。
患者⾝份识别制度
1.在实施任何介⼊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严格执⾏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份,在进⾏各项、护理活动中,⾄少同时使⽤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法确认患者⾝份。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4.对昏迷、神志不清、输⾎、⽆⾃主能⼒、新⽣⼉、⼿术等患者,建⽴使⽤“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制度。在进⾏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份。
5.填⼊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员核对后⽅可使⽤,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重新核对。
6.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误,项⽬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7.患者使⽤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肤完整⽆破损。
8.加强对患者腕带使⽤情况的检查,各项护理质量控制组每⽉进⾏督导并有记录。
输⾎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执⾏卫⽣部《医疗机构临床⽤⾎管理办法》和《临床输⾎技术规范》。
2.将临床输⾎护理管理纳⼊全院护理质量风险管理范畴,确实做好输⾎安全管理的监控⼯作。
3.采⾎护⼠资质:采集交叉配⾎标本,要求护⼠必须具备N1级及以上护⼠职称,准确掌握各种⾎液品种输注要求。
4.受⾎者⾎样的管理
①护⼠在进⾏标本采集操作前,必须严格执⾏查对制度,⾄少同时使⽤三种患者⾝份识别⽅法,如:姓名、腕带、床号,确保受⾎患者⾝份⽆误。
②根据输⾎医嘱、输⾎申请单,需经两名医护⼈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急诊/病室、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型
②根据输⾎医嘱、输⾎申请单,需经两名医护⼈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急诊/病室、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型(含Rh⾎型)、临床诊断、经⾎传播疾病检测结果(急诊输⾎前先留检测标本),并与患者或家属当⾯核实。
③护⼠需持输⾎申请单和试管,按照静脉采⾎操作规范采集⾎标本,并做到每次为⼀位患者采集,禁⽌同时为两位患者采集⾎标本。
④⾎标本由输⾎患者所在科室采集,不得有别的科室代为采集。
⑤若患者第⼀次输⾎,应同时采取两管⾎标本,⼀管送检验科⽤于输⾎前传染病检验,另⼀管送输⾎科做交叉配⾎。
5.⾎标本送检管理
由医护⼈员或专门⼈员将受⾎者⾎标本与《临床输⾎申请单》送交输⾎科,并与输⾎科双⽅进⾏逐⾏核对。申请单与⾎标本内容不符合时,退回申请单,重新采集⾎标本。
6.领⾎管理
①接到取⾎通知后,⽴即安排医护⼈员携带专⽤取⾎箱取⾎。
②取⾎⼈员与输⾎科⼈员共同做好核对。核对⾎液的有效期、⾎液的质量;患者的姓名、住院病床号、住院号、⾎袋号、⾎型、交叉凝集实验结果、⾎液的种类、剂量,核对⽆误后双⽅签字⽅可取回。
7.输⾎管理
①输⾎应在患者签署《输⾎同意书》及医师下达输⾎书⾯医嘱后⽅可执⾏输⾎。
②输⾎前,由两名护⼠再次按照“三查⼋对”项⽬复查⼀遍,再次核对⽆误后进⾏输⾎。
③对昏迷患者必须进⾏输⾎申请单、床号、腕带或其他标识的核对。
④取回的⾎液应在30分钟内输上,不得放置过久和⾃⾏贮⾎。
⑤输⾎前将⾎袋内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液内不得加⼊其它药物,如钙剂、酸或碱物、⾼渗或低渗性溶液,如需稀释只能⽤静脉注射⽤⽣理盐⽔。
⑥输⾎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前15分钟密切观察患者有⽆输⾎反应,确认患者⽆发⽣输⾎反应或其他不适后,可根据病情和年龄适当调整输⾎速度。
⑦输⾎前后⽤⽣理盐⽔冲洗输⾎管道,连续输⽤不同供⾎者的⾎液时,前⼀袋⾎输尽后,⽤⽣理盐⽔冲洗输⾎器,再接下⼀袋⾎继续输注;连续进⾏成分⾎输注时,输⾎器⾄少12⼩时需更换⼀次。
⑧输⾎完毕后应保留⾎袋12—24⼩时,⼰备输⾎不良反应核查,24⼩时后按医⽤废物处理。输⾎单应该保留在病历中。输⾎后认真记录输⾎情况,并进⾏输⾎效果评估。
8.输⾎记录
输⾎记录包括输⾎开始时间、输注速度,体现先慢后快原则,输注成分、⾎量、⾎型,巡视记录、患者⼀般情况,输⾎结束时间,两袋⾎之间⽣理盐⽔冲管等内容。
9.输⾎不良反应观察处理
患者输⾎时,责任护⼠要定时巡视、严密观察,发现患者出现输⾎不良反应,应⽴即减慢输⾎速度或停⽌输⾎,保持静脉通路,⽴即通知主管(值班)医⽣,如需要复核⾎型,查原因,要重新抽标本,连同⾎袋送往输⾎科进⼀步检查,并做好记录。
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护理⼈员客观、科学的对危重患者进⾏风险评估,并能够依据评估结果做出及时科学全⾯的护理计划,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
⼆、评估的范围
1.⾼龄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病情变化需要抢救的患者;
3.精神异常的患者;
2020年护考成绩查询时间
4.复杂或者⼤⼿术后的患者;
5.重症⼼、脑⾎管疾病患者。
三、评估⽅法
l.通过询问病史、全⾯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医技辅助检查等途径,对患者的全⾝状况、疾病严重程度、⼼理、⽣理及社会、经济⽀付能⼒等做出综合评价,指导并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
2.对患者的评估应该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过程中。通过评估,全⾯把握患者的基本现状和潜在的风险,为制定适宜于患者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和⽀持。
3.采取⼊院评估、定期评估、随机评估三种形式,便于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保证患者安全。
4.危重患者⼊院后应在6⼩时内完成评估;住院患者发⽣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完成评估。
四、评估的记录
1.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确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调整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
2.实施危重患者会诊制度,及时调整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计划,完善护理措施,减少危重患者护理并发
症的发⽣。
3.依据分级护理制度的公⽰内容,对危重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级别。
4.规范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的书写,降低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
5.逐步完善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并发症的处理及抢救⽅案等,实现危重患者护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6.落实危重患者坠床、跌倒、压疮、导管滑脱等的防护措施,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术前患者访视制度
⼀、为了更好地使患者配合医护⼈员顺利地完成⼿术,⼿术前1天⼿术室护⼠必须对择期⼿术患者进⾏访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体重、⽂化程度等),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诊断、⼿术名称、⼿术⼊路、各种检验结果;有⽆特殊感染、配⾎情况、过敏史及⼿术史等)。
⼆、了解患者的⼼理状态,进⾏必要的⼼理疏导及护理。
三、做好术前宣教⼯作
1.向患者讲解有关的注意事项,如术前禁⾷、⽔,勿化妆,去掉饰物、义齿、更换⼿术⾐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