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多次向温总理提出的疑问,简称“钱学森之问”。总理最早公开提起钱老对中国教育的这一忧虑,是在2006年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随着大师的离世,
这个疑问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成为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成为建设创新国家必须直面的疑问,更成为整个教育界及教育工作者反思与求解的疑问。
一、疑问引发的讨论
随着“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讨论,很多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阐述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2009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的教育家论坛上作了一场题为“求解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
的主题讲座。他谈到,1952年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院系调整”,影响了中国高教60年,因为这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学生分专业较早,导致知识面过窄,
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创新,所学专业可能不是学生有天赋或感兴趣的,抹杀了人的个性发展。并指出高校长期受政府行政干预,这种以知识为主的教育,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朱院士在接受《南方周末》的访问时谈到,没有崇尚学术卓越的大学精神,就培养不出大师。何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大学,大家崇尚的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同年11月,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更是联合《新
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他们说:“中国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
‘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另外,中国工程院李椿萱院士认为高校教师从事“双肩挑”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像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项目,基本按照老师的思想完成,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展开研究的机会。沈德忠院士提出现在教师盲目求论文数量难出杰出人才,爱因斯坦一生没写过多少论文,但
一篇《狭义相对论》足以让他为世人仰目。中科院张伟平院士指出像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出成果,资金与人才都要长线投资,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思想阻碍了科研创新。
二、疑问背后的实质
在我们试图直接求解“钱学森之问”答案的时候,不妨先厘清疑问背后之实质。笔者认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疑问的背后,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杰出人才。二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或者说杰出人才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杰出人才的培养到底是谁的责任和使命?
(一)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杰出人才
钱老之所以反复向温总理提及此疑问,是深刻认识到杰出人才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他曾经说过:
“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困境与思路:“钱学森之问”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姜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杰出创新人才。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不仅反映了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更对整个社会和教育界提出了反思和改革的要求。本文从
“钱学森之问”所引发的讨论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最后从国家政策引导、按教育规律办学、用人机制保障三个层面提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创新人才培养;困境;思路
[作者简介]姜文,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国际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与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湖南株州
41200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湘教通(2008)263号]、本文系湖南工业大学2008年教改重点课题“中外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8A13]
新视点XIN SHI DIAN
80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21世纪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竞争白热化,这既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世界各国政府在加强本国拔尖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一直在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日本先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其核心就是要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离不开一批批拔尖的、
真正的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二)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
钱老对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杰出人才是这样理解的:“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简单地说,可以将它理解为拔尖的、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1980年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概括出创新人格10个方面的特征: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富有幽默感,易于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的审美观,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1912年创新理论的创始者熊彼特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他认为创新的内容应包括产品、
工艺、市场开拓、资源和组织管理创新五个方面。随着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在“创新”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既包括知识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既包括思想、观念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关于创新的涵义和形式,国内外的学术界并没有统一公认的说法,但多数国内的学者认为,创新包含三种形式: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也称为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和生产创新。我想,对国家建设和发展有利的杰出人才应该是在基础、应用和生产各个领域均具有拔尖地位,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杰出人才的培养到底是谁的责任和使命。钱老这一疑问似乎将中国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社会各界也对教育进行了问责,但笔者认为中国难以产生杰出人才的深层原因,不仅仅只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人才成长的规律表明,人的成长成材既有主观努力和先天因素,更受到诸多外界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国家政策引导、社会用人机制、教育理念与措施,甚至是个体从小的家庭环境和背景,都将影响到杰出创新人才的成长。当然,
大学在杰出人才培养中确实有着不能替代、特殊的责任。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更多地是知识的积累。进入大学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
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强,辩证性也有所发展。大学阶段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刻。各个大学由于其独特的人文环境、
学习环境,师资、实验条件、前沿知识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学成为了新知识的发源地,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许多知名导师、教授在带领其学术团队长期关注、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同时,拔尖的科研攻关、创新人才也将得锻炼和成长。因此,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教育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其中,高等教育对人才的成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走出困局的建议
中国近年一直在喊素质教育,却难有杰出人才涌现。世界教育强国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真正解答“钱学森之问”,让教育尽快走出困局,笔者认为至少要从国家政策引导、教育规律办学用人机制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国家政策引导
目前大学的弊端之一是办学自主权不足和行政化严重。大学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学校在招生计划、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审批立项受到限制,政府通过评估、评奖等行政手段介入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在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同样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博士、教授,甚至一些知名专家都在追求或迎合官本位的思想,不仅打破了他们精力上的合理分配,也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漫延。目前,这些现状已引起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有委员建议,淡化行政权力对高等院校的约束和干预,明确取消高等院校的行政级别,改变大学校长的产生方式,民主遴选大学校长。
现有的高考制度显现的弊端,比如一考定终生,唯分数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性等都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人才的选拔,各个地区已逐步在进行新的高考制度的尝试和探索,
《纲要》也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机制,列出了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等试点项目。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进行总体把关和部署,确保各项新方案的具体实施。国家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投入。合理调配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保证农村、偏远地区优秀人才的成长。
同时,国家还应尽早建立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确保自主创新项目在资金筹
新视点
XIN SHI DIAN
81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集、投资管理、财务税收等运作过程中有法可依。只有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学校才有可能恢复到它的本原状态,单纯地追求学术自由、
学术卓越。(二)教育规律办学。
新安人才网登录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理解教育的深层次规律,并尊重和敬畏这些规律。首先,要注重基础教育,甚至是幼儿教育阶段对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影响。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
幼儿期和青少年时期是好奇心和想象力最旺盛的时期。学校、家长要保护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增加动手和小创造发明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过程感受创造的快乐、强化创新意识,为将来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兴趣、能力、个性化需求的差异性日益突出,如何让我们的大学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可实行大类招生,让学生夯实了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培养。
二是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知
名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跨学科课程、隐性素质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设置,保证学生在本专业知识之外,有对交叉学科、人文知识的掌握,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效果的监控。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教授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三是广大教师在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急需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上,更在于带给学生的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较高的起点上领悟科学、人生的真谛,帮助学生到人生的目标。钱学森多次说过其导师卡门教授在学术、为人、处世方面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各高校要鼓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积极开设学科导引课程、科研渗透课程和学科前沿讲座。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坚持让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霍夫兰、著名宇航员等科技名人为一年级新生授课。四是真正落实弹性学分制和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现在国内高校所谓的学分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分制。国外许多大学在执行严格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给予学生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学分可以在规定年限内累积、存储,并能够
在各学科领域、高等院校之间互换转移,学分的流通促进了大学的交流、
协作和竞争。日本的学分制还明确规定修满总学分允许提前毕业。目前,
我国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过于整齐划一,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内容以知识为主,评价标准不科学,进入大学后基本没有淘汰,影响了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三)用人机制保障
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关心和学校的培养,但他们真正要成为科学技术某一领域的拔尖人才、领军人物,还必须在大量的生产实习、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千锤百炼。整个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应积极思考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让人才在其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相应的保障和激励。
首先,整个社会要确立科学的创新人才标准。既要考虑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要考查其创新人格、心理素质及合作意识。如爱因斯坦、巴尔扎克、达尔文等,他们均没有超凡的智力,甚至一度被视为“笨蛋”,但最终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其次,要不拘一格选用创新型人才。彻底改变传统地行政手段选人、学历选人、职称选人、论资排辈的做法,根据公平、透明的程序给予人才更多的机会,依照他们的特长、兴趣和意愿,把他们选用到合适的岗位、项目中去,更多地给青年科研工作者表达和发展的机会,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鼓励。再次,坚持对人才的考核,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情况,从而对人才资源的投入产出进行监督、跟综,确保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成效。同时,还应该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市场化的、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制度,不断产生与人才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驱动力量。
参与文献:
[1]沈正斌等.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N ].新安晚报,2009-11-11.
[2]徐则荣.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经济思想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 /OL ].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 ,2010-2-28.
[4]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 ].中国教育报,2006-11-24.
[5]平旭.德育视野中的创新人才[J ].江苏高教,2001,(2).
新视点XIN SHI DIAN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