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作者:刘金福
来源:《新长征》 2013年第1期
改革开放的意义    刘金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党章高度概括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对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1、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2011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 年的12.03 万亿元增加到47.3 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5 倍,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9%的增速,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 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 美元。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呈现出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是关键。首先,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障碍,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
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深化改革是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各领域、各环节的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必须按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思路,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众切身利益和对体制有支柱性意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中发展的。改革开放每深入一步,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就向前发展一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为不断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
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捍卫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为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揭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更趋深刻、更趋完善、更趋成熟。历史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
    2、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解决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日益社会化构成制度性根本障碍,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成为对抗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趋向,只能是通过革命,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解决。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仍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从总体上来说,生产关系能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在具体制度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短缺,表现为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滞后;另一方面是制度虚设,繁多复杂的制度规范由于前提设计的缺陷而发挥
不出应有的作用,如我们虽然已经建立了网络状的监督监察制度和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却无法遏制当前严峻的腐败现象,无法保障公共权力的规范有序运行。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1、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两者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实践是产生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实践发展了,必然要求理论发展,要求理论创新。以实践为基础建立、又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
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源泉。正是因为有了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才得以破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推进着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同时也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重要的实践源泉和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