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
某个答案出现的概论比较高,2021年为C,5次;2020是D,6次;2019年为A,B,为5次;2018年为B,6次;2017年为D,6次。
据此推测,2022年答案为A的概论比较高。
1.排列组合
排列组合计算公式如下:
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A(n,m)表示。
2、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n,m)表示。
排列就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组合则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仅仅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不考虑排序。
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
3.插板法
适用类型:一组相同的元素分成若干不同的组,要求每组至少一个元素。
插板法理论分析:假定M个元素,分成N组。M个元素中间有(M-1)个空,如果想分为N组的话需要插入(N-1)个木板,所以方法数为:C(M-1,N-1);注意插板法的三要件:①相同元素分配;②所分组是不相同的;③每组至少分到一个。
4.捆绑法
在做排列的题目时,解决某些元素相邻(要求在一起)问题常用捆绑法:把相邻元素看作一个整体,再与其他元素一起排列,同时注意捆绑元素的内部排列。5.归一法:n个不同元素排成一列,其中m个元素的位置相对确定,此时将所有元素正常全排列,然后除以m个元素的全排列即可
例题:一张节目表上原有3个节目,如果保持这3个节目的相对顺序不变,再添进去2个新节目,有多少种安排方法?
A.20
B.12
C.6
D.4
解析:此题答案为A。"添进去2个新节目"后,共有5个节目,因此,此题相当于"安排5个节目,其中3个节目相对顺序确定,有多少种方法?"由于"3个节目相对顺序确定",可以直接采用归一法。
所以,一共有120÷6=20种安排方法。
6.环形相遇追及问题。
方法/步骤
1、环形相遇(同地出发)
(1)含义:指两个人在环形跑道同时同地出发反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在跑道另一个点两人相遇,则两人所走的路程和等于跑道的周长。
(2)公式:路程和(环形跑道周长)=速度和×相遇时间。
【例1】甲乙两人在周长为400米的圆形池塘边散步。甲每分钟走9米,乙每分钟走16米。现在两个人从同一点反方向行走,那么出发后多少分钟他们第二次相遇?
A.16
B.32
C.25
D.20
【解析】若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则第一次相遇时路程和为池塘的周长;第二次相遇时,把第一次相遇的地点作为起点来看,此时两人的路程和依然为池塘的周长;由此可以总结出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第n次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和为n倍的圆形周长。然后根据相遇公式(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来解题。则本题解题方法为400×2=(9+16)×相遇时间,可以解得相遇时间为32分钟,选择B选项。
2、环形追及(同地出发)
(1)含义:指两个人在环形跑道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速度较快的人追上速度较慢的人,则两人所走的路程差等于跑道的周长。
S=S1-S2
【例2】某环形公路长15千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公路骑自行车反向而行,1.5小时后第三次相遇,若他们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经过6小时后,甲第二次追上乙,问乙的速度是多少?()
A.12.5千米/小时
B.13.5千米/小时
2022国考成绩什么时候公布C.15.5千米/小时
D.17.5千米/小时
【解析】根据环形相遇追及结论“若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第n次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和为n倍的圆形周长;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第n次追上时,两人的路程差为n倍的周长”可以列出方程
(V甲+V乙)×1.5=15×3
(V甲-V乙)×6=15×2
解得V乙=17.5,选择D选项。?
7.多次往返相遇问题
从两端出发多次往返相遇问题公式:(2n-1)S=(V1+V2)×T,其中n:代表第n次相遇,S:代表两地的初始距离,V1:代表物体1的速度,V2:代表物体2的速度,T:代表相遇时间。
【真题1】A大学的小李和B大学的小孙分别从自己学校同时出发,不断往返于A.B两校之间,现已知小李的速度为85米/分钟,小孙的速度为105米/分钟,且经过12分钟后两人第二次相遇,问A.B两校相距多少米?()
A.1140米
B.980米
C.840米
D.760米
【解析】本题选D。
第二次相遇,也就是n=2,利用公式则(2×2-1)×S=(85+105)×12,求得S=760,故本题选D。
2.排列组和差倍比问题
一、和差倍比问题
1.和倍关系:已知两个数之和及其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和倍关系相关公式如下: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2.差倍关系:已知两个数之差及其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差倍关系相关公式如下: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3.和差关系:已知两个数之和与差,求这两个数。和差关系相关公式如下:(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解题时,要注意和(差)与倍数的对应关系。如果不是整数倍,要想办法转化得到整数倍,再应用公式。在情况比较复杂时,采用方程法思路往往比较简单。二、比例问题
解决比例问题的关键是准各分量、总量以及各分量与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再根据分量÷总量=所占比例,分量÷所占比例=总量求解。解题时,有时根据题干数字特征,尤其是遇到含分数、百分数的题,可结合选项排除。
3.等差数列
是指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一种数列,常用A、P表示。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例如:1,3,5,7,9……2n-1。
通项公式为:an=a1+(n-1)*d。首项a1=1,公差d=2。
前n项和公式为:Sn=a1*n+[n*(n-1)*d]/2或Sn=[n*(a1+an)]/2。
注意: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4.容斥极值问题
集合交集最小值=各集合数值相加-(n-1)×I,n代表集合数,I表示全集;我们可以整理一下常考察的容斥极值问题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