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精意深 留美存真——评南音新作《凤求凰》
陈孝余
【摘 要】《凤求凰》是泉州师范学院2011南音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中心,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联合泉州南音乐团等单位协同完成的南音新作品,是一部协同之作和创新之作,堪称当代南音传承工作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它为我们的南音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文章从艺术层面阐释这部新作的三方面特征:"真"、"甄"、"臻".其中之"真"即真实,表现为音乐之真、故事之真;"甄"即甄别,从作品性质和内容性质两点进行讨论;而"臻"即完善之意,提出新作需要不断修改才能成为音精意深、留美存真的经典佳作.%The new work "Love of Phoenix " is produced by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2011 NANYIN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faculty and students of Music and Dance department,and the Quanzhou NANYIN Troupe and other units.The new work is to make a synergy of work and innovation,called typical case in the work of contemporary NANYIN heritage,in particular,it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and new ways for our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NANYIN;At the only artistic level,this new work exhibits three characteristics:"true","distinguish ","improving ".
【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泉州师范学院【年(卷),期】2017(035)001
【总页数】3页(P82-84)
【关键词】《凤求凰》;南音新作;音精意深;留美存真
【作 者】陈孝余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605
2015年10月11日是一个平常而不平凡的日子。当晚7时,南音新作《凤求凰》在福建省泉州市梨园古典剧院隆重首演。这部作品(以下称“新作”)由泉州师范学院2011南音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中心,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联合泉州南音乐团等单位共同完成,演出后得到了各
界热切关注,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好评。尤其“新作”还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充分肯定,并且获得了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展演一等奖第一名等,这些都进一步凸显了其独特的文化效用和艺术价值。面对好评如潮,褒奖有加的美好局势,作为受众和学者的双重身份,笔者对这部“新作”想说三个字:真、甄、臻。
这里的“真”有两层含义,一是音乐之真,二是故事为真。前者指的是音乐的传统性:整部作品音乐很“南音”,用一些专家的话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的确如此,《凤求凰》的音乐在曲调上将传统南音古朴、婉转的优雅格调一以贯之,在配器上也基本运用南音传统的“上四管”辅以北琶、二胡等,其创作本质是遵循传统南音美学。因此从音乐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做到了“移步不换形”。当然,这一点得益于作曲者吴世安老师传统南音的深厚积淀,及其对传统南音文化的毕生追求。交谈中,吴老师一语中的地说,我对这部作品的音乐创作没有深奥的理解,就是要“南音化”,让人一听就觉得是南音!吴老师还将自己的这种“南音化”作曲法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沿用传统南音曲牌,另一种是借用传统南音音调依剧情创作。其中以后者为主,前者极少。
后者指的是剧情的真实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爱情的典范而家喻
户晓,而《史记》中也详细记载了这段佳话。“如君之恋”在后世相传中已经被定格为反封建、追求自由爱情的经典,也被历代文人、艺术家作为创作的素材并搬上舞台,譬如《西厢记》中张生隔墙弹唱《凤求凰》,《玉簪记》中潘必正也以琴心求陈妙常,《琴心记》更是直接再现相如与文君之事。因此,《凤求凰》有着丰富的人文意涵和深厚的历史沉淀,甚至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系统。
总之,“新作”的这两个“真”,正构筑了其高艺术性的基础,也成为它首演就成功的关键所在。诚然,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南音都是音乐或以音乐为主体,因此“新作”恪守南音传统,做到了不失去原味,又不同于传统。从传承南音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南音创新发展的佳径之一。总之,真实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故事则为这部作品铺垫了成功的基石。同时二者之“真”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所谓“甄”原意为审查,此处引申为“别”、“不同”之意。此处,笔者所“甄”者也有二,一指是作品性质,二指是故事性质。
主创者将《凤求凰》称为南音新作,未加深究,其中自有意味。纵观南音史,它是一个新事物。众所周知,南音包括“指”、“谱”、“曲”,其中以唱为主,器乐次之,再无其他。换言
之,南音是音乐,而不是戏曲或戏剧。而“新作”以南音化的音乐为载体,述之以“如君之恋”的爱情故事,冠之以《凤求凰》之诗名,此种样式在南音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这样一个新事物“是什么”就是一个问题。令笔者钦佩地是,主创者倾心于作品本身,并不在名称上费心神,再则急于命名这样一种南音艺术新样式是不妥当的,而这种“含糊其词”引发社会讨论和学者研究则是智举,既宣传了作品又深化了作品。
但笔者认为,无论“新作”如何被界定,如“音乐”、“音乐剧”、“戏剧”或“诗乐”等,其事实是,《凤求凰》的结构要素包括音乐、文本、乐队、演员和舞台、剧场等。这些因素相结合的形式是什么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说得再简明些,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一言以蔽之,歌舞演故事则就是戏剧。[1] 39因此,不管其中成分如何,表现方式如何,故事、音乐、舞蹈三者一体的新作品架构,其戏剧的性质彰显无遗。而歌者置于舞台,乐队置于乐池的呈示结构则体现了西方歌剧的典型样态。这种“中西叠置”虽然是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主要形态,但仅就“新作”而论,其艺术实质是十分显著的。尤为难得的是,创作组大胆将三者置于一个现代灯光舞美以及带有实验剧性的装饰画布景中,更加递呈出这部作品强烈的现代艺术气质,可谓在不失传统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彰露出后现代的舞台艺术风格。
其次,“新作”以《凤求凰》命名,借以表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但《凤求凰》本身与这个故事尤其是史册记载的史实是有别的。《史记》之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详细记载了相如与文君之事。[2] 3637-3639因此,《凤求凰》只是代名词。具体地说,它是“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的思志美人的诗作(名),实质地说,它是“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的称颂爱情的代言者。总之,不论是“名”是“实”,《凤求凰》早已在千百年流传中抽象化了,时至今日乃至泛化了。笔者想说的是,这种被抽象化了的古代经典的确是非常好的创作题材,容易被人接受,也就容易成功,但已经被泛化了的,n多次被直接或间接创作过的故事又拿来表演,其耐看性有多少尚未可知,其经久性如何值得深思。
诚然,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不可能完美无缺,新创的《凤求凰》也不例外。在“新作”首演后的研讨会中,与会的各界学者专家们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譬如演员反串的问题、音乐与剧情的协同问题、舞台背景的问题、舞者与主角的舞台关系问题等等。笔者赞成大多数人的意见,但同时也认为:虽然一部作品都并非一人完成,但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个人的创作,尤其是优秀的乃至经典作品。尤其大型表演艺术必然是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的结晶,但整个舞台呈现的“主脑”是个人的,或言个性化的。因此,《凤求凰》新作品的种种问题是客观的,但也并非要遵照各家之言全盘一一修改,而应该择其要者而改之。因为说到
底,这部作品是安凤英安导,以及以她为核心的创作班子的;也就是说,创作者追求的作品主旨和表演美学是不可撼动的,其他一切表现因素则只要能协调、统一而达成构想就可以了。因此,作为智者之创,“新作”需要不断打磨、不断修订而日臻完善,因为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名声鹊起,那属“躁名”,我们要的是长久的经演不衰,才是“经典”。
总而言之,新作品《凤求凰》还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呵护才能不断成长。我们不论作为主创者、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由衷希望它能在日后的岁月中不断进步。笔者相信这部《凤求凰》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要坚定我们工作的初衷,全心全力地为古老南音做点事情,为继承和发展南音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毋庸置疑,传统南音在今天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如何留存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深刻命题,而以南音的方式传承南音是一种一厢情愿,而真正的问题已经悄变为如何在继承南音性格的基础上创新南音,让更多的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近南音,感受古老南音的艺术魅力。如此方是南音传承的百年大计。
“跋”作为一种置于文后之文体,此处实为一种论评后的再思考。新作《凤求凰》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精心酝酿的。但我们在看到“热闹”之余,需要深思事项之后的涵义和隐意。
笔者认为,这部南音“新作”既不是个别南音局内人的一时兴起之创作,也不是南音自身的文化自觉,而是南音文化在当代留存境遇下文化局内人的自觉行为与协力之举。从这一意义出发,“新作”引发我们思考更给我们以启示,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可以作为专题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笔者在此期望“新作”更祈愿南音的发展越来越好。试想,十年、百年之后的《凤求凰》已经不再是“新作”而是“旧作”,但笔者相信我们大家都由衷地希望它那时已经成为“名作”。总之,让我们寄语未来,祝愿这部南音“新作”一路健康快乐成长,从雏稚的丹鸟长成为真正之朱雀并为世人称颂:凤兮凤兮,凰兮凰兮,如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相关文献】
[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司马迁.史记(第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