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对象具体包括哪些人?
监察法规定六类监察对象,第一类就是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这是监察对象中的关键和重点。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具体都包括了哪些人吗?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8类:
1.中国共产党机关公务员;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公务员;
3.人民政府公务员;
4.监察委员会公务员;
5.人民法院公务员;
6.人民检察院公务员;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公务员;
8.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公务员。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是指根据公务员法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人员。
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第二类监察对象是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主要是指除参公管理以外的其他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单位,比如法定检验检测检疫鉴定机构的工作人员。
在我国,事业单位人数多,分布广,由于历史和国情等原因,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数量甚至大于公务员的数量。由于这些人员也行使公权力,为实现国家监察全覆盖,有必要将其纳入监察对象范围,由监察机关对其监督、调查、处置。
作为第三类监察对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包括两大体:
一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
包括设董事会的企业中由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未设董事会的企业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
二是对国有资产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国有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
包括部门经理、部门副经理、总监、副总监、车间负责人等;在管理、监督国有财产等重要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包括会计、出纳人员等;国有企业所属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国有资本参股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对国有资产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他们也应当理解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范畴,涉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监察机关可以依法调查。
监察法规定的六大类监察对象中,第四类为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作为监察对象,这些单位的管理人员包括了哪些人?
主要是该单位及其分支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以及该单位及其分支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
比如,公办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科研院所的院长、所长,公立医院的院长、副院长等。
公办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及其分支机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包括管理岗六级以上职员,从事与职权相联系的管理事务的其他职员;在管理、监督国有财产等重要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包括会计、出纳人员,采购、基建部门人员涉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可以依法调查。
此外,临时从事与职权相联系的管理事务,包括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竞争性谈判采购中谈判小组、询价采购中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在招标、政府采购等事项的评标或者采购活动中,利用职权实施的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监察机关也可以依法调查。
需要注意的是,公办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具体哪些人员属于从事管理的人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
监察法规定,基层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纳入监察对象范围。作为监察对象的基层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包括了哪些人?
具体包括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以及其他受委托从事管理的
人员。
根据有关法律和立法解释,这里的“从事管理”,主要是指:
1)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
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
3)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
4)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
5)代征、代缴税款;
6)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
公务员具体职位有哪些?7)协助人民政府等国家机关在基层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的其他管理工作。
在监察法规定的六大类监察对象中,第六类“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究竟包括了哪些人?如何正确理解它的涵盖范围?
为了防止出现对监察对象列举不全的情况,避免挂一漏万,监察法设定了“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这个兜底条款。但是对于“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解释,判断一个“履行公职的人员”是否属于监察对象的标准,主要是其是否行使公权力,所涉嫌的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是否损害了公权力的廉洁性。
总的来说,监察对象的范围,是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公职人员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行使公共职权、履行公共职责等。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监察对象范围的公职人员,关键看他是不是行使公权力、履行公务,而不是看他是否有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