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
2022.11
说明: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将单项选择题的正确答案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试题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B.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C.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D.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特点
2.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审美观念的不同
C.国家统一的推动
D.商品交易的需要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4.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A.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C.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D.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5.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
C.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
D.御史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6.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7.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这说明当时中国
A.艰难开启政党政治模式
B.实行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C.民主政治成为各界共识
D.仍是传统朋党政治延续
8.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节目《摆出一个春天》体现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教育等方面的统计。该表说明
A.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C.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共同富裕的实现
D.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9.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曾先后于2013年、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四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四次演讲的主题分别是“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这表明中国
A.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B.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C.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
D.推动了世界合作共赢与发展
10.在中古西欧社会,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它体现了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理想。这种社会分工反映了
A.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B.西欧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C.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
D.封建庄园农奴制度瓦解
11.“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之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材料中的“它”应该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12.不过,“扼杀”那个国家(伊朗),就像扼杀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并非只是出于外国执行绞刑者之手,那些有意或无意的国内的里通外国分子亦不能辞其咎。由此可知,伊朗革命
A.国内反对势力强大
B.受到国际势力干涉
C.被国内外联合扼杀
D.遭到广大民众反对
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B.工业和农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C.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D.工业化发展阻力仍然比较大
14.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
A.缩小了各阶层的贫富差距
B.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C.财政已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山东人事网D.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
15.西方和其他文明在人权观念上的差异,以及西方实现其目标的有限能力,在1993年6月的维也纳联合国世界人权大会上被明确地解释出来。欧洲和北美国家形成一方,有大约50个非西方国家组成的集团形成另一方,……处于这两个集团之间的是除古巴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它们经常支持西方;还有非洲和东正教国家,它们有时支持西方,但更经常的是持反对西方的立场。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
A.人类命运共同体导致文明呈现多样性
B.和谐共生的多样文明有利于世界稳定
C.多极化趋势有效解决了文明间的冲突
D.合作与结盟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小题,16题15分,17题12分,18题13分,19题15分,共55分。
16.(15分)政治仪式或活动反映了时代的基本政治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政治仪式或活动,各自反映出的基本政治内涵。(15分)
17.(12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典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征服美洲的主要原因及后果。(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4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3分)
19.(15分)2015年,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