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单独统一招生考试语文
一、语文知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                                 霞蔚
B.                                 帷幄
C.                                 改弦
D.                                 帚自珍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021年单招分数线
A.问鼎            逆时针        雷霆万钧        B.荣膺            间奏曲        戮力同心
C.请樱            殊不知        甚器尘上        D.抛锚            书券气        旁征博引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时代背景下,明确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 ___________和改良策略,实现竞技体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 _____________,是竞技体育发展亟待 ___________的重要议题。
A.导向            转移        解决            B.导向            转变        解释
C.方向            转移        解释            D.方向            转变        解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决赛前的恳谈会上,队员们打开天窗说亮话,总结了技战术方面的一些弱点。
B. 赛事营销要放长线,钓大鱼,一份长期稳定的合约无疑能给双方带来更多好处。
C. 对方谈判代表总是闪烁其词,当面锣,对面鼓,让人捉摸不透他们的真实意图。
D.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球星通过一些商业活动,很快赚回俱乐部高昂的转会费。
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精神追求与身体实践的兼容并蓄,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文化理念。
B. 昔日活跃于街头巷尾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销声匿迹,令人担忧。
C. 在任今天的足球比赛中,他是第一个进球的始作俑者,突显出名将的迷人风采。
D. 最终,她凭着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力挽狂澜,为全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体育事业,是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B.你知不知道,体育比赛不仅关乎个人,而更多的是关乎团队甚至国家民族吗?
C.马拉松赛的仪式除了具备一般体育赛事的组织特征,还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D.赛会的发展,明星的效应,品牌的塑造,都因体育传播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7.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象是诗之貌。想要动人以情,想要晓人以理,在诗中就得示人以象, _____________,象呢?仅仅是一列运载情理的车皮吗?不是,作为诗的要素之一,象与情与理皆是三分,共同构成了诗的本质。
理能喻人,好诗便有理趣
情能感人,好诗便有情趣
但他们都不是看的见的
情能感人,理能喻人
看的见的是象
A.②①③⑤④                                B.⑤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⑤④                                D.④③⑤②①
8.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罗布泊像钟摆一样一次次地位移,逐水而居地罗布人总是在搬迁。
B.雪水使河道很快地恢复了昔日地样子,在阳光中如一条起伏地丝带。
C.每天傍晚,夕阳看我的目光虽然不再锐利,但却有着期待与鼓舞。
D.草地变成了明镜似地湖泊,昔日地湖泊又形成了奇形怪状地石山。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似呈醉态。
B.哦,好一座威武庄严的雄关!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C.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描写的那样-“卓绝云际”。
D.是的,如果没有了园,那还叫江南吗?我的心里,一阵孤独,一阵复杂。
10.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
B.《钱塘湖春行》是北宋苏轼的一首七律诗。
C.《故乡》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
D.《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下文,完成11-18题。
  我家是养过蚕的,那时只觉得累,一种刻骨铭心的累。这种感觉贯穿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一直绵延到今天,成为记忆的底。蚕吃“老食”的日子,母亲一遍遍地把桑叶撒到蚕匾上,房间里像是下起了小雨,沙沙作响。桑叶是需要一片一片采摘的,我们把自制的顶针式刀片戴在手指上,机械一样摘桑叶,从天亮忙到天黑,才能勉强摘够当晚的蚕食。我们需要天天靠在桑地里,母亲提前备好一天的饭,饿了就在桑地里胡乱吃点。
    父母起初并不懂得养蚕,村里号召养蚕致富,他们就积极响应了。买了一块桑田,种上
桑树,边养边学,渐渐摸索出了一点门道。记得蚕种是论“张”的,母亲把几张蚕种取回家的那天,颇有仪式感,家里的卫生提前打扫得干干净净,房间也用石灰浆消了毒。母亲小心翼翼把蚕种放到炕头上,不让我们凑近看,不许我们大声说话,怕吵了蚕种。炕头的温度也是试了又试,要热,又不能太热。等到出蚕苗了,看上去就像一蠢蠢欲动的小蚂蚁,让人心里好奇又激动,我屏住呼吸,不敢喘气,生怕嘴里呼出的气流把蚕苗给吹飞了。母亲只让我们看几眼,就再也不让随便看了。
蚕吃七天,就眠一次。睡眠以后,就不吃食了,醒来再吃,七天以后再眠。如此循环,大约三次,三眠之后就开始吃“老食”了。“老食”是村人的说法,是指最后的吃食,也指食粮很大。一层桑叶撒到蚕扁上,很快就被吃空了。这个时候母亲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快要忙到头了,忧的是蚕的食量太大,全家人都靠在桑地里摘桑叶,也摘不够蚕吃的。在我的记忆里,走进桑地是很纠结的一件事,我不怕劳动,不怕累和苦,怕的是摘桑叶这种活计太机械太单调了,漫无尽头,无人诉说。现在回想那段时光,现实越是苦闷,内心的阳光和梦想就越是强烈,就像我的老实巴交的父母,无论生活多么贫苦,从未怀疑和放弃过劳动,他们相信唯有劳动,才可能让日子过得好一点。
    摘不够蚕吃的桑叶是一回事,田里的桑叶不够蚕吃是另一回事,这才是最让人担忧的。到了吃老食的日子,最担心自家的桑叶被人偷摘了。我那时年少,对偷桑叶的行为很不理解,摘桑叶那么累那么苦,竟然有人愿意偷偷摸摸地自讨苦吃。直到有一次,我家的桑叶因为被别人偷摘了,不够自家蚕吃的,而距离上簇结茧还有几天,母亲一夜之间就哑了嗓子,说不出话来。那次养的蚕,因为桑叶不够吃,结茧的质量不达标,卖的价格是全村最低的。母亲为此难过了好多日子。从那以后再看到蚕茧,我会长长地舒一口气,同时又有一份忧虑涌上心头,担心卖不上一个好价格。我曾电话里向母亲求证一些细节,她说养蚕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可以见到钱了时隔30多年,谈起养蚕,母亲最深的记忆是赚钱。当年全家人的生活,还有我和弟弟的学费,都指望卖茧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