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科举制的演变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抢先练
【基础知识】
1.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2.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实战训练】
云南省考试招生院
1.(北宋)赵普历相太祖、太宗两朝,于厅中座屏后置两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为人糊涂”的吕端为相,并勉励他“体黄老而行化,用志乎无为”;真宗问宰相李沆治道所先,沆答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材料反映了北宋初期( 
A.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    B.皇权强化,相权被架空
C.黄老思想治国成效显著    D.“冗官”造成效率低下
2.宋以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百官,是监督官吏的机构北宋设谏院,初由门下省析置,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凡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皆可谏正。后期发展中,谏院逐渐重点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    )
A.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B.推动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反映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    D.进一步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3.宋太宗说:“前代帝王昏弱,天下十分财赋未有一分入于王室”“朕今收拾天下遗利,以赡军国,以济穷困。若豪户猾民,望毫发之惠,不可得也。宋太宗意在(   
A.反思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    B.消除“不抑兼并”的危害
C.强调经济上集权的重要性    D.关心国家与百姓疾苦
4.宋初,一名宋太宗的宠臣犯事,宰相赵普要诛杀之,宋太宗想庇护,认为“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由于赵普坚持履法,结果“帝不得已,命诛之”。材料反映了宋初( 
A.宰相助国君理性治国    B.宰相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C.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的评价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北宋神宗年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王安石提出“婚丧孰不供,货钱勉尔萦。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认为君主应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王安石的这一主张( 
A.有效避免了君主权力的膨胀    B.蕴含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C.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势力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每逢佳节倍思亲
7.宋人曾经说:“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康熙时因“缙绅之家多占中额,有妨寒峻进身之路”,分设“官生卷”“民生卷”。材料表明科举制(  )
A.促进社会阶级阶层的固化    B.客观上体现了社会公平
C.清除了官僚系统腐败现象    D.主要依据门第选拔官吏
8.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室谋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文官政治的发达        B.专制皇权被不断削弱
C.科举制的完备        D.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
9.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誉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A.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    B.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C.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    D.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北宋谚语
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
高楼,书中自有 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 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宋朝科举考试图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初期的政治特点。根据材料“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体黄老而行化,用志乎无为”“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可知,这反映的是北宋初期官员甚至皇帝的怠政和不作为现象,这正是北宋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的产物,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宰相权力被架空,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这种“无为”的治国思想成效如何,排除C项。“冗官”是指官僚机构恶性膨胀,人员远远超出正常工作需要,政治效率低下,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没有涉及藩镇割据,故A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宋代的土地政策,故B错误;根据题干“天下十分财赋未有一分入于王室”“朕今收拾天下遗利,以赡军国,以济穷困”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认识到了经济上集权的重要性,采取了相关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与控制,故C正确;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一名宋太宗的宠臣犯事之后,宋太宗想庇护他,但是由于宰相赵普的“坚持履法”,结果“帝不得已,命诛之”,这反映出宰相赵普协助皇帝理性治理国家,故选A项;在宋代,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行政权,排除B项;“帝不得已,命诛之”的原因是“赵普坚持履法”,不涉及集体决策,排除C项;该宠臣被诛杀是皇帝下令的,说明皇帝仍然掌握最高的行政权,不涉及朝廷内部权力的再次分配,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题干中司马光、蔡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不同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C项正确。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有一定的认知和评价,排除A项;人、后人对某一事件的评价,既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阶级立
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纯指出二者谁更正确,排除B项;变法只是历史研究中的一部分,非核心内容,排除D项。
6.答案:B
四川省教育考试网报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否有效避免了君主权力的膨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大意为救助民生要从多角度展开,“挫兼并”对老百姓来说固然有利,但是仅挫兼并而不供婚丧,给耕收,收赢营窘,那么就是不完善的。如果君主能够“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就能够对兼并者形成强有力地打击。这体现了王安石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故选择B项;材料只是王安石的主张,没有体现这一主张是否得到了具体落实起到何种效果故排除CD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清两代为保证科举的公正采取的措施这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排除A“清除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由“孤寒”、卷分“官生”和“民生”可知平民子弟也能参与选拔D项错误。
2023年初级会计报名入口8.答案:哪个主权国家没有军队A
解析:本题老查宋代的文官政治。根据材料“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比较成功的抑制”可知,宋代的官僚机制对宗室、外戚以及宦官等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这是宋代官僚政治运行成熟、文官政治发达的结果,故选A项;宋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排除B项;科举制完备和人事管理制度严密只是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之一,排除CD项。
9.答案:B
解析:封弥和誉录制度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身份及笔迹这使科举选官更加公平公正故选B项。“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封弥制度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门第出身观念排除C项。封弥和誉录作为技术层面的制度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身份及笔迹一建考试打印准考证时间是对科举制的完善排除D项。
10.答案:
(1)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2)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 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
3)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了科举制。
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