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只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但对于深圳这座城市“36”却有着不一样的代表意义。
从一个边陲小镇变身为屹然矗立在祖国南方的新兴现代都会,深圳的高速成长和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截至201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从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政策开始,就意味着深圳这座中国南部的海滨城市的崛起。根据当年广东省向中央提出的一份报告,中国政府批准在广东和福建省设立四个经济特区。那么为什么深圳会成为作为经济特区发展的对象呢,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深圳相关资料。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 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城市简史: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经济特区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实行特殊的管理方法,实施优惠待遇,建立高效能的领导体制,提供良好的、安全的、可靠的贸易与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投资建厂,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从而达到扩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繁荣本地和附近地区的经济,促进设区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的议案,由此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成立。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
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 的经济管理权限。随着深圳特区的发展壮大,原先的行政区已渐不适宜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两个市辖区。两个新区于1993年1月正式挂牌办公。目前深圳下设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和宝龙、龙岗六个区,其中宝安、龙岗两区位于特区外,其余四个区在特区内。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979—1985年的初创阶段、1986—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1993年以后的成熟阶段。
  特区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一开始就把法治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举例来说,1980年,深圳只有3名律师和一个法律顾问处。20多年前,深圳向全国招聘了100名法制干部。如今的深圳有律师事务所514家,执业律师8000多人,法治环境日臻完善。
  特区改革发展,有破有立。早期打破传统体制藩篱,解放发展了生产力。而今,深圳更重破立并举,“立”字当先,率先打造“一流法治城市”便是“立”的重要内涵。在深圳,法治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步伐成为改革者的共识。
城市发展定位
  中国政府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深圳定位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社会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经济在各方面都取得不不俗的成绩。虽然在每个阶段也都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80年代中期经济特区是否以发展工业为主的问题,8年代末期经济特区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问题,90年代中期对经济特区去留问题的争论以及世纪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特区是否继续“特”下去的讨论等。随着诸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深圳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着不同的问题难题与挑战。因此深圳需要在不同情况下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适应新的变化。
  20多年来,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等优越条件以及中国政府赋予的经济体制改革示范区的角,深圳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以及城市发展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深圳特大城市的发展现状: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深圳的人口已经超过70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已经超过500万。近几年来,深圳的人口仍在继续快速增长,到2003年底仅在深圳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人口就超过900万。2011年深圳市户籍人口274.7万。非户籍人口达到了1280
万人,总人口达1550多万。以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其它方面因素,规划到2020 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
  按照我国城市划分标准,深圳早已成为特大城市。不仅仅是人口,也包括经济总量在内的多个经济指标。
深圳市土地利用现状(2004):(单位:km2、%)
从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来看,宝安和龙岗分别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1%和33.8%,特区内建设用地比例最高是南山,占特区内建设用地面积的33.0%。
深圳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2004):  (单位:km2)
  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可依”。作为同时拥有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的城市,30余年来深圳共制定了20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250多项政府规章,成为全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数十部立法创造了全国第一,立法与改革实现“同频共振”。
  司法体制改革,铸就深圳样本,全国破冰,意义深远。2014年初,呼吁多年的法官职业化改革率先在深圳正式启动,1072名法官正式按照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同样领先全国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实验田”实践,为全国司法改革探路引航。
  2014年4月,深圳正式启动“法治通城”行动,推出十大重点整治和十项严管措施,法治手段让市民出行更顺心。2014年起,深圳所有出入境办证业务均可网上预约,2015年3月,驾考改革破冰,考生可通过互联网自主预约考试,法治效益,让市民办事更舒心。2013年8月,深圳食品监管部门高调向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宣战,对“超级牛扒”餐厅经营未经检疫冷冻牛肉的行为,开出高达121万元的罚单。法治力量,让市民吃得更安心。
   一位学者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不仅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也同时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直以来,深圳的决策者深知: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的确,在一座现代化城市中,市民的人文素养与精神素质十分重要。一座城市,无论其有
多少高楼,人均收入有多高,如果它的市民没有现代观念,就不能认为这座城市实现了现代化。
  目前深圳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入出境口岸,拥有通往国(境)外口岸12个,2002年经深圳各一线口岸入出境的人员12865.42万人次,入出境交通工具1255.91万辆;经深圳特区管理线(二线)进入特区的人员30500万人次。
  对于深圳的快速发展,不能忽视作为经济特区以及它在改革开放的各方面享有的特殊地位及特殊政策,也不能忽略比邻香港、其发展受香港强有力的影响带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然而,在深圳的发展问题上,除了政策和地理、区位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充分考虑深圳在实际发展中遵循和表现出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律。
主要城市职能: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5.具有滨海特的国际著名旅游城市。
城市发展轴带:
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由南山蛇口半岛通过深港西部通道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前海中心、航空城、沙井、松岗,联系东莞西部并通往广州,既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度推进深港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性地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 
2.将前海中心培育和发展成为新的市级中心,承担城市和区域的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开发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和航空城地区,推进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连接线、穗深港城际线和珠江口跨江通道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中部发展轴:
1.中部发展轴由福田中心区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联系东莞松山湖高新园区和莞城中心,构成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 重点开发龙华新城和光明新城,推进深圳北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福田保税区、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东部发展轴: 
1.东部发展轴由罗湖中心区向南经罗湖口岸联系香港, 向北经布吉、横岗,连接龙岗中心和坪山新城中心,通往惠州及粤东地区,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罗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大运新城、坪山新城,推进东部通道、莲塘
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坪山新城发展水平。
北部发展带: 
  依托厦深铁路和机荷高速公路,串联坪山新城、大运新城、龙华新城、航空城等重要节点构筑的产业发展带。向西通过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和厦深铁路西延线,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向东连接惠州和粤东地区,构成区域性的产业发展带。 南部发展带:  以原特区带状组团结构为基础,打造与香港全面对接的都市功能带,经蛇口半岛跨珠江向西建立与珠江西岸滨海地区联系,通过盐坝高速公路经大鹏半岛向东连接大亚湾以及稔平半岛等东部滨海地区。全面提升都市服务功能,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回顾历史,深圳出的实现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提出的设立经济特区的目标和要求,作为经济区,深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同时,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深圳以其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创造了中国和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为自身未来的持续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特区到特大城市,当他面临一次次与时俱进所带来的挑战与问题时,不断突破探索,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深圳新闻网2004.02.03
中国文明网2015.08.24
深圳统计年鉴—2003
中国全面开放入境《发展经济学》谭崇台
《中国经济特区》陈肇斌
《中国的城市化》白南生
《中国经济特区学》张元元 何佳声
《对深圳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胡细银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刘易斯·芒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