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
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试行)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2015〕2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川教函〔2016〕501号),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操作规程(试行)》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落实学校办学主体责任,建立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常态化、周期性、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
体系的建立,推动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理论依据
四川省教育
以“戴明循环”质量管理理论+“知识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我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理论依据,最终形成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以“质量改进螺旋”为基础单元、纵横联动、全覆盖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与机制。
戴明循环(PDCA)是一个追求持续改进的模型,它包括四个循环往复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PDCA循环是一个能使任何组织活动有效推进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知识管理,是充分利用组织和个人的智力资本,不断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知识获取、创造、传递与应用能力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核心载体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具有生命周期,需要通过知识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持续创新。知识生命周期管理,把知识生命周期、知识管理的流程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将戴明循环和知识生命周期融合,创建“前台”+“后台”的工作方式,前台负责目标——标准——计划——
组织——实施;后台负责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做到前台有后台支撑,工作与保证同步,学习和创新驱动,实现职业教育从管理到治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式到习惯、从组织到个人的全面转变。戴明循环和知识生命周期融合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戴明循环+知识生命周期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确定建立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前后台相互支撑、纵横联动的“PDCA+知识创新”质量改进螺旋,如图2所示:
图2:“PDCA+知识创新”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
三、工作思路
引导全体教职工提升质量意识,为诊改工作提供基础保证;对照诊断项目、要素、诊断点进行现状核查,为诊改工作提供现实依据;修订完善学校“十三五”规划,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界定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为诊改工作提供方向和进度根据;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与常规工作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诊改工作制度,确保诊改工作的持续运行;依据零缺陷理论,建立任务内容清晰,责任具体落实,问题处理时限明确,监督控制到位,奖惩分明的诊改工作机制,确保诊改工作的有
效推进。
四、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五横五纵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求,建设学校履行主体责任、多方参与的质量保证工作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内控体系,搭建信息化数据平台;建立学校教学诊改工作机制、预警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学校“PDCA+知识创新”质量螺旋上升模式。形成促进学校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并有效提升专业建设能力。
(二)具体目标
1.转变观念,形成全面质量保证意识
组织全体教职工系统学习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成都市教育局下发的系列文件,深刻领会诊改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要求。认真学习《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对诊断项目、要素、诊断点的内涵、标准、要求等逐一解读。
在校内开展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学习与培训,努力掌握现代质量管理的技术、路径,指导诊改工作制度、标准、机制、流程的建设。逐步形成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保证的“三全”质量文化。
根据诊改工作推进进程,适时组织校内的具体操作培训。
2.构建体系,奠定诊改基础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设置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工作目标,完善学校发展规划以及各个专项发展子规划等各级规划,形成目标体系;
基于目标体系,明确目标,构建标准体系;修订制度,调整机构设置和内部职责分工,强化诊改职能,制订工作流程,构建内控体系。通过三个体系的构建,为教学诊改工作奠定基础。
3.搭建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完善学校基础网络设施,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使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升级优化并与市、省、国家建立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并行融通,简化信息采集处理。充分发挥信息预警功能,为学校自主诊改、撰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提供数据基础,按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要求提供数据。
4.推进专业转型升级,提升专业建设能力
以教学诊改为助推力,推动学校提高各专业的办学活力、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围绕新形势下“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总体要求,创新专业设置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形成专业定位清晰准确、专业支撑牢固有力、专业成长空间开阔、专业提升道路畅通的新格局。
五、主要任务
(一)调整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强化诊改职能
增设学校质量管理办公室,由校长助理任主任。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管理与推进学校教学诊改工作并联系诊改专家组;负责教学诊改工作的制度设计、工作计划制订和推进、全面监督协调六个方面的诊改工作、编制学校年度质量报告。
设立学校监审专家委员会,聘请行业、高校以及其他中职专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