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寇准、王安石、范仲淹谁才是北宋宰相第一人北宋一朝虽然积弱不堪,但却名相辈出,比如赵普、吕蒙正、吕端、文彦博、寇准、王安石、范仲淹等等,但谁才是北宋朝宰相第一人?历来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来盘点一下北宋十大名相!
第一位:赵普——创业宰相
北宋建立后四年,赵普就升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并独相十年。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太宗朝他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并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
赵普画像
赵普为人刚毅果断、思虑周密、见解精辟,以富于奇计及见解闻名。因此碰到很不容易下判断或需要敏感性思考的问题时,宋太祖和宋太宗都喜欢他参谋,他可谓是赵匡胤兄弟二人的首席智囊。
虽然因为“金匮之盟”的原因,后世很多人都认为赵普是个利令智昏、背信弃义之人,但实际上赵普是个直言敢谏、一心为公之人,甚至有时都显得非常固执。
据《宋史》记载,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某人出任重要职位,太祖不喜欢那个人,所以不表同意,但赵普却“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大怒,将他的奏折撕碎丢在地上。只见赵普面不改,
慢慢将碎片捡起来补贴好,隔天又上奏。太祖颇受感动,乃用之,果然非常称职。
赵匡胤
但赵普有两个极大的缺点:一是在金钱方面不很严谨,常有贪小财的行
为,虽然度量宽宏的赵匡胤并不在意,但却为世人所诟病。这也是赵普风评不好的主要原因。
二是不喜欢读书。和赵匡胤即使在军营中也手不释卷正好相反,赵普早年书读得并不多,晚年在太祖的苦劝及督促下,虽也常手不释卷,但到底时间不多,学养上已明显的不足。
不过赵普却能大言不惭地对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这就是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
赵普眼光锐利、无私心,并且有强烈的正义感,也不太为自己的安全着想,虽然个性上有缺点,但的确是位创业期的大将之才。朱熹在《宋名臣言行录》中,对赵普的才干作了很公正的评价:“多非韩王(赵普)谋虑深长,太祖聪明果断,天下何以治平……得非安天下之谋,其功大乎?”
赵普
赵普病逝后,赵光义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追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二位:王安石——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神宗朝宰相,推行熙宁变法
王安石为了力行变法,不得不与当时“正人君子”的名臣贤相,如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展开正面对抗。不幸他使用的新党吕惠卿、章惇及日后的蔡京物贯等,都被视为奸诈的小人,王安石本人也被说成“大奸似忠士诈似信”,连朱熹将王安石编入《宋名臣言行录》中,都遭到后代儒学者的反对及批评。
明朝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怅半山堂”,便是痛骂王安石的故事,借老头子口直称:“若见此奸贼(指王安石)必手刃其头、其心肝而食之。”把王安石写成亡国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遭到严厉的批评,但即使是他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位有才气、很正派、而且又清廉的政治家。他所推行的新法,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颇具创意,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具体提出“经济挂帅”主张的人。
王安石
王安石的思想完全本于忠君爱民,以当时的环境而言,他的变法也是绝对合理、绝对必需的。无论成败,他都是一个有眼光、有理想、有操守的伟大政治人物。
王安石去世后,获谥“文”,世称王文公。
第三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仁宗朝宰相,为相期间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新政受挫后,范仲淹自请出京,历任四地知州,他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
范仲淹非常重视人才的发掘及培养,他大力排斥无能的资深官僚派,以解决日益严重的政治问题。曾有人向他抱怨,根本没有能做事的好人才,范仲淹便对他说:“天下人才多得很,只是你不知道罢了。如果一开始便存有‘无人’这种偏见,即使非常优异的人才站在面前,你一样看不到的。”
范仲淹
范仲淹虽文人出身,却也深通军事,任知事期间,他阅兵选将,日夜加强军队训练。他做事负责谨慎,所属部队作战力极为优异。因此,连攻击力
旺盛的西夏军队,都始终不到攻入的间隙。西夏各军团领袖互相警戒道:“不要以延州为攻击目标,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范仲淹的个人修养更是令人没话讲。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史料记载,范仲淹为人轻财好施,对同族人恩泽优厚,个人富贵显达以后,便在姑苏城郭附近,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收养族人中之贫困者。别人劝他应储存些钱财,以为退休或下野后自奉之用。范仲淹却表示“人只要能有合于道义的快乐,外表的生活根本不重要。”
范仲淹
皇佑四年,范仲淹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获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
第四位:寇准——只会做事不会做人
寇准,真宗朝宰相,曾两度入相。
寇准一向以大胆直言闻名。有一次他上奏反对太宗的旨意,太宗看了很不高兴,起身便欲转回禁宫。寇准却猛然地跑上去,拉住太宗的衣袖,把他拽回御座,裁决这件事后再下朝。太宗无奈,只好尊重他的意见。这事件过后不久,太宗在一次散朝后对身边的人说:“朕得了寇准,有如唐太宗得了魏征。”
寇准最大的功绩就是逼迫真宗御驾亲征抵御契丹二十万大军南侵。在危急时刻,不但力劝真宗打消了迁都的念头,还亲自牵马护卫真宗,使怯战的真宗坚定了信心。而且在与契丹的和谈中,态度坚决,
使原本百万的赔偿降
低到了三十万。最终促使宋辽达成澶渊之盟,保北宋边境百年和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在积弱的北宋,朝中大臣大多缺乏面对危难的魄力,再加上怯战的皇帝,如果没有寇准这种硬汉,的确很难应付外敌的威胁。
但寇准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比如生活非常奢侈,而且不畏人言。在被子,完全采取“蓝波式”强硬作风,也因此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反而刻意疏远寇准。不久后更是罢黜其宰相之职。
寇准去世后,追赠中书令,复爵“莱国公”,谥“忠愍”。
第五位:李沆——“圣人”宰相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李沆
李沆特别注意戒除皇帝骄奢之心,他在檀渊之盟后,曾每天都把各地方的天灾虫害、盗贼人祸事事向
真宗报告,惹得真宗很心烦,但他的理由是“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他说:“陛下年纪太轻,如果不了解四方的困苦艰难,以圣上血气方刚的精力,即使不纵情于声犬马,恐怕也会以大兴土木、祷祠祭祀来显示威风。”
李沆虽贵为宰相,但从不向皇帝打小报告,有一次真宗问他:“每个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没有,为何?”李沆答道。“人事应该用公开的态度来讨论,何必用密奏?那些喜欢打小报告的,大多有私心,非谗即佞,臣非常讨厌这些人,又怎能和他们一般作为呢?”
李沆非常俭朴,就任宰相后,仍居住在原来封丘门内的住宅。由于大门前院的宽度仅能容一匹马转身,很多人劝他换间较大的房子,李沆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