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岳阳楼记(范仲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德育目标
  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泳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答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实物投影显示)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
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
  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kàn)洞庭湖〕并
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请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子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四时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2)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1)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2)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
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图,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4)难句翻译示例。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