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测试题1
1.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    )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
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谁的名言?  (    )    A.管仲  B.孟子      C.陶行知    D.孔子
4.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      )
A.法律条文    B.美德善行    C.圆规曲尺    D.道德准则
5.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    )
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7.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    )
A.草书    B.行书    C. 楷书    D.隶书
8.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9.孟子的“四端”包括人性天然就具有的(    )。
①“恻隐之心”② “孝敬之心”③ “恭敬之心”④ “是非之心”⑤“谦卑之心” ⑥“羞恶之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10.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B.孟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C.孟子 孔子 庄子 老子  D.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11.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      )
A.唐朝    B.五代    C.南宋    D.明朝
12.“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13.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14.将《孟子》由子部归入经部的人物是谁?(      )  A.孙复    B.韩愈    C.王安石    D.朱熹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这句话出自(      )。
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大学》
16.“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      )。A.《管子》 B.《孟子》 C.《论语》 D.《大学》
17.“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      )    A.老子    B.荀子  C.庄子  D.孟子
18.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了(    )。
①五伦说 ②性善论 ③修养论 ④义利合一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1.德行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可以形成强大的驱动力。自古以来,为政者大多看重道德的力量,讲究以德服人。我党干部崇德向善,才能让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为政以德”的思想出自哪本典籍?(    )      A.《论语》 B.《孟子》 C.《诗经》 D.《尚书》
22.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将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发展为(    )。
A.“天人合一论” B.“人性本善论” C.“民贵君轻论” D.“舍生取义论”
23.《孟子》共有(    )篇传世。      A.5  B.7  C.9  D.11
24.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三曹”是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    )。   
A.曹丕、 曹植  B.曹丕、 曹冲  C.曹植、 曹冲
25.在中国文化中,主张无为、崇尚自然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6.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五伦十教”的是(        ) 。  A周公 B.孔子C.孟子 D.董仲舒
27.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是(        )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D.庄子
28.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_____。  A.死谛 B.生谛 C.乐谛D.道谛
29.“三纲”是指“君为臣纲、_____、夫为妻纲”。 A.兄为弟纲 B.母为子纲 C.父为子纲D.官为民纲
30.“五常”是指仁、义、礼、智、____等封建道德的准则。    A.乐B.诚 C.忠 D.信
3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谁说的?(        )      A.李白B.苏轼C.朱熹D.杜甫
32.第一个获科学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的名字中的“呦呦”二字出自哪部古代经典?(        )
A.《诗经》B.《楚辞》C.《春秋》D.《论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
33.苏轼的哪一个作品是用来悼念亡妻的?(    )
A.《念奴娇•赤壁怀古》B.《江城子》C.《定风坡》D.《临江仙》
34.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她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求贤若渴的来中国学习中医。下列关联中,属明朝卓越医学家及其药物学著作的是(        )。
A.李时珍——《本草纲目》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王叔和——《脉经》        D.孙思邈——《千金方》
35.我国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常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下列作品中没有使用典故的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D.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6.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各有不同的意义。下列哪个人物的称谓是由姓和名构成的?(        )。
A.鲁班     B.屈原    C.苏东坡    D.辛弃疾 
37.关于诗句所描述的节日,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②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③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A.元宵 清明 中秋 B.重阳 寒食 端午 C.中秋 寒食 端午 D.元宵 清明 重阳
38.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的作者是(        )。    A.王叔和B.张仲景C.孙思邈D.李时珍
39.唐代最有名的软舞是(        )。        A.《胡腾》B.《胡旋》C.《绿腰》D.《霓裳羽衣舞》
40.荀子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文章是(  )。  A.《礼论》 B.《正论》C.《天论》 D.《乐论》
41.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华美的是(     ) 。  A.孔子 B.老子 C.杨雄 D.陆机
42.隶书的成熟期是在(     )。      A.秦代 B.汉代C.隋代 D.唐代 
43.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44.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45.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是(      )。  A.孔子 B.曹丕C.左丘明 D.陆机
46.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      ) 。
A.神农氏、有巢氏、黄帝、高辛和尧      B.有巢氏、黄帝、高辛、尧和舜 
C.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D.黄帝、高辛、神农、尧和禹 
47.秦代统一的文字是(       ) 。    A.大篆 B.金文C.隶书 D.小篆 
48.首次提出“六书”的著作是(       ) 。A.《史籀篇》 B.《仓颉篇》C.《说文解字》 D.《急就章》 
49.葛洪是道教丹鼎一系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是(       ) 。
A.《正一经》 B.《千金要方》C.《抱朴子》 D.《效验方》
 5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       )。      A.仁爱孝悌 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 D.真诚有信
51提出“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宋代文学家是(       ) 。 A.王安石 B.司马光C.欧阳修 D.周敦颐
5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 。    A.张衡 B.许慎C.蔡邕 D.班固
53.《周礼· 地官· 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
A.径、涂、畛、道、路B.径、畛、涂、路、道C.径、畛、涂、道、路 D.畛、涂、径、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