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对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进行研究,阐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内涵及合作模式,分析了产教融合视域下深化校企共育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Y学校为例,提出了构建“订单招生+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共育,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
一、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内涵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院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共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一方面要充分调动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开办实体经济,从而使院校从被动的教学单位成为主动的教学单位,形成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企双方相互融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校企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邢台今天的招工信息
产教融合模式中,学生既是企业的生产者,又是院校学习者,双重身份使其在校的学习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符,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高度契合企业的发展需求,真正实现校企间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市场进行对接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教育方法,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能够实现多方主体的优势互补,最大程度满足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合力。
二、“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可以使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受益,形成三赢的良好效果。
(一)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意义
1.学校方面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能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毕业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学院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企业的“双赢”,促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企业方面
校企共育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还使企业能够从中获得真正的实惠,从而降低在人才选拔、人才使用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一是企业接收学校输送的顶岗实习学生,在人员成本日益增高的大背景下,可以切实减轻企业的用工负担,降低用工成本,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二是通过将工作岗位需求技术技能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三是企业委托学校对在职员工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四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协同开展项目研究的方式,向在校师生输送企业文化,传导价值理念,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也培养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
3.学生方面
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在企业的安排下跟着企业师傅进行实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企业师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
高。校企共育,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通过实习能够有效地将课堂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反之在企业的实训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共育的,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组织纪律性,使学生提前养成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技术技能。学生在真实生产、服务第一线,对培养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同时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学生能接触并掌握最前沿的新技术,能够发现和处理实际中出现的突发情况等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创新和邮政特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育符合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共育模式,改变了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单纯讲授而忽略技术、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书本中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技术技能。学生通过深入生产、服务一线,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和专业指导,会迅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对岗位技能的掌握,从
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共育,学校方面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场所和岗位环境进行实习实训,不仅能够降低办学成本,还可随时掌握企业的最新业务发展情况和实际用人需求,便于学校了解行业动态、追踪行业发展,并据此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共育,企业能够解决企业人才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现状及问题
虽然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并鼓励高职院校办学要加强校企合作,但受一些现实因素影响,目前在校企共育方面仍然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共育不够深入,合作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一)企业参与校企共育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给了部分优惠政策,但仍存在“校方热、企方冷”的局面。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对政策理解不够深入,相关部门宣传不深入,造成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二是
对企业而言最具吸引力的高校的优质科学技术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等,未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效果不佳。三是高职院校以育人为目的,但也追求社会效益,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企业的资源和实践环境完成人才培养,从而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二)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校企共育的发展
1.部分职业院校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技术等原因,导致学校的实训、实践基地的软件环境或相关技术与企业实际生产的环境有所差别。另外,由于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较少,缺少相关的生产实践经验,在讲授的内容,与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熟悉企业的生产实习环境,出现操作误错误或者操作不当等情况,学生能力未达到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
2.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较差,比较被动,参与深度不够,流于形式。同时,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未形成平台,合作模式比较单一,融合程度比较低,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比较盲目,处于跟风状态,没有长远
考虑,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大多数智能熟练简单的劳动,缺乏钻研、创新意识,综合技能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层面上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在学校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行业企业教师只是挂名,未曾进行过真正的授课,也未参与整个或者部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的过程。另外,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但是由于实践环境限制,大多数学生未曾真正的接受实践,学生动手能力未能得到提高;校内教师未真正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利于培育产教融合人才。
四、“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Y校立足邮电行业办学,打造了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从不同层面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构建校企深入融合命运共同体,培养邮政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共同创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招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面试选拔-高考录取-签订协议”招生实施体系
一是将企业招工计划转化为学校招生计划,建立考生与未来岗位的关联。二是在招生过程中嵌入校企联合面试环节,按照岗位要求进行面试选拔,在通过面试考生中依据高考成绩录取。三是考生入学后即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明确培养岗位,夯实培养基础。
(二)建设双主体育人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面向邮政网点既定岗位,以邮政特有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岗位任职标准为依据,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学校课堂与企业课堂对接。依托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三类课堂,循环交替实施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设计校企分段交替育人过程,实施学校集中培养、企业分散培养,每学年交替一次,在三轮交替培养中实现能力素养螺旋式提升。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构建双导师培养体系
一是建立双导师制度。针对在校、在岗学习成长需求,校企各派一名成长导师,全程负责成长指导;针对在企业学习的课程,校企各安排一名课程指导教师,负责具体课程教学。二
是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下发文件,明确各类导师工作职责、任职条件、选拔安排和考核激励。三是提升企业导师教学能力。实施“每学期听取一次汇报、布置一项任务、开展一次面对面指导、进行一次考核评价”企业导师工作模式,建立“课前集中动员-分散岗位学习-校企共同考核-返校成果交流”企业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企业导师教学能力和效果。
(四)建立双渠道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不能仅靠学校一方来完成,需要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双渠道监控。双渠道监控,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实践质量监控的队伍中,对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的行为进行管理,最后将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整体表现反馈给学校,通过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学生培养实践的高水平、可持续开展,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应进行多维化评价。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对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实践活动进行实时收集和系统化分析。通过创新校企共育模式,优化合作项目,深化合作层次,构建科学的评估与反馈体系,提升校企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王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道”与“术”[J].邢台学院学报,2022,37(02):156-159+164.
[2]王雪梅.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合作共育区域应用型人才[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06):74-75.DOI:10.16586/jki.41-1033/g4.2022.06.016.
[3]严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高职院校现状的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64-66.DOI:10.16335/jki.issn1672-2604.2022.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