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9-0101-04          收稿日期  2023-02-27
摘 要 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水乡城镇特与城市化发生碰撞,对生态和景观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城市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乡印象消逝等诸多问题。在“城市双修”理念引导下,该文以江浙地区典型的平原水网城镇——南浔中心城区的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将水系作为中心启动点,从水绿系统生态修复、滨水公共空间修补、文脉与特风貌修补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并总结水网城镇滨水空间体系构建的工作特点。
关键词  城市双修  滨水空间  水网城镇  南浔中心城区  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water town and urbanization has exerted a great impact on the ecology and landscape pattern. Cities are faced with many contradictions, such as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ading impression of water town. Under the guidance of Dual Urban Repairs, taking the waterfront space system of Nanxun central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water system as the central starting point,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the water and green system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refurbishment, context and characteristic style continuity. We also summarize the work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towns with river networks.
Keywords  Dual Urban Repairs, Waterfront space, Water network, Nanxun central c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Urban renovation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水网城镇滨水空间体系研究——以南浔中心城区为例
The Waterfront Space System of Water Network Tow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ual Urban Repairs:A Case Study of Nanxun Central City
郑  璐  |  Zheng Lu
姜  超  |  Jiang Chao
南浔是典型的水网型城镇,因水而生,因
水而兴。得益于四通八达的水系,为“耕桑之
富”提供了保障,并促进航运与工商业繁荣兴
旺,哺育了一代代南浔人,也让南浔文化记忆
流传下来[1]。当下,发达的陆路交通使南浔发
展对河港的依赖变小,城镇水体更多起到的
是平衡生态环境,组织城市公共生活,保留水
乡特与记忆的功能[2]。随着南浔中心城区范
围逐步扩张,原本河道两侧的农田逐渐被公
共绿地取代,引发碎片化式发展、生态环境退
化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南浔积极开展“城市双修”工
作,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双修”工
作包含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大策略,是解
决南浔中心城区当下生态环境退化、空间秩
序混乱的有效办法。本文立足于近年来南浔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基于“城市双修”
理念,通过对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生态和
建设现况进行多维度科学评价,进而探讨修
复和修补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体系相关策
略,总结水网城镇滨水空间体系构建特点。其
不仅可作为城镇生态恢复与空间提质的工作
抓手,还可为我国其他平原水网城镇滨水空
间发展提供参考。
1  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现状评价
1.1 滨水空间生态评价
(1)生态格局评价
南浔中心城区的绿地主要围绕城镇自然
水系展开,滨水绿地沿河两岸呈网状布局。从
总体布局看,中心城区南北两大片区滨水空间
格局存在较大差异。城区北部为南浔老城区,
由于早年建设缺乏精细化指引,城镇空间遗
留了诸多矛盾。其中,以南浔古镇为中心的东
北片区民房大量聚集,房屋建筑密度高且靠
近河道,绿生态缓冲带缺失。西北片区滨
水区域仍存有不少未搬迁仓库工厂,侵占河
岸,滨水廊道连续性被打断。作为城区北部生
态核心,褚家漾和江蒋漾区位生态优势未得
到充分发挥。由于上述历史遗留原因,老城区
滨水生态和景观游憩功能受到限制,滨水廊
道难以发挥对点状绿地、面状湖漾湿地等生
态斑块的串联作用。由于规划重心南移,城区
南部近年来成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在规划
建设中,城市建设用地与水体之间预留了滨
水绿带,并对其宽度进行了控制,但由于建设
时序混乱和粗放开发造成土地利用破碎化、
无序化。
(2)生态结构评价
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绿地建成时间普遍较
早,受到道路和建筑挤压,空间狭窄,绿化率
低,园林植物品种少,水生植物欠缺。水系驳岸形式较为多样,有块石、木桩、自然草坡等驳岸形式。但也有部分河道为垂直驳岸,不仅阻隔了水陆间生物、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也不利于从污染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从整体看,滨水空间生态结构相对较为单一,滨水动植物生境不完整。
1.2 滨水空间建设评价
(1)空间公共性评价
南浔中心城区滨水公共空间的环境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缺乏能够容纳并丰富社会公众生活的活力度
与亲密度,原因如下:首先,滨水公共绿地总体数量少,地区分布不均衡,形态狭窄,不足以较好地支撑市民开展娱乐休闲活动。其次,存在部分水体与驳岸之间高差过大亲水性不足,绿化密度过高过低,休闲设施不足等原因,降低了风景美感和游赏舒适度,同时也造成了人与河流背对背,纵然河道还在,但是水乡人水互依相生的羁绊却逐渐消失了。
此外,南浔中心城区河道转向多、水面宽窄不一,并与多个湖漾串联,水系主次性和规律性不甚明显。城市用地形态被水网和路网切割较为零碎,给滨水空间规划利用带来了挑战。
(2)空间通达性评价
居民区距离水系普遍不远,但部分水岸
线被仓库工厂占据,或被围墙划入私人领
域,打破了滨水空间公共属性,致使其可达
性和连贯性受到影响。另外,部分建筑与道
路过于靠近河道,滨水空间局促狭窄,甚至
无法容纳一条人行道穿过,从而使城市慢道
衔接不畅。从总体来看,南浔中心城区滨水
慢道尚未形成系统,不利于激发滨水空间休
闲服务功能。
(3)基础设施评价
基础设施是增强公共空间服务性及提升
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同时公共空间也是各
项基础设施的承载环境。南浔中心城区内居
住区密集,对亲水休闲的需求较大,由于滨水
绿地普遍建成时间较早,内部配套设施陈旧
且不完善。同时,中心城区内不同片区的建设
有一定先后时序,因而存在基础设施覆盖不
均衡情况。老城区内还遗留有架空线不入地、
不入廊的问题,对城市风貌产生负面影响。
(4)空间文脉评价
湖漾密布的水系奠定了南浔城市空间形
态基础,也深刻影响了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民
生活习惯。南浔闻名于以南浔古镇沿河民居
建筑、江南园林为突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
产,以及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与水密切相关。
当前,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未能很好
展现南浔文化特征,空间文化传达与可感知度
仍待加强,可视化元素运用也相对较少。作为
带状文化空间,滨水空间缺乏系统与连续的
文化展示,难以让人感知到地域文化特征和
乡土人情。
(5)空间风貌评价
早年开发建设的南浔老城区建筑排布密
集且无限迫近水岸线,两岸无序的设施也成
为了制约滨水风貌的因素。而城市边缘区则
面临不均衡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碎片化,使
城市空间难以形成清晰的结构和鲜明的形
象。另外,人的活动也是滨水风貌重要组成
部分,曾经在水畔喝茶聊天的南浔市井场景
当今也被从水岸边剥离开,缺乏人气的滨水
空间自然会逐渐丧失魅力。
此外,南浔区正在加快融入长三角,崛起
的新区与精致的江南水乡之间也隐藏着发展
与保护的博弈。千百年来南浔水城互生的空
间形态悄然改变,原本以“水、绿、桥、屋”为
记忆点的水乡风貌岌岌可危。
图1  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城市双修”策略框架图以城区西北福山得名的城市是
图2  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整体规划
图3  南浔中心城区滨水景观和慢行系统规划(一至四期
2  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提升策略
根据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所呈现的特征和问题,将水系作为中心启动点,制定了有较强针对性的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规划设计。着重从水绿系统生态修复、滨水公共空间修补、文脉与特风貌修补三大工作中心和八项策略,归纳总结形成如下工作框架(图1)。
2.1 水绿系统生态修复
(1)空间匀好:水绿空间格局整理
正如调整“图底”关系,梳理水系、滨水绿地与城市用地三者之间空间关系的同时,也是对破碎不规则城市空间的整理。对于建设成熟的老城区滨水空间再调配,亦可对已被侵占或狭窄绿地进行空间释放。
通过在城市规划中优先确定中心城区城市蓝绿线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约束城市未来建设活动。在规划中优化水绿空间分布的匀好性,可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和推进生态渗透影响,反过来亦可促进城市建设用地的整体合理利用;同时建立生态评价体系,对修复前后滨水绿地空间分布等各项指标进行统计调查,以获得科学的评估反馈。
(2)自然连通:连通隔离斑块和廊道
首先,在城市规划工作开展前应对土地情况进行综合研判,优先确定城市蓝绿线,在此基础上严格限制进行与生态、公共无关项目对滨水空间的隔离侵占;第二,对城市水绿格局进行统筹规划,强化对公园、湿地等大型自然斑块的保护,发挥水绿廊道连线成网的作用,联系原本相互隔离的斑块和廊道(图2),形成生态边界之间的良好衔接。从而疏通能量、物质和生命的流通通道,保障水绿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第三,将城市内部水绿系统与城市外围自然基质连通,修复城市对外生态连通性,形成有机完整的地区生态网络体系,维持城乡生态系统的涵养能力。
(3)生态效能:低影响空间开发
滨水空间生态系统修复不是简单的市政园林工程,而是涉及多个专业协调配合的综合整治。城市河道周边环境复杂,不稳定因素多,易受人为干扰和环境污染。因此滨水空间设计要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通过模拟自然稳定的生态落,为水陆动植物生存繁衍创造有利条件;在规划设计中应确定河道断面结构的合理性,运用生态技术手段,结合地形坡度、雨水滞留设施、落植物、透水铺装等要素,塑造道路与水体之间的缓冲屏障,消解
城市生活生产污染,使城市生态系统趋于平
衡稳定[3-4]。
2.2 滨水公共空间修补策略
(1)水岸通达:结合滨水绿廊完善慢行
系统
水网城镇慢行系统与滨水生态空间、公
共空间的打造可具有重合性,结合滨水绿廊规
划城市慢行系统,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城市水
绿生态格局,激发滨水空间价值;滨水慢行系
统建设提高了滨水区域之间的联系度,但南
浔众多桥梁和道路仍不可避免对空间产生割
裂,因而可充分利用道路上空和桥下空间构
建节地且高效的滨水慢行系统。桥下空间若
充足,可设置下穿步道、浮桥将桥两侧相连。
若桥下没有条件,可在人流量大,使用频率高
的路口设置人行天桥或人行横道相连,建立立
体化多层次的慢行交通,在经济合理前提下修
补道路桥梁对滨水空间的割裂影响。
水网城镇地理优势推动了南浔滨水慢行
系统特建设,与此同时,慢行系统又对整合
南浔生态与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滨水休
闲文旅线路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慢行系统
对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的绿道资源进行串联
整合,共谋“绿道网+”城乡高水平绿化体系
(图3)。
(2)活力复兴:打造开放共享滨水空间
空间安全性、可达性、审美性、周边环境
等多个方面都会影响公共空间的活力度[5]。复
兴南浔水岸活力,要始终引导滨水空间走向
开放共享,恢复城镇水系以公共活动为主导
的外在关系[6]。第一,老城区改造需突破当前
条件的限制,通过采用迁厂还绿、退违还绿、
见缝插绿等办法,科学利用未被合理使用和
过度开发的土地,为滨水公共空间连通扩展
让步;第二,将现状非公共性质的滨水空间进
行功能调整或置换,将建筑的“背面“转为城
市的“前场”,引导其发挥更积极主动的城市
功能。对于因历史原因未搬迁,具有工业文化
遗存内涵和价值,且满足客观改造条件的厂
房建筑可置换为创意街区,不仅推动城市
创意产业开发,同时也保留了南浔发展的历史
印记;第三,将原本不连贯的城市公园广场通
过带状滨水绿地联系起来,提高城市公共休
闲场所的可达性;第四,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
要与周围片区主导功能相适应,
缝合城市空
图4  城区滨水景观一期工程平面布局图
图5 老城滨水景观设计效果图
图6  高铁新城滨水景观设计效果图
间关系,强化两者之间协调性与联系性,进而提升滨水休闲风光带的整体服务水平。
(3)温度提升:丰富基础服务设施
滨水绿地是各项基础设施的承载空间,合理布局、齐全且高质量的设施能让公园广场充满人性化“温度”。针对基础设施修补,一是管线入地,拆除具有安全隐患、影响风貌的管线设施;二是补齐基础服务设施短板,增加如绿道驿站、标识标牌、休闲设施等基础设施,以修补人性化城市空间尺度;三是根据服务半径合理布局设施,形成全面覆盖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综合服务功能。
2.3 文脉与特风貌修补策略
(1)风貌延续:维护人—水—城和谐共生
河、绿树、石拱桥、瓦屋构成了标志性的南浔古镇形象。中心城区发展建设难以完全遵照传统古镇格局,但根植于本土的“人—水—城”共生精神,仍适用当下南浔滨水空间塑造。
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古镇、老城、新城的格局风貌应在彼此协调中富有变化,水则是城市中的重要触媒空间;老城滨水空间宜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改造,提升滨水公共环境品质,激发老城活力。对于老城中新建地块的处理不可盲目追求高大宏伟的形象,应协调区域空间尺度以适应当地水网和地块形态,延续玲珑精致的水城印象(图4~5);对于远离古镇风貌保护区的城市新区可与老区实现错位发展,以水系为重要发展轴引领前行,营造当代江南水乡新城镇空间 [7](图6)。
(2)文化可读:演绎江南水乡之魂
水是南浔传统文化的基因纽带,塑造了南浔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与乡土人情,也正是水将新老城镇空间串联并使之发生时空对话。物质空间既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承载空间,也是丰富多彩民俗活动的发生场所。可见,滨水空间正是南浔历史文化的最佳载体。
南浔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的文化修复应以水为脉络,着重可视化展现水、水乡、水利等水文化和诗书文化,丰富城镇空间文脉可读性,使人在滨水景观中对话过去,面向未来;而南浔古镇作为本土文化的高地,应以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外溢来“滋养”因城镇化而过度文化“稀释”的城市区域,勿让“精髓”(历史文化区)与“皮肉”(城市空间)彼此脱离。3  水网城镇滨水空间体系构建特点
3.1 以水为中心的特发展格局
古往今来,南浔发展演变从未脱离于水,
居住、产业、休闲均以水系为脉络向外延伸扩
展,以此可见水系对于城市功能组织,维系生
态环境,甚至沿岸经济活跃度的正面引导性。
区别于一水穿城和多水交汇的城市,以南浔为
代表的水网城镇空间被河网和道路划分成大小
不均的块状,对土地高效利用带来了挑战[8]。但
狭窄蜿蜒的水系与地块之间具有较为亲密的
尺度,使两岸仍具有较好的互动沟通性,为水
网城镇特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河道沿岸是水网城镇最有代表性的空
间,是系统性、连续性的城镇形象空间,提升
其整体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水网城镇的风貌与
竞争力。通过对滨水空间的缝合修补,不仅能
促进土地高效利用,更可为空间赋值,利于城
市活动和产业经济在空间脉络上的延续。
3.2 立足“城市双修”制定滨水专项城市设计
立足于“城市双修”,围绕水系开展滨水
区专项城市设计,可使设计成果更具科学性、
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第一,应从区域—城区—
河漾多个空间维度开展水系治理提升工作,控
制开发建设强度以保护城市水系,构建水网城
镇生态安全格局;第二,建立以水为核心的城
市景观风貌骨架,在城市空间结构、天际线、
彩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强化各类滨
水项目规划设计的衔接引导,对滨水风貌进
行合理保护控制;第三,构建特滨水风光带
以助推城市品牌,提高城市辨识度和品质感。
明确各河漾功能和形象定位,不同的河、湖、
塘、漾应具有识别性,根据其所在区域自然和
文化特征赋予个性化功能和风貌,避免造成
“百漾千河一貌”的同质化滨水景观局面。
3.3 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辩证统一
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文化展示和容纳
城市活动的公共场所,更是动植物生态栖息
地,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滨水空间的
发展基底,两者平衡才是城市滨水空间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水网城镇滨水空间“双
修”不同于单目标的生态提升或城市更新,而
是针对综合性“城市病”对症下药,是面向多
个矛盾的综合修复目标和策略。作为城市活
力导入点和生态高敏地带,滨水区域公共活
力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天平,需
要寻求平衡。因此“双修”工作需要在各专业
作者信息:
郑    璐,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工程师
****************
姜    超,江苏宏阳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
协调配合中统筹考虑,不能割裂看待或者忽
略其一。
结语
“城市双修”是积极探索应对城市问题
的理念和有效手段,表明当下我们正在思考
总结过去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造成的环境问
题,并为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
求。南浔作为水乡特旅游城市,应借助水
系边界活力效应积极复兴两岸空间,从城市
发展后盾资源转变为吸引资源的磁石,从市
民的后花园提升为促进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动
力。在推动滨水空间提质升级中,进一步打响
“水晶晶南浔”和南浔古镇品牌,建设现代化
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叶美芬,邵莹. 从村落到市镇:南浔镇起源探微
[J]. 浙江社会科学,2007(6):165-168.
[2] 张芳,姚鹏飞,周曦. “水城共构”理念下历史性
城市滨水空间整合层次及设计手法[J]. 中国名
城,2019(3):51-57.
[3] 李成,任文华,于宝春,等. 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研
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4):173-
175+180.
[4] 汪洁琼,刘滨谊. 基于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机理
的江南水网空间形态重构[J]. 中国园林,2017,
33(10):68-73.
[5] 陈菲,林建,朱逊.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夏季
景观活力评价差异性研究[J]. 风景园林,2016
(1):118-125.
[6] 洪杰,周曦. 恢复水网显性的江南水乡城市滨水
用地规划调整方法研究[J]. 规划师,2014,30
(2):85-90.
[7] 蒋三庚,刘建新. 特大城市CBD老区与新区如何
协调发展[J]. 人民论坛,2015(32):62-65.
[8] 黄耀志,李清宇. 江南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的生
态化发展研究[J]. 规划师,2011,27(11):112-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