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关于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
实施方案
为了扎实推动我院高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任务落实的通知》(鲁教高[2016]7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我院的高职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其对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指导思想,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二、综合改革目标及任务
(一)专业建设改革
根据济宁及周边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主动对接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十三五期间,新上专业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逐步淘汰不
能适应产业发展、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十三五期间,优化专业办学水平,新上专业8-10个,培植一批应用型本科专业,将学院招生专业控制在50个左右。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特别是专业集聚发展水平,打造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现代化专业,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成为区域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
1、专业设置合理布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建立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机制,科学论证新上专业,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围绕大交通、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环保节能、现代服务等调整专业结构,建成10个左右专业集,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逐步淘汰不能适应产业发展、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控制在50个左右。
重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动骨干专业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5个省
级骨干专业,一批本科专业,形成以省级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建成以国家级骨干专业、省级骨干专业、特专业、院系重点建设专业和一般专业构成的专业建设梯形结构。
2、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集团化办学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十三五期间,力争2-3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和省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落实《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增强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能力的意见》(鲁教职发〔2015〕3号),探索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牵头组建航空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农业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健全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争创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
3、全面深化整体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构建。全部招生专业重组课程,以大型贯穿项目
为载体,整合离散项目化课程,完成“大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建设。评定教改公开课100门左右,示范课50门左右,使我校更多课程具有省内一流水准和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左右,争取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资源课程20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有突破。
――教学模式改革。完成1项国家级、2项省级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20项以上,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有突破。建成1个大学生创客教育训练基地。
――教学资源建设。立项建设2个由我院牵头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参与建设5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开出版特教材50种,获省级教材奖项3~5项。重点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配套电子教材。建设1个电子教材研发培训生产中心。
――教学组织管理改革。二级教学部门实现专业课程排课、考核等方面自主教学组织管理。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企业参与课程评价比率达到总课程量的30%,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社会考证评价比率达到100%。
4、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条件实现厂校深度融合
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管,校内基地强化生产性、校外基地强化教学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利用德促贷款项目,积极推进和落实济宁市公共实训中心规划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力争将公共实训中心打造成为本地区综合、开放、共享的学生实训中心,技能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争取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获准省级立项,2个基地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使合作企业总数稳定在300家左右,每个专业深度融合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建成一批融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教师实践研修锻炼等于一体的校外工作站。健全校内外两级指导教师管理机制,完善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
5、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综合执教能力
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重点,全面实施包括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完善,“能工巧匠”进校园和优秀团队培育等“五个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专业(学科)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等三支队伍;继续实施并完善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等制度,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和途径。健全教师培养提升和激励制度,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大力推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和互联网+的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综合执教能力。十三五期间,相应的师生比稳定在1:15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比75%以上;副高以上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以上;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95%以上。全面启动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德高技精、质优量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担当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任的师资队伍。
6、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开展教学管
理制度标准建设行动,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制定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文件及规章制度,明确人才培养各要素、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并认真实施。提升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开展教学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行动,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开展质量
保证体系完善行动,完善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第三方评价制度,内外评价结合,及时掌握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改进。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的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
(二)产教融合改革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校企合作各项
制度。密切产学研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坚持“依托
专业办产业,发展产业促专业”的校办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校
办产业发展,主动开展协同创新,对接和服务于学院与社会需求,
为学院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规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运行,为深入
校企融合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在学院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咨询、指导作用;二级学
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过程;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及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2、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名师工作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增强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
山东省大学生就业信息网
就业创业能力;以产业或专业()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3、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