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研究生入学《法硕非法学》预测试题(答案解析)
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
第壹卷
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
1.下列选项中不应认定为存在犯罪故意的是(  )。
                   
A.精神病犯罪的
B.醉酒的人犯罪的
C.防卫过当造成重大损害的
D.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结果的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有以下两个特征:①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②意志因素,就是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
A项,精神病犯罪中不一定存在犯罪故意,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B项,醉酒的人犯罪,有犯罪故意,属于行为人使自己陷于无责任状态的情况。
C项,防卫过当造成重大损害,行为人主观上对造成的过分损害存在过失甚至故意,具有罪过性,属于滥用防卫权对不法侵害人造成过分损害的非法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D项,《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因此,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结果,不应认定为存在犯罪故意。
2.甲开车上班,在停车入库时剐蹭到乙的汽车。为赶时间,甲留下电话号码后离开。后乙联系到甲,双方协商约定甲赔偿800元。后乙修车花费1000元。则甲乙之间的合同(  )。
                   
A.有效
B.可撤销
C.效力待定
D.无效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合同的效力,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将对合同当事人乃至第三人产生的法律后果。合同的有效要件是:①当事人缔约时有相应的缔约能力;②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强制
性法律规范及公序良俗。甲乙通过协商约定赔偿800元钱,符合合同的有效要件,并且民法尊重意思自治,乙修车花费1000元与甲赔偿的800元之间差距不大,结果无明显不公。因此,甲乙之间的合同有效。
3.根据《民法典》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时间为(  )。
                   
A.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设立时
B.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
C.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时
D.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时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自然人或社会组织依据承包合同对于农民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根据《民法典》第333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登记机构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4.对于行贿罪的司法认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行贿的形式包括通过国家工作人员提供巨额现金
B.行贿的对象包括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
C.行贿的内容包括为国家工作人员提供子女就读重点中学的机会
D.行贿的主体包括被给与国家工作人员财物但未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人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A项,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行贿的形式包括通过国家工作人员提供巨额现金。
B项,行贿罪的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不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向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贿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C项,行贿的行为表现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行贿罪予以立案追究有如下情形:①行贿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②行贿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3万元。为国家工作人员提供子女就读重点中学的机会不是给予财物,不构成行贿罪。
D项,行贿必须是行为人的主动行为,如果是被不得不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罪。
5.甲为报复,通过AI换脸技术将淫秽视频中的人脸图像换成乙的脸,并在网上传播;乙受辱导致精神失常。甲构成什么犯罪?(  )
                   
A.侮辱罪
B.诽谤罪
C.报复陷害罪
D.传播淫秽物品罪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A项,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甲将视频换脸并在互联网上散布的行为不属于暴力或其他方法,不构成侮辱罪。
B项,诽谤罪是指捏造并公开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甲将情视频的表演换脸为乙,是捏造虚构的事实,将该视频通过互联网发布是公开散布这一虚构的事实,高某不堪受辱精神失常是该行为引起后果,符合情节严重的要求,因此,甲的行为应认定为诽谤罪。
2023年考研结果什么时候出来
C项,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甲并非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也不是滥用职权实行报复陷害,不构成报复陷害罪。
D项,传播淫秽物品罪是指不以牟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甲主观上是为了报复仇人高某,不以牟利为目的,不具有传播淫秽物品的故意,因此不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
6.A国人甲拐卖B国妇女到我国境内被查获。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我国没有刑事管辖权,应由A国管辖
B.我国没有刑事管辖权,应由B国管辖
C.我国有刑事管辖权,应当按照我国刑法管辖
D.我国有刑事管辖权,应该适用相关国际管理管辖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拐卖妇女罪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尽管甲是A国人,但由于甲在我国境内被查获,所以我国有刑事管辖权,应当适用我国刑法管辖。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1条规定:“为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请分析:
(1)本罪中的既遂如何认定?
(2)本罪中的国家秘密和情报应如何认定?
(3)行为人将国家秘密通过互联网予以发布,情节严重的,是否应依照本条规定定罪处罚?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本罪中的既遂是指行为人实际获得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将国家秘密、情报实际提供给机构、组织、人员。
理由:本条规定的犯罪为“为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是指以窃取、刺探、收买的方法,非法取得国家秘密的行为。本罪为行为犯,其既遂标准分为两种:
①“窃取、刺探、收买”国家秘密和情报的既遂标准:当行为人实际获得国家秘密、情报时为既遂。
②“非法提供”的既遂标准:将国家秘密、情报实际提供给机构、组织、人员时为既遂。
(2)本罪中的国家秘密和情报应依法认定。
根据《国家安全法》第23条规定,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度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包括绝密、机密、秘密三种。国家情报是指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不包括一般的情报。
(3)将国家秘密通过互联网予以发布不应依照本条定罪处罚,应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定罪处罚。
理由: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是国家秘密或情报,明知对方是机构、组织、个人,而故意向其非法提供或实施窃取、刺探、收买行为,希望或放任危害国家安全的结果发生。构成本罪要求有为机构、组织、个人非法提供或实施窃取、刺探、收买国家秘密或情报的目的。如果行为人只是在网络上发布秘密或情报,即使为国家秘密和情报,但其主观上没有为机构、组织、个人非法提供的目的,则其行为不构成本罪,可能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
【考点】保理合同(2)
8.以下对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构成要件的一般要件
B.刑法分则中犯罪主观方面仅包括故意和过失
C.法条竞合的数罪具备完全相同的犯罪构成要件
D.因果关系是所有犯罪都具备的要件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A项,在刑法条文结构方面,刑法总则的条文主要内容是有关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刑罚的种类、各种具体刑事法律制度及其适用条件的一般性规定。刑法分则对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进行了规定。因此,A项正确。
B项,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犯罪故意和过失是犯罪主观方面最主要的内容,但并非唯一内容,对于有些犯罪而言,犯罪目的也是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
C项,法条竞合,是指刑法中有一些条文之间在内容上存在重复或交叉的情况。对于法条竞合的各罪之间,其犯罪构成要件并不完全一致,只是存在重复或交叉。如罪与合同罪。
D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确认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对于行为犯来说,一般不存在解决刑法因果关系的问题,但对于实害犯,解决因果关系问题则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知,只有以造成实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而言才需要具备因果关系。
9.司法机关在认定高空抛物行为人是否有犯罪故意时,应结合行为人的生活阅历及生活常识,综合考量(  )。
                   
A.行为人对抛物场所的认识
B.行为人对抛物高度的认识
C.行为人对抛物时间的认识
D.行为人对所抛物具体物品的认识
正确答案:A、B、C、D
本题解析:
    高空抛物罪,是指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第291条之2规定,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司法机关在认定高空抛物行为人是否有犯罪故意时,应结合行为人的生活阅历及生活常识,综合考量以下因素:①行为人对抛物场所的认识;②行为人对抛物高度的认识;③行为人对抛物时间的认识;④行为人对所抛物具体物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