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
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省侯官⼈,清朝政治家、思想家、诗⼈,曾任湖⼴总督、陕⽢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
钦差⼤⾂,
以“禁烟”闻名于世,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
1839年,林则徐于⼴东禁烟时,派⼈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商⼈交出鸦⽚,并将没收鸦⽚于1839年6⽉3⽇在虎门销毁。
《海国图志》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是他有⼀个温馨的⼤家庭。⽗亲是当地的教书先⽣,林则徐是他的次⼦。林⽗⾮常重视教育,四岁时,⽗亲就将他带到私塾中教他识字。⽗亲精⼼培养天资聪慧的林则徐,认为⼉⼦长⼤⼀定会有⼤成就。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漠有⼀次遇到林则徐,见他⽂思敏捷,⾮同凡响,认为此⼦必成⼤器,于是留上了⼼。事实证明,这个知县很有眼光。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举⼈。在揭晓成绩的那⼀天,他正式迎娶郑⼤漠的⼥⼉郑淑卿为妻。
福建巡抚张师诚
嘉庆⼗⼀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粮兵饷的⽂书记录。任内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招他为⾃⼰的幕僚,并将⾃⼰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传授给林则徐。嘉庆⼗四年镇压海盗时也带林则徐⼀同前往,让林则徐在参与中得到历练。年底,张师诚还推荐林则徐的⽗亲担任了乐正书院的主持,使林家经济状况得以改观。
嘉庆⼗六年,26 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居第⼆甲第四名,选为庶吉⼠,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
林则徐在翰林院七年。他于嘉庆⼗九年加⼊了由地位不⾼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龚⾃珍、魏源等⼈,并成为他们的领袖。
嘉庆⼆⼗⼀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亲特地致信给他,嘱咐林则徐要慎选⼈才。林则徐任考官期间,公正严肃,博得好名声。
间,公正严肃,博得好名声。
嘉庆⼆⼗五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南岸河堤缺⼝,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引发了⼤⽔灾。林则徐向嘉庆帝上书,指责琦善⽆能。
林则徐不畏权势,为官清廉,刚正果敢,想做事、能做事,却有⼀些官僚对他猜忌、冷嘲热讽、甚⾄
痛恨,不免制造事端,林则徐对官场感到厌倦。后来⽗亲病危,林则徐以照顾⽗亲为由辞官⽽去。道光帝知道林则徐是个⼈才,特地召见他,破格让林则徐复职。
林则徐江苏赈灾
道光三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任内他很有作为,整顿吏治,改⾰审判程序,并亲⾃裁决案件。甚⾄⿊夜潜⾏,明查暗访,验⼫时亦亲⾃动⼿。短短在任四个⽉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之⼋九,被江苏⼈民称颂为“林青天”。他并认为江苏之风⽓败怀,全因鸦⽚害⼈,于是下令江苏禁烟。
道光⼗年任湖北布政使,随后⼜擢升东河河道总督。为了治理黄河,林则徐亲⾃顶着寒风,步⾏⼏百⾥,查看沿河地势,⽔流情况。
道光⼗七年,林则徐升湖⼴总督。⾯对湖北境内夏季河⽔常泛滥成灾的境况,林则徐采取有⼒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长堤,安澜普庆,⽆⼀处漫⼝。
道光⼗⼋年11⽉15⽇,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到⼴州查处禁烟。
林则徐查各家烟馆,掌握了⼤量第⼀⼿资料,会同邓延桢等传讯⼗三⾏洋商,命外国鸦⽚贩⼦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进⼊中国。
外商拒绝交出鸦⽚,林则徐与他们进⾏了坚决的⽃争。林则徐严正声明:“若鸦⽚⼀⽇不绝,本⼤⼈⼀⽇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中⽌之理。”最终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众多鸦⽚贩⼦,收缴全部鸦⽚,约237万余⽄,近2万箱。6⽉3⽇,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鸦⽚。
林则徐在澳门巡阅
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快⼈⼼,林则徐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闻名中外。
禁烟⾏动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帝看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不久,林则徐55岁⽣⽇,道光帝亲笔书写了“福”、“寿”⼆字的⼤楷横匾,差⼈送往⼴州,以⽰嘉奖。
但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也给⾚胆忠⼼的林则徐带来了灾难。林则徐后来因此成了朝廷的⼀名“罪⾂”,遭受了3年的流放⽣活。
禁烟不久,林则徐⾯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了。
1840年6⽉,英军派舰队封锁了珠江⼝,开始进攻⼴州。林则徐严密布防,英军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攻占定海,随后抵达天津⼤沽⼝,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
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总督琦善前去议和。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接连降到林则徐头上。琦善当然不会错过这陷害和打击报复林则徐的机会。他险恶的声称,英国不满的就只是林则徐⼀个⼈,只要朝廷惩治了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
这时候的林则徐,仍然不顾个⼈安危荣辱,还两次上奏,⼤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希望朝廷坚决继续开展禁烟运动、驱逐洋⼈、收缴鸦⽚。但是腐朽⽆能、惧怕洋⼈的道光帝却像换了⼀个⼈似的,再也不是先前赏识赞扬林则徐的他了。
林则徐遣戍新疆伊犁
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职严办,并由新任钦差⼤⾂琦善对他进⾏审问和发落。1841年5⽉1⽇,林则徐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当地海防建设。不久,将军奕
⼭在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竟造谣说英⽅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的只有林则徐⼀⼈。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才肯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切,便把⼴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去林则徐职务,从重发往新疆伊犁。
被投降派诬陷的林则徐,踏上西去的戍途。在与家⼈告别时,林则徐满腔热⾎地写下了著名的“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这是林则徐炽烈爱国情感的淋漓表达,是忠君为国的民族英雄壮怀激烈、感天动地的博⼤情怀的写照。
1850年11⽉,历经坎坷的六⼗六岁的林则徐,指天三呼“星⽃南”,与世长辞。
林则徐是“最先从封建的闭关⾃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在⼴州主持禁烟以及与侵略者的⽃争中,深深意识到国⼈对西⽅知识的贫乏、对王朝之外世界的⽆知。通过外⽂报刊、书籍进⾏翻译,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化等⽅⾯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只有向西⽅国家学习,才能抵御侵略。
林则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他建议朝廷制炮造船;亲⾃主持并组织翻译班⼦,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讲述中国的⾔论翻译成《华事夷⾔》;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的地理、历史、政治,
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组织翻译了英国⼈慕瑞的《世界地理⼤全》,编为《四洲志》。
为适应当时对敌⽃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林则徐叫⼈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西⽅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者。
《四洲志》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4省,在中华民族⾯临沦⼊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出,个⼈“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还主张学习西⽅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商业。他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丝不苟的精神。“ ⽆⼀事不认真”。
虽然林则徐挽救不了清王朝灭亡的命运,但他殚精竭虑地⼲成的每⼀件事,都给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林则徐每任⼀职,每做⼀事,从⽆敷衍马虎。
《林钦差与鸦⽚战争》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美国学者所著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称赞林则徐是⼀位具有⾮凡能⼒的⾏政官员,“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晶。”英国著名⾹港史专家安德葛在《⾹港史》中谈到,林则徐的禁烟⾏动,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之势出击,使英国⼈完全出乎意料,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和对中国利益的献⾝精神来付诸⾏动。美国华裔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战争》中说,林则徐以他的勤奋、改进政府⼯作的强烈愿望以及全⼒为民谋利的信念⽽著称。
林则徐从政之余,喜欢藏书,书法也⾮常好。潜⼼搜罗前朝及当代各类书籍。藏书楼有“七⼗⼆峰楼”、“云左⼭房”,专⽤贮书,积三⼗余楹。贬谪伊犁时,以⼤车7辆,载书20箧。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让我们重读林则徐的这⾸诗,感受他的博⼤情怀。
赴戍登程⼝占⽰家⼈⼆⾸
(⼀)
出门⼀笑莫⼼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过⽴,达官⾮⾃有⽣来。
风涛回⾸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童轻薄语,嗤他赵⽼送灯台。
(⼆)
⼒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
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妻谈故事,试吟断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