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抄(整理15篇)
篇1:高三新闻时评作文经典素材摘抄
    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
    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
    “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2:高三新闻时评作文经典素材摘抄
    远望3号船圆满完成天链二号01星海上测控任务
    3月31日深夜,我国成功发射天链二号01星。远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的远望3号船持续测控500余秒,保障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火箭升空飞行20多分钟后,抵达远望3号船测控弧段。作为这次任务的唯一海上测控点,远望3号船对火箭及卫星开展测量工作,并快速、准确、高效地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送实时测控数据,为卫星正常运行提供重要支撑。“这
次发射的天链二号01星是第二代中继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星,也是远望3号船的第一次任务。
    嫦娥四号着陆器于今晚正常唤醒 开展第四月昼工作
    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获悉,嫦娥四号着陆器已于3月30日18时14分正常唤醒,中继前返向链路建立正常,平台工况正常。后续,嫦娥四号着陆器将协同玉兔二号月球车按计划开展第四月昼工作,继续实施科学探测任务。
    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
    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往来台湾通行证等出入境证件实行“全国通办”,并继续执行“只跑一次”标准,内地居民可在全国任一出入境管理窗口申请办理上述出入境证件,申办手续与户籍地一致。
    第三方涉税服务乱收费等问题应严厉整治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坚决查处第三方借减税降费服务巧立名目乱收费。近2
万亿元的减税降费“大红包”,是急企业之急、惠民生之利的大好事。好政策必须落实到位。对第三方涉税服务乱收费等问题应严厉整治,决不允许以任何名目揩减税降费的油。
    篇3:《新闻》
    《新闻两则》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
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
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今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摘抄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