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评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末]汉初法律文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规定:“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皆以箧若匣匮盛,缄闭,以令若丞、官啬夫印封,独别为府,封府户。”该规定旨在(  )
A. 掌控人口田地以便征发赋役    B. 掌握封国实力以防地方割据
C. 厘清户籍资产以行重农抑商    D. 打击豪强地主缓和阶级矛盾
2. [2022江苏苏州高三期中]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 维护社会
3. [2022江苏盐城高二期末]明初,政权沿袭元朝的“诸户计”,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即验文引”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  )
A. 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    B.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 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关    D. 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
4. [2023江苏苏州高二期末]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  )
A. 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的势力
C. 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
5. [2022江苏扬州高二期末]明代在地方普遍设立申明亭,书写境内百姓过失以示惩戒;设
置族谱亭,书写善人善事以示表彰。各地推选一位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称为老人。毁坏亭舍、涂抹榜文者,予以严惩。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  )
A. 注重乡土教化    B. 形成自治机制    C. 体现宽严相济    D. 依靠地方士绅
6. [2022江苏扬州高二期末]清政府普遍推行乡约制度,各地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偏重教化和仪式,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清代乡约(  )
A. 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B. 使基层自治得到加强
C. 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    D. 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7. [2022山东潍坊高二期末]北宋范仲淹及其后人通过购置田产以开展宗族救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义庄组织。对贫困的族人进行救济、对族人的婚嫁丧葬进行资助、支持和奖励族人读书进仕,同时祭祀祖宗、修缮坟墓等以凝聚宗族力量。范氏义庄成为当时及后世族田义庄发展的基本参照。由此可见义庄(  )
A. 丰富了宗法制的内涵    B. 发挥了社会整合功能
C. 履行了政府救济职能    D. 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
8. [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清代救灾法律主要刊载在历朝会典、则例中。这些法律规范对报灾、勘灾、蠲免、缓征、平粜、捕蝗、救火等救灾环节和活动中官员的失责行为,均设有详细的惩处条文。如《钦定吏部处分则例》规定:“地方遇有灾伤,州县官讳匿不报者,革职,永不叙用。”从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力图(  )
A. 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    B. 提升官员治理水平
C. 将官员的救灾责任法律化    D. 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9. [2022江苏苏州高三期末]下表所示为某校学生整理出的知识卡片。据此可知,该卡片探究的主题是(  )
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土地分为领主的“直领地”和佃户的“份地”;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劳动3天口a田c甲d
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A. 西欧中古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    B. 俄国伊凡四世的特辖领地制
C. 拜占庭帝国内的复杂社会关系    D. 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经济特权
10. [2023江苏徐州高三联考]美国政府在通过社区长期、短期的发展计划,开发社区内土地等重大问题时,会召开听证会,聆听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社区居民有权了解本社区内的一切事务,并能够对此实施影响。这反映出美国(  )
A. 民众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B. 地方与中央存在激烈对抗
C. 社区运行遵循自治原则    D. 将代议制民主延伸到基层
11. [2022江苏南通高二期中]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逐渐认识到,基层治理不能单靠政府。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变革旨在(  )
A. 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    B. 改善民众的福利待遇
C.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    D.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12. [2022江苏盐城高二期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
A. 扩大了政府行政开支    B. 削弱了广大居民的政治责任感
C. 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 有利于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13. [2022江苏徐州高二期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
A. 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    B. 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 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14. [2023福建高二期初]1943年,贝弗里奇规划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乃至整个欧洲国家的蓝图,建议将基本社会保障、国民健康计划和家庭津贴的覆盖范围扩大,实施全面
的社会保障。1944年法国颁布了《全国抵抗委员会纲领》,主张集中供应保障民众所需,也强调了福利制度的地位。这些主张(  )
A. 促进了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    B. 体现战后欧洲国家的调控道路
C. 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    D. 源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需要
15. [2022江苏盐城高二期末]下表所示信息可用来说明(  )
世界各国开始建立养老保险的时间
国家
年份
国家
年份
丹麦
1891年
荷兰
1913年
新西兰
1898年
意大利
1919年
瑞典
1903年
俄罗斯
1922年
奥地利
1906年
智利
1924年
澳大利亚
1908年
加拿大
1927年
英国
1909年
南非
1928年
法国
1910年
美国
1935年
A. 20世纪初殖民地经济接近欧洲水平    B. 国家干预政策首先出现在丹麦
C. 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对较早    D. 经济实力决定养老保险水平
16. [2022山东菏泽高二期中]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与残疾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 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 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 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 [2022江苏盐城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夏商周时,
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8分)
18. [2022河北承德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也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
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
——摘编自戚阳阳《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
(1) 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