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加强患者安全管理新政出炉!附⼗⼤⽬标
导读:近⽇,卫健委发下发《进⼀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作的通知》,明确将进⼀步提⾼对患者安全管理⼯作的重视程度。
“患者安全”再次被提升⾄国家层⾯。近⽇,卫健委发下发《进⼀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作的通知》,明确将进⼀步提⾼对患者安全管理⼯作的重视程度。
据了解,⽬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医疗过程中发⽣错误的原因除⼈为因素外,主要是不科学的操作和流程的系统性原因,应当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从系统、整体层⾯避免患者安全不良事件。
通知从⼗项主要⼯作措施提出要求,要求各医疗机构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管理。
(⼀)完善患者安全组织管理与制度体系。落实政府领导责任,明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成⽴国家级、省级患者安全专家技术指导组,充分发挥专家技术咨询作⽤;⿎励专业机构、⾏业组织等社会⼒量参与患者安全⼯作。完善患者安全制度管理体系,制(修)订患者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并适时更新;制订落实年度患者安全⽬标。
(⼆)⼴泛开展患者安全教育培训。重视教育培训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基础作⽤,开展师资培训,编写教学⼤纲,完善课程设置,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岗前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式对各级各类医务
⼈员开展以提升患者安全为核⼼的教育培训,提⾼理论知识⽔平和业务⼯作能⼒。充分发挥专业组织和⾏业协会作⽤,开展全国性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和交流活动。
(三)加强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组织管理。医疗机构要落实患者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将患者安全纳⼊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加强组织领导,从⼈⼒、物⼒和财⼒上给予⽀持,将患者安全提升落到实处。实⾏院、科两级责任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是本机构患者安全管理第⼀责任⼈,科室、部门主要负责⼈是本科室、本部门患者安全管理的第⼀责任⼈。建⽴健全患者安全管理相关组织架构,明确部门及其岗位职责,建⽴⼯作制度、完善⼯作流程。
(四)全⾯落实患者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医务⼈员应当严格落实患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遵循医疗核⼼制度、技术操作规范、⾏业标准等开展诊疗⼯作,规范医疗服务⾏为,对医疗器械临床使⽤实⾏全过程管理。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患者安全⼯作的监督考核,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励运⽤信息化⼿段提升管理能⼒,促进⾃我学习和不断改进。
(五)以多部门合作推动医院管理系统不断改进。患者安全管理是⼀项系统⼯程,涉及医疗机构各个部门和所有⼯作领域,需要全体⼯作⼈员和患者的共同参与。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患者安全管理顶层设计,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分⼯、落实责任、形成合⼒,多层次、持续推进患者安全管理⼯作。
(六)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产科、新⽣⼉室、⿇醉科、⼿术室、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液透析室、内镜诊疗室、消毒供应室等⾼风险科室和部门的管理;加⼤对患者⾝份识别、⽤药安全、⼿术安全核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危急值报告、医疗器械安全使⽤、院内意外伤害防范、信息系统安全等重点⼯作的管理⼒度。严格规范操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患者安全不良事件的发⽣。
(七)着⼒推进患者⽤药安全。医疗机构要⾼度重视患者⽤药安全管理,⿎励运⽤信息化⼿段优化流程,实施药品采购、储存、调配、使⽤全程管理。加⼤对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抗凝药物、⾼警⽰药物、毒⿇精放等重点药物类别的管理⼒度。积极开展⽤药咨询、⽤药教育、⽤药⼲预、药学监护、药物合理使⽤监测和评价⼯作,推进临床合理⽤药,保障患者⽤药安全。
(⼋)营造积极的医院安全⽂化。⽂化建设在患者安全管理⼯作中发挥导向作⽤。医疗机构要将构建患者安全⽂化纳⼊
(⼋)营造积极的医院安全⽂化。⽂化建设在患者安全管理⼯作中发挥导向作⽤。医疗机构要将构建患者安全⽂化纳⼊医院发展建设总体⽬标,统筹规划,营造积极的患者安全⽂化氛围,将患者安全理念融⼊医务⼈员⽇常⾏为,引导医务⼈员⾃觉执⾏各项核⼼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风险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患者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患者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收集、分析和总
结⼯作,⿎励医务⼈员积极报告不良事件,从错误中学习,实现持续改进。对可能发⽣的患者安全重⼤不良事件要制订应急预案。
(九)⿎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活动。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针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覆盖到患者的全过程,通过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安全意识,⿎励患者关注⾃⾝安全,引导患者及家属主动咨询和报告⾃⾝情况。加强医患合作,增强医患互信,促进医患有效沟通。
(⼗)开展患者安全相关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励开展患者安全相关循证研究,加⼤患者安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和利⽤⼒度,运⽤新技术、新⽅法提⾼患者安全管理⽔平,为患者安全相关政策制订、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患者安全相关活动,加强与世界卫⽣组织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提⾼我国患者安全管理⼯作⽔平。
附: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标(2017版)
【⽬标⼀】正确识别患者⾝份
(⼀)严格执⾏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患者由⾄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不得采⽤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识别⽅法。
(⼆)在输⾎时采⽤双⼈核对来识别患者的⾝份。
(三)对⼿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意识障碍、语⾔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标⼆】强化⼿术安全核查
(⼀)择期⼿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作后,⽅可下达⼿术医嘱。
(⼆)由实施⼿术的医⽣标记⼿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规范⼿术部位识别制度与⼯作流程。
(三)建⽴⼿术安全核查及⼿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组织⼿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符合规范。
【⽬标三】确保⽤药安全
(⼀)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的要求。
(⼆)严格执⾏⿇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及药品类易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落实⼿卫⽣规范,为执⾏⼿卫⽣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医护⼈员在⽆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合格的⽆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与范围,如临床检验⾄少应包括有⾎钙、⾎钾、⾎糖、⾎⽓、⽩细胞计数、⾎⼩板计数、凝⾎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预的指标。
(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情况。
国家卫健委最新防疫政策【⽬标六】加强医务⼈员有效沟通
(⼀)合理配置⼈⼒资源,关注医务⼈员的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
(⼆)建⽴规范化信息沟通交接程序,并建⽴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交接程序的正确执⾏。
(三)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的正确、完整与及时性。
(四)规范并严格执⾏重要检查(验)结果和诊断过程的⼝头、电话和书⾯交接流程。
(五)强调跨专业协作,为医务⼈员提供多种沟通⽅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
【⽬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加强⾼风险⼈管理,制定重⼤医疗风险应急预案。
(⼆)评估有跌倒、坠床、压⼒性损伤(压疮)等风险的⾼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意外伤害的发⽣。
(三)落实跌倒、坠床、压⼒性损伤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作流程。
(四)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跌倒、坠床、压⼒性损伤等的健康教育。
【⽬标⼋】⿎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加强医务⼈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为患者提供多种参与医疗照护过程的⽅式与途径。
(三)为医务⼈员和患者提供相关培训,⿎励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四)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领导班⼦重视,定期听取患者安全⼯作汇报,采取有效措施,着⼒改善患者安全。
(⼆)建⽴医院安全事件报告平台,提供有效、便捷的报告途径,⿎励医务⼈员全员参与,⾃愿、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
(⼆)建⽴医院安全事件报告平台,提供有效、便捷的报告途径,⿎励医务⼈员全员参与,⾃愿、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近似错误和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应制定强制性报告事项。
(三)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收集、归类、分析、反馈。对严重事件有根本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落实并反馈结果。
(四)建⽴医疗风险评估体系,采⽤系统脆弱性分析⼯具,针对医院存在的薄弱环节,主动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患者安全⽂化。
(六)加强对医务⼈员暴⼒伤害的防范。
【⽬标⼗】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建⽴医学装备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安全操作使⽤流程,加强对装备警报的管理。完善医学装备维护和故障的及时上报、维修流程。
(⼆)建⽴医学装备安全使⽤的培训制度,为医务⼈员提供相关培训,确保设备仪器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三)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标本采集、检测、报告的安全操作流程,建⽴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临床实验室及标本的安全。
(四)落实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