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7-12-22
作者简介:胡玉芝(1963-),女,辽宁锦州人,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2018年第1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2018
(总115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GeneralNo.115
高校美育教育的缺陷分析
胡玉芝
(锦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 美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市场环境下,美育教育出现危机,
既有思想认识的原因,也有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与高校培养人的终极目标产生偏离,高校的教育主体面临挑战甚至缺失的危机。高校如何实现教育的目标,需要从美育教育所承载的生命与爱、心智和人格培养入手。
关键词: 高等教育;美育教育;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8)01—0106—02
  高校作为国家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性和完整人格的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要求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纵观我国现行高校教育,在目前的体制下,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高等教育似乎只是在培养和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就业技巧,对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性和精神性统一方面,在世界观、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方面与高校的终极目标有所背离,高校美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缺失的危机。
高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理论的传播基地,更是社会优秀人才在自身修养、品性、社会责任和道德的地方。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倡导“美育代宗教”,并把美育教育列入国民教育方针,席勒将美育与体育、智育、德育加以比较,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德育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
谐”。〔1〕
虽然高等院校让众多学子趋之若鹜,表面的教育兴旺并不能掩盖大学美育教育的虚弱,高校整体扩招,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学校就业工作的急功近利,使美育教育完全处于低效和边缘状态,美育教育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
一、美育教育缺失的原因(一)概念混淆,替代产品占主体对于高校美育教育,大多数学校的作法是以部分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教育。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重视艺术教育,其范围主体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既而传播至高等院校。因此在普通的大中专院校,艺术教育受到一定的重视,大多数学校的领导似乎认为这就是美育教育的
主体,以艺术专业技能教育来代替美育教育,而真正
的美育教育却被忽视,认为是学者和专业机构研究的纯理论问题,与受教育的学生无关。
美育教育大约分为二种方式,一种是纯理论研究,产生于哲学理论体系,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其内容包括美学理论、哲学理论、宗教神学和心理学理论等,其研究的理论主要是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感的产生、审美方式。最主要的是以哲学
的研究方法,语言表述多为逻辑思辨为主〔
2〕
。另一方面是美育的实践教育,其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艺术欣赏和艺术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其目的掌握某种专业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有欣赏和鉴别美的能力。
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第二种方式成为主体,主要是以专业技能和特长生为主体,而大多数超过90%以上的学生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美的审视、鉴别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学教育的方式是音乐艺术欣赏和美术欣赏为主体,内容较为肤浅,形式单一,时间较短,对大学生在短期内对美的本质、美的和美感等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
(二)美育教育的无助
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审美境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但面临高校的教育体系和现实教育方式的矛盾,严重脱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学生审美实际,造成了美育教育的无助。
美育教育是研究感性的学科,与人的情感世界密切相关,知、情、意是美学活动的三大要素,追求真、善、美是美育教育的最佳境界。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通过审美达到理想完善的人格是最好的选择,因此高校的美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专业艺术技能,而是培养人们感性和精神世界整体的和谐
·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