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宝多维性格概述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许多学者开始辩证地看待杜宝这一人物形象,发现杜宝性格是具有多维性的。笔者认为杜宝之所以被当成柳、杜爱情的最大阻力是由于剧本的人物设定,杜宝性格是多维且复杂的,不可片面地看成反派。
(一)刻板古执、克情节欲
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对女儿的教育上。第三出《训女》中杜宝得知女儿昼眠,训斥道“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架上图书,可以寓目。”[1]杜宝认为内在的道德自律和自觉是立身的根本。他要求女儿自发读书,还为其请腐儒陈最良做老师,选择儒家经典教育女儿,希望可以拘束其身心,把女儿培养成符合封建礼仪的大家闺秀。这一切都源于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再后来,杜丽娘私定终身触及杜宝的底线,女儿的回生在他看来与私自定配一样是“第云理之所必无”的怪事,正统思想让他无法相信人可以起死回生,他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名声和自家清誉,于是在女儿死而复生后丝毫没有喜悦之情,而是说“论臣女呵,便死葬向水口廉贞,肯和生人做山头撮合”[2]。可见“理”在杜宝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是他的生命指南和信仰,他也借此控制着家人的“情”和“欲”。
(二)勤政爱民、忠正清廉
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杜宝为官上。杜宝先后做了南安太守、淮扬安抚使和朝廷宰相,再三升职说明他政绩突出。《劝农》一出着重表现了杜宝的文治,劝农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有史为证,《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御之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3]古代官方派遣官吏去乡下劝农的更为多见,然而杜宝亲自下乡劝农,可见他对农事的重视。杜宝的政绩通过百姓之口说出“以前昼有公差,也有盗警。老爷到后呵……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雨露桑麻。”[4]这前后的对比说明杜宝将南安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恭喜本府杜太爷,管治三年,慈祥端正,弊绝风清。凡各村乡约保甲,义仓社学,无不举行。极是地方有福。”[5]制定乡约,开设学校,建造粮仓,这都是杜宝为百姓做的贡献。杜宝勤于政事,爱民如子,因而百姓对
收稿日期:2020-11-10
作者简介:张亚楠(1995——
—),女,河北省张家口人,渤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摘要:《牡丹亭》是汤显祖最得意之作,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包括杜宝———杜丽娘的父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是他的封建专制害死了杜丽娘,
杜宝被当做一个十足的坏人。本文经过研读文本发现,把杜宝完全列入反派有失公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杜宝性格的多维复杂性及其形成原因,探究杜宝形象的典型意义。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杜宝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21)01-0033-03
重析《牡丹亭》中杜宝形象
张亚楠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T he I m age of D u B ao i n t he P eony P avi l i on I s R eanal yzed
Z H A N G Y a-nan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China )
Abstract :
The Peony Pavi l i on i s t he pr oudestofTang X i an-z u.H e cr eat ed m any vi vi d char act er s i n t he Peony Pavi l i on.A m ong t hem was D u B ao -D u Li -ni ang's f at her ,f r om t he 1950s t o t he 1970s ,D u Bao was r egar ded as a dow nr i ghtbad guy,i ti s wi del y bel i eved t hathi s f eudalaut ocr acy ki l l ed D u Li -ni ang.A f t err eadi ng t he t ext ,i ti s unf ai rt o cl ass i f y D u B ao as a vi l l ai n.Ther ef or e,t hi s paperat t em pt s t o ex-pl or e t he t ypi calm eani ng ofD u Bao's i m age by anal yzi ng t he m ul t i di m ens i onalcom pl exi t y ofD u Bao's per s onal i t y and t he r eas ons f or i t s f or m at i on.
Key Words :Tang X i
an-z u ;Peony Pavi l i on ;D u B ao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 o.1,2021G ener a.N o.178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年第1期(总第178期)
J our nal of Q i qi har T eacher s C ol l ege 33--
杜宝赞美有加,甚至到了“攀留不许”的地步。
杜宝对下慈爱,对上忠诚。第十六出《诘病》中女儿生病,杜宝因为使臣到来,只能立即忙于公事;在二十出《闹殇》中,朝廷派他去淮扬抵御金寇,虽正逢女儿夭折,但他将女儿后事托付给陈最良后连忙奔赴前线。杜宝忠贞不二,又爱民如子,确实是难得的好官。
(三)智谋无双、勇猛果断
这一性格体现在他为将上。平乱的关目看似与杜柳的爱情主线毫无关联,但却使杜宝这一形象更加丰满。汤显祖笔下的杜宝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刘宋,政局动荡,金兵南侵,杜宝发出“剩的江山一半,又被胡笳吹断”的感慨;在女儿后事未了之际接到朝廷诏书,他马上从丧女之痛中清醒过来,赴任淮扬后,立刻加固城池,广积粮草,连自负万夫不当之勇的李全也说“思想扬州有杜安抚守镇,急切难攻。”;身陷城池难守的境地时,杜宝痛心疾首:“潜坐敌楼之中,追想靖康而后,中原一望,万事伤心。”淮安被围,孤城难守,杜宝当机立断,他安排好夫人后又投身沙场,他一边“泪湿征袍如汗”,一边鼓舞士气,与他们并肩作战,誓死保卫家国。最后他机智想出对策,修书两封,派陈最良当使者,以利为诱,轻松地将李全劝降。
二、杜宝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在第三出《训女》中杜宝一上场,汤显祖就设定他的身份是忧国忧民的大儒杜甫之后:“自家南安太守杜宝,表字子充,乃唐朝杜子美之后。流落巴蜀,年过五旬。想廿岁登科,三年出守,清明惠政,播在人间。”[6]作者对于人物的这种安排很明显是有深意的,首先:杜宝和杜子美一样生逢乱世;再次:杜宝身为名儒杜甫之后,自然对立身、立德要求极高。更为重要的是:杜甫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自然也就成为了杜宝的人生信条。
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正统意识,杜宝才理所当然地扮演着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实践者的角,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迫使他竭尽全力做一个好官,同时迫使他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严父。他严格恪守道德标准,又把这种严格强加给女儿,在得知女儿与柳梦梅私定终身后,他骨子里的正统意识是绝对不允许的,杜宝认为女儿不仅毁了自己的清白,还玷污了自家的门楣,他堂堂名儒之后断不能允许这种有违礼制的事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正因为他生来的家庭影响和身份,让他有着传统的刻板的封建思想,所以他对自然萌发的“情”无法理解,才会成为柳杜爱情路上的阻碍。
(二)社会背景
恩格斯认为主要的人物事实上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和倾向,因而也代表了当时一定的思想。他们行为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里,而是从那把他们浮在上面的历史潮流里汲取而来的。如果说文本中杜宝的家庭因素是他性格形成的内因,那么汤显祖身处的晚明社会环境就成了塑造杜宝这一人物的外因。
汤显祖生活的嘉靖、万历年间,正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今三辅嗷嗷,民不聊生。草木既尽,剥尽树皮。夜窃成,兼以昼劫……”[7]政治黑暗腐朽,当权者不断更替,最高统治者昏聩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自上而下的行
政机构的自信被动摇,读书人入仕无门而精神苦闷,就容易渐趋虚无。阳明后学滋生出的弊端易使人空谈性命之学而不能身体力行,很多士人都重新反思儒士真正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治上一再碰壁的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他把自己对于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望寄予到了笔下的杜宝身上,所以才塑造了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杜宝。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农村自然经济瓦解,赋税之役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汤显祖希望上层统治可以减少横征暴敛,减轻人民负担,作品中有意塑造的封建官吏—杜宝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政治理想,与此同时,市民阶层活跃于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发展工商业,同时也追求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文化样式,《牡丹亭》满足了市民们情感的需要,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外部环境上,明王朝已经是外忧内患,除了来自被称为“北虏”的蒙古贵族势力的威胁,还时不时地与宁夏等边境发生不同规模的民族战争。而腐朽昏聩的明王朝竟只能靠赏赍羁縻他族以求苟安,对战争的关注导致了汤显祖热衷于在戏剧中描写战争,他希望出现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军,《牡丹亭》中对于宋金战争的描写就是他无法忘怀现实的反映。
(三)文化传统
这里说的文化传统分两方面,一是文本中杜宝所接受的文化思想:杜宝乃唐朝杜子美之后,又是“西蜀名儒”,说明他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正统思想,伦理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既要修身又要立德,在文治、武功上都必须要胜任,重视门当户对而不顾女儿个人意愿,当女儿重生后,他反来复去说女儿死而复生是“妖孽之事”,因为“一切已死”的时代传统和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已经压制了他身体中“情”的那部分,他无法接受人死可以复生的事实。
二是作者创造这一形象时所处的文化环境,首先程朱理学盛行,明朝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利用程朱理学禁锢百姓的思想,强调“理”而抑制“欲”;其次,明代的皇帝和后妃都积极提倡女德,亲自编订关于妇女道德的教科书。《明史》所表彰的烈女、节女比以前的任何朝代都要多。明朝封建社会女性所受的束缚比任何时代都要严重。再有杜宝实际上是晚明封建家长意识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有的宗族对女儿从小进行三从四德的教育……平时应深居简出,妇人女子如遇人伦大变而能慷慨殉节,即‘登于宗谱’,大力表彰。……为了避免发生败坏伦常之事,不少族规家训很注意严守内外之别,男女之防,……并不许童女倚帘窥幕,邻儿穿房入闼,以防微杜渐。”[8]汤显祖意在批判这种封建家长意识而创造杜宝这一形象,说明柳杜爱情的最大阻力不是杜宝,而应该是那个时代,“性的禁忌在父系家族团体内历来是非常严格的,……一旦发现,未免家丑外扬,多在宗族内部施以严酷的处罚,尤其是当事的女方,往往不是逼迫其自杀,就是私刑处死。推而广之,对族中未婚女子争取婚姻自由以及所谓的寡妇
不安于室等等,也看作是宗族的耻辱而进行迫害。”[9]可见,柳杜自由的结合在家族和社会中所引起的轰动是不可知的,认清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女性读完《牡丹亭》后,仍然觉得无路可走。
除了以上三点,对汤显祖影响最大的还有罗汝芳和李贽,王学左派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股
34 --
思想解放潮流即所谓“异端”思想兴起,而汤显祖在这一潮流中提出了“至情”主张,并竖起了“言情”的大旗。为了宣扬自己的“至情”理想,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用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来宣告人性解放,爱情自由,而作为“情”的对立面—“理”就成了批评的对象,杜宝因此以“以理节情”的面貌出现。
三、杜宝形象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状况
(一)礼教对个性解放的抑制
明代嘉靖、隆庆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的民主思想冲击曲坛,反对传统理学、反对形式模拟,提倡个性解放,抒发真实的性情成为戏曲创作和批评的主潮流。传统儒家文艺思想提倡“发乎情止乎礼”,强调礼义对情的规范和节制作用。明代李贽等人高举反传统、反理学的旗帜,倡导个性解放,
汤显祖作为李贽的崇拜者,也投身到了这股创作潮流中,与徐渭等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汤显祖通过一个奇幻浪漫的梦境让柳梦梅、杜丽娘相遇,杜丽娘的情欲被唤醒,在礼教束缚的那张无形的网中,极力想要挣脱,解放真正的自己。但她所处的生活环境令人窒息,恪守传统的父亲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春心萌动的,他决不会允许自己与一个陌生男子私定终身,日子久了,杜丽娘的少女心事无处排遣,只能郁郁而终。杜宝拒绝承认女儿的长大,拒绝承认女儿情欲的萌发。他对女儿爱的方式就是要其“拘心”。杜宝反对自由结合的爱情,他对生命欲望、生命活力不理解,并要扼杀,正因为他是一个恪守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官吏,他才越要这样做。有人认为是杜宝造成了他们爱情的悲剧,但仔细研读剧本会发现:真正阻碍他们爱情的是正统社会势力和正统意识,根本不是某个人。杜宝只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代表而已。
(二)理与情的冲突日益激化
汉代以前,“情”和“理”还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礼记·礼运》说:“何谓人之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弗学而能”,“情”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儒学放到了正统地位,强调文艺思想的社会教化功能,至此,“情”的地位就逐步下降了,“理”在历代统治者那里备受推崇。到了明代更盛,明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利用程朱理学来控制人们的思想,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百姓的思想受
到严重的禁锢。汤显祖通过对青春少女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离奇演绎,充分展现了对理学以“理”格“情”思想观念的纠偏,体现出对先秦时期“礼本人情”的回归。再加上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反映到文学领域,就是“情”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汤显祖作为对社会变化十分敏感的知识分子,他的世界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佛洛依德认为梦的发生与形成,是人的愿望与欲求被压抑后转化成的表现形式。杜宝的阻拦让杜丽娘与柳梦梅只能在梦中相遇相爱,恰恰是明代青年男女的感情得不到释放和自由的缩影。反映了明代在理学的压制下,青年人渴求爱情自由,但现实中迫于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无法遂愿。汤显祖塑造了男女主人公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形象,杜宝是捍卫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明代社会“理”对“情”的抑制,也充分显示了汤显祖的“至情”思想。
(三)正统无法阻碍自我觉醒
杜宝虽是文治武功的能臣,却在对待亲情上存在缺陷。杜丽娘是在《游园》一出而萌生了少女春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正是青春年少的她面对春天的生机勃勃发出的感慨,她的生命意识被唤醒,杜丽娘的“情”完全不同于以往传奇中的“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与礼教抗争的,而是由于难耐青春寂寞,去院里赏花,因自然而涌发的生命冲动,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杜丽娘的这种爱情是自发的,是从内心自然喷涌而出的。父亲严格的管教让杜丽娘从未体验过春心萌动的滋味,不许昼眠,不许游玩后
花园……但面对满园无限春光,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还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只不过这种自然的天性由于长久地居于绣楼闺阁而被隐藏了,只需要一个契机便会如黄河之水一样倾泻而出。杜宝严厉的管教只是杜丽娘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毁灭人欲的时代,自发的感情不被时代所允许,杜丽娘只能选择死亡抗争。
在生命意识被唤醒之后,人都会开始对生命意义追寻和探索,在现实生活中寻不到之后,只能通过死亡来求生,情之所至,则“生者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经历过生死,人性被彻底唤醒,比之前的生命更具有力量和希望。正可谓向死而生,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的。
四、结语
出于对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的思考,汤显祖对杜宝不吝笔墨,将他设定成不近人情的封建家长、勤政爱民又精忠为国的封建官吏,将自己美好的政治愿望倾注于杜宝身上,并通过这一典型人物反映现实状况——
—“理”对“情”不断压制,两者之间不断地发生矛盾冲突,最终人的本能还是会战胜外力束缚,进而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2][4][5][6]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0.303.41.40.9.
[3]王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58.
[7][清]夏燮.明通鉴卷七十二[M].长沙:岳麓书社, 1999:2030.
[8][9]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16.119.
□编辑/王红梅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