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如何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发挥作用
作者:***
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26期
        经济师是我国重要的职称之一,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和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等十个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济师十大专业类别之一,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各地事业单位改革正在进行,加之与企业单位不同,事业单位具有广泛性、公益性、社会服务性、经费来源国家主导性等特点,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如何转变传统思维,重新审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助推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战略目标实现。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等领域,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充分调动发挥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高效、严密的组织运行体系才能实现各级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好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特点,在人才的选、育、用、留上,合理运用吸引、任用、激励、培养等措施激活各类人才的智力优势,汇聚事业单位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保证组织形成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
        (二)储备培养后备干部人才。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在人员的选用上离不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前谋划,严格筛选,在人员的培养上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人才储备和管理,为事业单位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为事业单位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分析,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和规划。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位分析,层层分解组织目标,调动单位内外一切因素,积极与职工交流沟通,掌握人员特长和优势,及时发现瓶颈和困境,适时调整战略,为职工提供创新创造舞台。同时减少人才流失率,提高职工个人绩效和组织承诺,从而推动单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技岗位不受重视。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岗位。事业单位职工获得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资格并被单位聘任后应被纳入专业技术岗位从事相关工作。但是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很多事业单位聘任经济师
后,并未安排其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从经济师自身来说,一部分职工考取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单纯是为了提高工资收入和待遇,并不是出于职业规划需要,也未把考取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当成提高自己技术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事业单位高层领导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单位人员的档案管理、工资调整、考勤统计等;甚至很多单位由于人员编制紧缺,业务科室面临上级考核压力,加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周期长,见效慢,于是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安排到其他业务科室从事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无关的工作。
        (二)工作职责不明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募与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工关系管理和劳动关系等多方面工作。很多事业单位因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并未明确对其工作职责进行界定。事业单位與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在人力资源规划、招募与甄选、绩效管理等方面政策性更强,牵扯范围更广,社会影响更大。有的事业单位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对于财务管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参与较多,认为这些工作与经济两字相关,是经济师的职责,但是忽略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
专业方向;加之这些工作见效快,容易出成绩,也容易引起事业单位高层领导的关注,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晋升。相反,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出成效,投入付出与收益有时不成正比,极易引起高层领导和同事对从事这项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怀疑。因此,从长期来看,职责不清晰对事业单位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是事业单位健康良性发展的基石,既包括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机制,也包括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权限范围的管理机制。一方面,从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机制来看,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对经济师这个体的进入、考核、绩效评价、退出等缺少专门的政策规定,存在“一入即终身”现象。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平时管理机制不健全,势必会影响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工作干劲和闯劲不足,对创造性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力。另一方面,很多事业单位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权限范围的管理机制也存在缺失现象。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对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政策文件研究不深入、不透彻,对经济师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不知道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管理的范围和尺度把握不准,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不够灵活,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技术手段对本单位人力资源进
行管理,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四)规划体系不全面。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其中高级分设正高级、副高级。分别对应的职称名称为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和正高经济师。目前,有的事业单位并未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岗位设置和规划,由此导致有的职工虽然已经考取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是因单位无岗无法聘任,不能发挥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优势,这对人才是一种浪费;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岗位设置,但是并未积极引导职工进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学习并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认为这是职工自己的事情,没有看到拥有更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员工对单位发展的积极作用。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由于事业单位目前人事体制制度的制约,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话语权”,对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习惯于被动落实和服从上级和本单位党委、党组人事安排和决策,积极主动地制定长期和短期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意识还存在欠缺。
        (五)教育培训不科学。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专
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培训工作有助于为本组织赢得竞争优势,是吸引、留住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对教育培训内容必须全面、科学、及时。当前,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师,每年都有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课程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技术科目,实行学分制,达到有关部门的学时要求才能获得相应学分。但是,专业科目的学习内容设置上,经济专业是一大类,并未对十个专业方向进行细分,即所有的经济师,不分专业,学习内容是一样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内容缺乏针对性。此外,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根据本单位实际和任务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没有给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定定期培训计划和任务,没有将教育培训作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岗前培训,轻日常培训的现象,对本单位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成果的转化等方面研究和安排不到位。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职工进行培训的创新思维还未根本建立起来,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线下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率。
        三、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一)转变思维模式。充分认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
转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固有思维。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自身要意识到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前景,做好职业规划,真正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事业单位职工要摒弃“官本位”和“唯职级论”思想,要认识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对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高层领导要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有全新的认知,改变传统固有观念,在人员安排上,做到专人专岗,让拥有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资格的人员从事相关专业,发挥所长。要目光放长远,看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二)明确工作职责。事业单位要抓住改革的有利时机,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在深入调研并借鉴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经济师职责设置基础上,对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任务、目标、流程、步骤等方面进行解剖分析,多方征求组织内外部人员意见和建议,抓住招募与甄选、绩效管理、考核评价等人力资源管理关键环节和领域重点研究,列入工作职责范围内。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于新发现的任务逐步完善,争取让工作职责更加全面合理。
        (三)健全管理机制。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要研究从进入到退出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严把入口关,对于取得经济师专业资格的职工,在评聘环节要
经济师有什么用严格评聘程序,在保证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特点,研究针对这个体的考核办法,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续聘挂钩,制定具体的奖惩量化措施,激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活力。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对事业单位职工的日常管理方面,要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期,认真研究吃透各类文件精神,掌握好管理尺度;创新构建多方评价和考核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及时更新软件设备,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完善规划体系。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必然带来组织目标、任务、结构的新变化,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深入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事业单位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在了解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状况基础上,根据单位总人数,及时、科学地测算比例,进行岗位设置;指导和培养经济师个体晋升岗位等级,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也要运用专业知识,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机,在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与甄选、绩效考核等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制定具体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可以将人员招募与甄选为突破口,在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过程中,多出金点子、多献良策,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