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合用于小学、初中、高中)
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
(一)素质教育概述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动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规定,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线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积极地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重要涉及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重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见解和意义,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见解,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期限、一定限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换言之,素质教育不规定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主线的规定,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把素质教育与实行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其因素就在于义务教育从立法上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其重要定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主线的权利。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其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也许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基础教育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因而不少人指出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教育是塑造、哺育人的事业,假如在基础教育中充斥了定向的、专门化的训练,而不是着眼于把普通的基础打扎实,那就等于抑长趋短,将非特化功能倒退为特化功能,缩小了发展的自由度、窒息了人的可塑性。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的连续发展。但假如把基础教育局限于职业的、定向的训练,就会使本来应得到扩大发展的也许性空间过早地停滞、萎缩,这岂不是同教育(优化控制)一词的本义背道而驰吗?怎么能指望培养的学生善于应付社会繁杂多变的“不拟定性”呢?
3.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这是强调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指在对的解决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前提下而言的。知识与能力虽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但是,假如学到的知识是“活化”的知识,是可以“投入运转的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成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它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发明欲望、发明意识和发明能力。
从本质上说,“发展性”符合“变化导向教育观(changeoriented pedagogy)”的趋势,即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从接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转变。教师从一名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征询者等角发挥作用。
4.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的,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规定,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由于,素质教育应当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
中国教师培训网查询的教师资格证素质教育的主线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已经列入世界上许多国家(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目的之中。但是,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全面发展”的具体规定性,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
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决不能被理解为均匀发展和划一展。全面发展事实上就是“最优发展”。最优化不等于抱负化,而是力求取得对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也许的最佳效果。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干有信心根据他自己的特点到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打破“千人一面”的格局。
由于目前不指定教材,所以内容也不好把握。我这里有华中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两个版本的复习用书,都是从辅导老师手里买到的~~看指导书,节省了您听课的时间和费用。指导书知识点非常具体,超有价值。同时尚有配套的练习题,也有去年的统考真题。
就算你去参与辅导班老师也是划书上知识点,还是需要自己整理出来知识点才干背诵。
假如有什么关于教师资格证材料问题可以加我
全面发展是最优发展,也是个性的最优发展。“发展个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最近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从系统----结构观点来分析个性”的建议,强调应坚持马克思主义
关于个性是社会实体的观点,从人的心理的整体上把握“个性”。因此,可将个性定义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动态系统”,以此来表白个性是一般性和个别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体,是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