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过程,认识到这种变化是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2.通过课堂学习,文本解读,知道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教学难点:西方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公务员考试图片及考生招录与报考人数对比,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会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今天便来一起进行学习,去查看其中的谜底。教师出示近代以来官员选拔于管理时间轴,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形成主体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现在公务员热门考试情况,让学生思考现在公务员选拔与古代科举制的
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迅速将学生带入本课教学情境。
【讲授新课】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
(1)原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19世纪80年代后,经济上,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上,随着西学的传播,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呼唤改革。因此,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很高。
教师出示严复及其《天演论》图片
(2)过程:
①戊戌变法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教师出示材料说明废除科举制度的必要性。
明以八股取士,我朝因之……然功令禁用后世书,则空疏可以成俗;选举皆限之名额,则高才多老名场。——康有为
欲讲实学,非另立选举之法,别开用人之途,而废八股试贴策论诸制科不可。——梁启超
②新政时期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教师出示袁世凯图片与相应说明材料。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从1902 年起,科举考试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提出“补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在这种压力下,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学生思考后回答: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最终目的。
2. 选官制度改革
(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
①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这一时期的文官设置,以西洋官制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关逐渐分立,基本建构了中国文官的近代框架。
②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的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2)确立学堂选官制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教师出示资料进行说明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3)学堂选官制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①新政时期设官改革适应了中国官制近代化的需要,为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某些保障。
②其次,改革完善扩大了国家职能,在此方面缩短了中国同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为后来的文官设置提供了借鉴。
③促进了清朝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局限性:新政时期选官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官制近代化运动,它不仅没能触动封建专制的关键,而且也没有彻底改变清朝的官场面貌。上层机构的调整和变动,虽然完善扩大了国家机能,削弱和动摇了皇权的私有性,但未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封建专制仍是清朝政府的一大特。其次,改革没有彻底改变官员的腐败作风,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只是增加和裁减了部分机构,而机构内部并无改变,改革后的官员面貌依然如故。
3.留学生选官制度
如何查询公务员报考岗位人数
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曹汝霖、陆宗舆就是通过留学生选官制度进入清朝政府内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知道,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变革主要是废除科举考试的结果,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中央和地
方的选官制度均在各自的体系中得以完善,职业官选用制度开始成形。但是,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封建儒家思想的长期沉淀,同时也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的弊端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