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09.03
【字 号】郑政[2011]86号
【施行日期】2011.09.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
正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郑政〔2011〕8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人才网站
  二○一一年九月三日
  郑州市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有效实施“科技兴郑”和“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为郑州都市区建设、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根据《河南省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豫发〔2010〕12号)和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郑发〔2010〕23号)的精神,制订《郑州市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一、郑州市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1.科技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逐步优化我市科技人才总量由2005年的5.85万人增加到2010年8.06万人,年均增长7.5%,科技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从结构看,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其他人员比为17.3∶30.4∶33.0∶19.3;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及以下科技人才比为4.7∶13.3∶39.0∶43.0;从布局看,我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规模以上企业科技人才总量比为4.6∶38.3∶57.1,呈现向企业集中的态势;从产业分布看,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的科技人才总量比为49.8∶27.4∶16.8∶6.0,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比重呈增大趋势。
  2.创新平台建设较快发展,人才素质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是人才育引的重要载体。“十一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平台数量有较快增长,平台水平有较大提高。目前,我市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8个,省级研发中心257个,市级研发中心381个;拥有省级院士工作站40个,市级院士工作站28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力地带动了人才素质的提升,我市现拥有院士26人,其中驻郑院士11人,受聘院士15人;国务院特
殊津贴专家12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7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613人;市科技领军人才75人。
  3.科技人才发展机制不断健全,效能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关于高层次人才聘用办法》、《郑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激励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创新能效明显提高。全市共产生科技成果843项,其中95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674项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29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44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81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2010年,全市共申请专利8000件,授权5600件。
  (二)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虽有较快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科技人才密度低,仅为2.9%,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二是科技领军人才短缺,尤其是企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三是科技人才布局不够合理,企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所占比重不足10%;四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五是科技资源效能尚未充分发挥,对国属和省属科技资源利用不足;六是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的局面仍未改变,人才聚集力不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创新型郑州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以产业科技人才为重点,以科技人才建设重大工程为抓手,以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着力点,以科技平台搭建为载体,以提升人才效能为主线,构建中原科技人才高地,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谁使用,谁育引,谁收益,谁投入。政府给予鼓励和支持。立足培育,重点引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育引结合,以培育为根本,以引进为提升。立足自主培育,加大本土人才的开发力度。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千方百计引进高层次人才。产业融合,项目引导。人才育引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项目实施相结合。不断提高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力和产业对科技人才的承载力,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机融合。创新机制,柔性引进。打破人才地域和隶属关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域外、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灵活多样的方式引才借智。
  (三)发展目标总量目标:到2015年,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年均增长8.2%。到2020年,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年均增长8.3%。结构目标:到2015年,我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规模以上企业科技人才数量比发展为5∶35∶60;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比发展为50∶30∶15∶5;到2020年,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规模以上企业科技人才数量比发展为6∶30∶64;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比发展为45∶35∶15∶5。素质目标:到2015年,科技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到16%。硕士以上学历占科技人才总量比重达到23%,高级职称占科技人才总量比重达到21%。到2020年,科技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到17%,硕士以上学历占科技人才总量比重达到27%,高级职称占科技人才总量比重达到22%。效能目标:到2015年,全市科技人才效能达到0.14,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提高20%,科技人才产业分布基本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到2020年,全市科技人才效能达到0.13,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提高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人才工程目标:到2015年,全市育引科技领军人才100人,打造科技创新团队100个,培育科技创新骨干3000人,培养200名科技创业人才;累计柔性引进院士100人,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人。到2020年,全市育引科技领军人才150人,打
造科技创新团队150个,培育科技创新骨干4000人,培养500名科技创业人才;累计柔性引进院士150人,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人。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大人才观,统筹各类科技人才服务发展解放思想,树立大人才观。突破人才隶属,强化项目引导作用,调动市域内国家、省、市三级科技人才资源,采取联席会议、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建等方式,多维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域内人才的使用效率。围绕我市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科学设置科技专项,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为我所用。将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纳入我市科技人才工程遴选范围,竞争开放项目,支持构建人才育引平台,享受有关科技人才重大政策。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人才资源,加速人才的国际化进程,形成各类人才服务我市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育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育引为重点,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通过实施人才工程,育引一批学术、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具有组织重大科技创新活动能力的优秀专家。形
成人才集聚高地,提升我市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省、市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各类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育引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积极争取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育引一批具有凝聚作用强,学术水平高,创新潜力大的科技人才。激发众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创新效能,提升我市区域创新能力。
  (三)造就科技创业人才,增强科技人才产业融合度围绕我市四类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加快科技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郑创业。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重点扶持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入股等形式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郑州新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科技园区等科技创业载体的作用,积极推进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博士创业园以及科技街区、工业创新设计园、创意产业园、科技孵化器、科技楼宇、大学生创业园及实训基地等各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断提高产业对创业人才的承载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人才与产业的有效互动,增强科技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