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1.生理学篇
第三章运动系统和皮肤
◆人体骨骼数量及分类;骨的3大构造和主要成分。
◆关节的3大结构。
◆椎骨的数量及分类,胸廓的组成;肋骨的数量,胸骨角的定位。
◆四肢骨的名称;主要关节的名称。
◆颅骨的组成;翼点的意义。
◆肌肉的形态、分类及主要分。
◆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第四章血液
◆体液的组成,各部分的比例。
体液人体体液(体重的60%),包括:1、细胞内液(体重的40%);2、细胞外液(体重的20%),它又包括:A、血浆(体重的5%,约3000ml)B、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血液占体重的8%。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白细胞的分类。
血液的组成:比重1.050-1.06
1、血浆:含多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物质,占55%。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占45%。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噬酸粒,嗜碱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3类主要的血浆蛋白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作用: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和补体参与免疫功能;纤维蛋白原等参与凝血与抗凝血;血浆蛋白还参与一些营养物质(血脂、激素、维生素、钙、铁等)、代谢产物、药物的转运。还参与酸碱平衡调节和具有营养储备作用。
◆红细胞比积、血沉、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红细胞脆性试验、血型、纤溶
等的概念。
血液PH7.35-7.45
红细胞比积:
血沉:红细胞沉降率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大分子(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小分子(主要是nacl其次是葡萄糖等)形成的渗透压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大。一般以0.45%NaCl液为指标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ABO血型和Rh血型。
凝血及纤溶的基本过程,体内外抗凝血。
红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噬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成熟后无核及细胞器。主要含血红蛋白
血液配型试验方法,输血的原则
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能否相互作用而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第五章循环系统
1、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的组成。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流向。
体循环:左心室射出——主动脉——毛细血管网——小静脉——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射出——肺动脉——肺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3、心脏的结构、4个心腔、2个间隔、4个瓣膜的名称及位置。
心脏的血液流动:由两侧心房流向同侧心室。
结构:
1、四个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2、二个间隔:房间隔(心房之间);室间隔(心室之间)
3、四个瓣膜:三尖瓣(右房-右室);二尖瓣(左房-左室);肺动脉瓣(右室-肺动脉);主动脉瓣(左室-主动脉)。
瓣膜的功能:防止血液返流
4、心脏传导系统的概念。
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浦纤维,心壁肌肉
5、主要的淋巴器官。淋巴循环的意义。
淋巴器官:淋巴结,扁桃体,脾,胸腺
淋巴循环意义:回收蛋白质及运输营养物质;消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异物。
6、心肌的4个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
7、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5期的产生原理。
分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AP分5期;机理如下:
0 期:Na+快速内流
1 期:K+外流
2 期:K+外流+Ca2+内流
3 期:K+大量外流
4 期:Na+-K+泵和Ca2+泵激活
8、窦性心律的产生部位及产生机理。
窦房结是正常起搏点,自律性最高,产生窦性心律
10、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分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1 次叫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2 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心房和心室均分别有上述2 个期,一共就有4 个过程
11、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输出量的概念。
心房-心室-动脉(主动脉、肺动脉)
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就是心排血量。
每分钟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每搏输出量(70 ml)=心室舒张期末容积(145 ml)-心室收缩期末容积(75 m
12、心音的产生及分类;心脏杂音的概念。
心脏射血-心肌收缩和瓣膜启闭-机械振动—产生心音,反映心室收缩及瓣膜功能
第一心音:由心室收缩及房室瓣关闭产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音长而低顿第二心音:由心室舒张及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产生,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音短而高
.心脏杂音:病理情况下,在上述心音外听见或检测到的附加
14、血压的概念、分类、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简称血压
1、收缩压:13.3-16.0 kPa (100-120 mmHg);
2、舒张压:8-10.6 kPa (60-80 mmHg)
3、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约4.0-5.3 kPa (30-40 mmHg)
血压形成:1、血液:是前提;2、心脏收缩:是动力3、大动脉弹性:是缓冲器和换能器;
4、外周阻力:是调压器。
影响血压的因素:
1、心排出量: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影响。搏出量主要增加收缩压;心率主要升高舒张压。
2、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大动脉弹性:减少时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的升高。
4、循环血量:大量出血时血压降低
15、微循环的概念。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也就是为交换血管(微A/微V)之间的血液循环
18、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加压素的主要作用。
肾上腺素可兴奋α和β受体,主要兴奋心脏,用作强心急救药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兴奋α受体,主要收缩小动脉,增加外周阻力,用作升压及收缩血管。血管紧张素II:
是在肾脏经酶促反应产生的,强烈收缩小动脉,升高血压。临床上有一类降压药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加压素(抗利尿素):为垂体后叶激素之一。促肾脏重吸收水份,大剂量可收缩血管。
第六章呼吸系统
1、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的概念。
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器官和支气管及肺内的分支。
2、鼻前庭和固有鼻腔的概念。
鼻前庭:鼻腔下面较为扩张的部分固有鼻腔:
3、副鼻窦(鼻旁窦)的种类及数量。
旁鼻窦有4对: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多开口于中鼻道,少数开口于上鼻道。呼吸道炎症易引起副鼻窦炎。部分转为慢性
4、喉腔的分部,会厌软骨的功能。
以2个粘膜皱襞(上侧的前庭裂和下侧的声门裂)划分为3部分:喉前庭(上);喉中间腔(中)、声门下腔(下)。
会厌软骨:可以防止食物和唾液误入喉腔
5、左、右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左支气管细长走向近于水平,右支气管粗短走向叫陡峭,因此异物多进入右侧
6、肺的分叶,细支气管的特点,肺泡的功能。
肺:为纵隔分为左、右肺。形态:左长右宽;分叶:左2右3。
肺有肺门、肺尖、肺底(膈面)、肺根、肋面等划分。
呼吸性细支气管:是终未细支气管的分支,它是肺通气部和呼吸部之间的过渡性管道,管壁结构与终未细支气管近似,表面是单层立方上皮,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环行平滑肌,主要特点是管壁上出现了少量囊状肺泡,故从呼吸性细支管开始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
肺泡的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
7、胸膜的结4个分部。胸膜腔的概念,胸膜腔内压的意义。
胸膜的分部:1胸膜顶,2内胸膜,3纵膈胸,4膜膈胸膜
胸膜腔:脏壁两层的在肺根部互相移行,共同形成潜在的密闭容器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作用:
1.实现肺通气2利于肺换气3.利于静脉血组织液回流
8、纵隔的结构。
纵膈为2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及结缔组织的统称。
前:胸骨;后:脊柱胸段;侧:纵隔胸膜;上:胸廓上口;下:膈
内:胸膜、心脏、心包、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迷走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淋巴结、结缔组织
9、呼吸的4个环节。
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里运输,组织换气
10、平静呼吸、用力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
①平静呼吸:主动吸气,被动呼气。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为主
②用力呼吸:主动吸气,主动呼气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
生理情况下为复合式呼吸
肺表面活性物质:
11、肺容量及其各个成分的概念。每分钟通气量的概念。
肺容量:
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的气量,正常约400-600ml。
2、补吸气量:于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进的最大气量。
3、补呼气量:于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4、余气量:指最大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
肺活量是最大吸气后做全力呼出的气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每分钟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出肺的气体总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12、氧气及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及其意义。
氧的运输:1、运输形式:以和血红蛋白(Hb)结合为主。①物理溶解:约0.3ml/100ml 血液,占1.5%。是化学结合的基础。②化学结合:占98.5%,O2与血红蛋白中的Fe2+可逆氧合,即在肺氧合,在组织的毛细血管处释放O2。
紫绀(发绀):为毛细血管中的未氧合Hb>5g/100ml时,皮肤粘膜呈现的紫蓝。常见于口唇或肢端。表示血氧不足。
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血氧容量X100
(1)血氧容量:指100ml血液中的Hb在体外能够结合O2的最大量。正常约20ml/100ml 血液。(2)血氧含量:指100ml血液中的Hb在体内实际结合O2的量。
二氧化碳运输:
1、物理溶解:约3ml/100ml 血液,占5%。
2、化学结合:有2种形式:(1)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只占7%。(2)碳酸氢盐,是主要运输形式,占88%。要由RBC中的碳酸酐酶将CO2和H2O结合为H2CO3。
13、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及其防治。
一氧化碳(CO)中毒机理:CO与Hb的Fe2+结合能力更强,形成HbCO,从而阻碍O2与Hb 的结合,产生机体缺氧毒性。防治:改善缺氧状态
第七章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的组成。
有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空腔,咽,食管,胃,大肠,小肠。临床上把口腔到十二指肠这段称为上消化道,把空肠到肛门称为下消化道。
由里到外: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牙的数目及分类。牙的结构。
成人32颗,乳牙20
◆咽的分部,食管的狭窄。
由上至下:鼻咽,口咽,喉咽。食管是消化道最狭窄的一段。(第一个狭窄是食管的起始部,第二个是在于左主支气管的交叉处——常为异物滞留已发生食管癌,第三个是在食管穿膈肌食管裂孔处)
◆胃的位置、分部、功能。
胃在左肋处
分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溃疡易发生于胃小弯及幽门窦,十二指肠溃疡易发生于球部
◆小肠的分段、各段的特点。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的一段
分段:十二指肠(壶腹处是溃疡的好发地点),空肠,回场
◆大肠的分段、盲肠及阑尾的位置。
状,有结肠带(纵)、结肠袋(横)和脂肪垂。分6段:盲、升、横、降、乙状、直。
有肝曲和脾曲。大肠易发生恶性肿瘤。
◆直肠的结,唾液腺的数目及名称和功能。
齿状线:是内外痔的分型依据
消化腺:唾液腺和肝和胰
唾液腺:分为腮腺(腮腺炎和男性不育有关)和下额下腺和舌下腺
◆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大部位于右季肋部。上为膈面,下与内脏相临。分左、右  2 叶,左薄小,右厚大。肝下面有胆囊窝,还有肝门,内有肝动脉、门静脉、肝管等。胆囊及胆道的结构。胆汁:肝细胞产生,含胆盐、胆素、胆固醇、卵磷脂等。胆盐为脂肪消化,吸收所必需,可降低脂肪表面张力,形成微滴,易于被水解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需胆汁。
◆胰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外分泌和内分泌)
胰:横贴腹后壁,在十二指肠之间。分头、体、尾3 部。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
外分泌:胰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脂肪酶。
内分泌:胰岛可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
◆腹膜腔的概念。
医学考试报名
衬于腹壁、盆壁内表面及腹腔、盆腔脏器表面的薄滑的浆膜。分壁层和脏层,相互移行,形成潜在腔隙——腹膜腔。有少量浆液
◆胃肠运动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胃排空的影响。
胃肠运动:有紧张性收缩、蠕动、分节运动和容受性舒张等形式。促食糜与消化液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