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7月/20日/第004版
专利·审查
专利审查是放不下的情缘
——访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信发明审查部网络一处副处长杨红丽
本报记者刘阳子
到达杨红丽的办公桌前时,她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专利文献检索,甚至没有注意到记者的到来。电脑屏幕上汇总了一排“EP”开头的欧洲专利号,这是为进行中的“五局检索质量对比”课题准备的检索资料。硕士毕业后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信发明审查部,年轻的杨红丽在这儿已算得上资深了。9年来,她埋首审查,精于检索,即便今天已负责更多管理工作,专利审查仍是她放不下的情结。
“检索不到,急得睡不着觉”
2003年,杨红丽从郑州大学毕业,跨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门槛,成为一名专利审查员。经过培训后,她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通信发明审查部。在这里,她可以把大学中学习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继续应用在工作中。这个安排让她有些欣喜——刚刚完成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让她对仍属未知的职业生涯多了一分自信。
谁知,刚刚拿到第一份专利申请文件,杨红丽就傻了眼。她仍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件来自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主题是关于2G/3G融合的通信技术。用她自己的话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她想:“不管怎样,先把发明技术本身理解了吧”。
这一个“理解发明”,就花费了杨红丽两天功夫。她查阅了许多专业词典与技术资料,把说明书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确实看懂了,然后才拿着文件去问自己的导师“下一步该怎么办?”导师的回答很简洁:“先做检索,再说下一步。”
杨红丽开始“卖命”地检索,终于到了一篇外文的非专利文献,由此评价了该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处理了这个案子后,杨红丽在检索上下了更大的力气。对于一件刚刚入手的专利申请案,有的审查员会先检查撰写问题,有的审查员会看权利要求中是否缺少必要特征,杨红丽则“一根筋”地检索对比文献。“那时我有点钻牛角尖,一个案子检索不到对比文献,晚上连觉都睡不着。”她说。
钻牛角尖带来的是检索习惯与技巧的快速提升,对实习期的25个专利申请案,每一个她都做了详尽的笔记,以此作为之后审查的“案例库”。很快,她发出通知的案件量就达到了专利审查员的全岗标准,而此时,入门的台阶才刚刚迈过,专利审查世界的奥妙才刚显现。
进入状态,逐渐“授人以渔”
从2004年开始,杨红丽完全进入了状态,8小时内案头工作效率奇高,8小时外则勤于思索碰到的问题。“我们部门的气氛非常好,大家乐于讨论问题,也能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我碰到想不明白的,就询问资深的同事,典型性的问题,大家就一起讨论。”
已经发出大把“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的杨红丽开始收到回案,回案中充满了她在第一次审查时不曾想过的问题。“第一次检索可没有想到那么多,现在就要开始考虑申请案之后可能的走向、授权前景,要做更多意义重大的选择。”这启发她思考得更多。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杨红丽经历了工作心境的起伏,“有时春风得意状态特好,有时又钻进死胡同一片迷茫,回头看才发现,这也许就是能力提高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吧。”在良好环境和习惯的帮助下,不知不觉中,杨红丽已把自己锻炼成了H04L/9分类号“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领域的小专家。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那几年我自己的进步确实挺大,也做了几个感觉禁得起考验的案子。”杨红丽说,有一个关于加密算法的专利申请,她认为其中使用了公知技术,专利代理人抗辩,要求杨红丽举证。杨红丽用自己买过的一本书——《应用密码学》中的内容,佐证了“使用公知技术”的判断,最终驳回该申请。后来,这件案子被发明人提出复审请求,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最终维持了原审查结果。这对一个年轻的发明专利审查员来说,算得上是一种不大不小的肯定。
说起《应用密码学》,杨红丽笑说,曾从这本书里到过2个公知技术的举证。她说,那几年公知举证还很好,现在可就难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太快,所以我很担心自己业务落在了行业发展的后面。”
担心归担心,在审查员岗位上逐渐游刃有余的杨红丽被委任了更进一步的职责:带新审查员,走上处内的管理岗位。几年间,她带了6个实习审查员,同其他审查员导师一样,杨红丽也强调了她感受到的“教学相长”。
“带新审查员绝对不是单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输出,自己审查和帮助别人学习审查完全是两码事,要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杨红丽说,“现在他们都是非常棒的审查员,师徒间建立起的深厚感情,让我们处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轻松而顺利。”2009年,杨红丽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星级审查员导师。
热爱审查,学习永不止步
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之后,杨红丽在工作上的思考也愈发深入。她说,工作之初想的都是怎么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主要是被动的应对,后来开始考虑怎么能让大家的工作都出,需要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杨红丽说:“当角从解答问题的人变成提出问题的人,遇到的挑战就更大了。”
杨红丽说:“她对专利审查很有感情,喜欢这份工作,想把这份业务做扎实、做熟练、做最好。”尽管研究审查之“术”的时间不如以前充裕,但她却有机会考虑更多审查之“道”。在她看来,对每一件专利申请都应该付出更多努力,更进一步的帮助申请人到更合适的保护范围。她认为这是自己要继续努力的目标。近几年在课题工作中与专利发明人的直接接触,让她更清楚地感受到专利审查员对申请人所负
的责任。
几年前,杨红丽尽管工作量很高,但从来没加过班,而近些日子,正常的工作时间往往都在做课题和参加会议,审查工作要在下班时才能进行。她说,每次自己都把电脑上的即时通讯软件全部关闭,用不受打扰的整块时间进行审查。这也让她有些苦恼,做的案子少了,对审查的“感觉”自然不如以前,可通信技术一日千里,她还担负着指导新审查员的职责。“业务能力下降了,怎么去指导人家?”
对许多公务员来说,在管理岗位上当“官”似乎更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情,而杨红丽这样的审查员,却宁愿在专利申请卷宗的“自留地”中耕耘学习,在新技术的海洋中饱览美景,这,可能是只属于专利审查员的“专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