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  1005-8656(2020)05-0031-06
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孙小龙1,党志成2,康利2,郑玉峰3,李云鹏1
(1.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3.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  文章以鄂尔多斯市生态气象服务为例,简要分析了鄂尔多斯市生态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归纳了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工作中生态要素观测能力欠缺、生态气象基础薄弱、服务职责界定不清、部门协同能力较弱等的不足。为进一步增强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未来需在气象领域主动作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多部门沟通和合作、发展生态气象文化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气象;鄂尔多斯市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qx.2020.05.007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推进绿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4 个方面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发展理念,并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月视察内蒙古强调“要守望相助”“把内蒙古这道风景线建设的更加亮丽”。在2018年参加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长城”。在2019 年参加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在2019年7月指导内蒙古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 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决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湖两海”生态环境治理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明确了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服务中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与气象相关的大气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环境破坏等气候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气象局印发《“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规划》《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将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通过各类工程项目支持各级气象部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加坚实的气象保障服务[1]。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部署,紧紧围绕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内蒙古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制定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目标和任务,并积极推进实施。目
资助项目: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项目(2019DIANXM02),内蒙古气象局科技创新项目(nmqxkjcx201702),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生态气象院士
专家工作站建设)共同资助。
前已初步建立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生态气象监测网和生态监测评估业务体系[2],在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治理工程效果宏观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气象保障服务发挥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科学、及时的气象保障服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根据内蒙古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工作的现状与需求,以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建设为例,探讨强化气象保障服务的基本措施、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工作建议,以期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与发展依据。
1 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
实践与成效
鄂尔多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帐,因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室”而得名。地处内蒙古西南部,黄河“几”字弯北部,南邻晋、陕、宁。古称“河套”“河南地”,明代北元中期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始有鄂尔多斯之称[4]。
1.1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鄂尔多斯在生态建设上进行了艰辛努力,特别是治沙造林取得明显成绩,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初期的0.7%增长到4.9%。但就生态环境总体而言,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处于持续恶化状况。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鄂尔多斯人口自然和机械增长都很迅速,总人口从1949 年的41.2 万增长到1978 年的101.4 万,增长1.5 倍。为解决众基本生存,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到70 年代中期,鄂尔多斯进行了3 次大开荒,开荒面积为66.67×104 hm2,导致120×104 hm2草原沙化。片面追求牲畜头数增长、牧场超载放牧的现象也十分严重[5]。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达到顶点,全盟植被覆盖度大幅下降,沙化面积
由解放初期的117.5×104 hm2扩展到350×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水土流失面积占54%,沙化退化草场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0%,出现了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握手”。民谣“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顺口溜“春天种了一坡,秋天收了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剩的不多”,是这一时期沙区生态恶劣和农牧民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尤以库布齐沙漠地区生态最为恶化,当地流传一首民谣:“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库布齐穷、库布齐苦,库布齐孩子无书读;沙漠里进、沙漠里出,没水、没粮、没出路!”
1.2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现状
改革开放40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对生态建设的认识由单纯治理、生态保护与建
设升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建设[6-7]。生态建设的历程,可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78—2000 年,实现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到初步遏制的转变;2001—2011 年,实现了生态环境初步遏制到局部好转的转变;2012—2019 年,实现了局部好转到整体稳中向好的转变。
本文使用气象卫星数据,针对第二和第三阶段(即2000—2019年),对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进行了监测与评估。
2000—2011 年,全区植被覆盖度为36.8%,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为21.5%;2012—2019 年,全区植被覆盖度为40.4%,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为27.2%(图1)。2012—2019 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相对增幅达到了26.4%,居全区各盟市中第1位(第2 为呼和浩特市20.3%,第3 为乌兰察布市16.3%,见表1)。2019 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为29.1%。
图1  2000—2019鄂尔多斯市平均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a.2000—2011年;b.2012—2019年)
2000—2019 年内蒙古及鄂尔多斯市历年植被覆盖度见图2。其中,植被覆盖度最低年份为2001年,2000 年内蒙古及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仅为34.1%和16.4%;前期植被覆盖度偏低且波动较大,2012 年起植被覆盖度提升明显。从变化速率来看,内蒙古区域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增加0.29%,鄂尔多斯市为0.51%,其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超过全区
平均水平。
图2  2000—2019年内蒙古及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
利用2000—2019 年植被数据计算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倾向与变化显著性。按照升高显著、升高不显著、降低不显著、降低显著分为4 级(图3)。近20 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率升高显著区域为42.42%,盟市中鄂尔多斯市达72.48%排名第一(表2)。区域上,鄂尔多斯市中东部大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升高显著,西部地区植被覆盖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升高不显著)。
图3  2000—2019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变化显著性分析
表2  2000—2019年内蒙古及各盟市植被覆盖度增幅
地区降低显著降低不显著升高不显著升高显著内蒙古自治区  1.26%9.99%46.33%42.42%鄂尔多斯市0.55%  2.23%24.74%72.48%通辽市  1.62%7.05%24.72%66.61%阿拉善盟  2.16%7.02%28.71%62.11%呼和浩特市  1.46%7.43%30.25%60.87%兴安盟0.68%  5.31%34.79%59.22%乌海市  2.95%7.40%37.71%51.95%巴彦淖尔市0.85%  4.86%50.16%44.13%赤峰市  2.77%17.56%38.18%41.49%呼伦贝尔市0.71%10.56%57.67%31.05%乌兰察布市  1.16%19.10%59.40%20.35%包头市
1.63%13.84%65.23%19.30%锡林郭勒盟
0.63%
13.96%
69.80%
15.61%
卫星植被覆盖度监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十八大以后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从局部好转到总体向好这一历史性转变,反映出了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对于全区乃至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3  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的实践与成效1.3.1  观测站网建设
鄂尔多斯市率先在盟市气象局开展卫星遥感监测业务,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713C 型雷达、L 波段探空雷达各1部,区域自动气象站235个、生态与农牧业气象监测站8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6个、地下水位监测站7个、天然牧草监测站5个、农作物生长发育监测站5个,在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布设沙丘移动观测点2个、地面人工增雨作业点7个,基本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气象监测网[8]。1.3.2  生态气象服务
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互补优势,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开展动态变化监测和评估服务。利用GF-1卫星WFV 遥感影像,对鄂尔多斯境内的泊江海、七星湖、东红海子、红碱淖等湖泊面积进行提取监测,并进行年、季等时间对比分析,制作发布高分卫星水体监测信息;利用FY-3B 卫星遥感影像和地面监测资料,对植被长势进行动态分析,制作发布植被遥感监测信息,为农牧业生产、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针对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开展气象服务,完成《基于高分一号卫星的沙漠遥感决策树算法研究》《库布齐沙漠分区治理研究》两项自治区气象局科研项目,确立了基于高分卫星数据的沙漠决策树算法模型,提取了2003—2018 年每5 a 库布齐裸露沙漠面积,对库布齐沙漠治理区进行分级研究;与长安大学合作开展《旱区地表地下水系统水循环研究》,携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建设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站;与亿利、包神等企业就沙漠恢复治理开展合作,在沙漠腹地新建生态气象监测站、自动气
象观测站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地面火箭增雨防雹作业点,实时监测沙漠气象要素、植被覆盖率、沙漠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及时提供预报预警信息,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升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林草、园林等部门合作,为飞播造林、园林绿化等提供气象条件适宜期预报;与生态环境局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监测,联合发布预报预警;与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分别签署协议,在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等领域开展合作。
1.3.3  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鄂尔多斯市气象局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全程参与了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鄂尔多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三线一单”试点城市建设、库布齐治沙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气象保障作用。
2014 年,鄂尔多斯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出建成国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转型创新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目标,鄂尔多斯市气象局率先使用卫星遥感对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进行宏观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为“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条件分析决策材料等,有效地保障了重点生态工程的科学规划与顺利实施;助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制作米级矿山修复遥感监测产品,2013 年补连塔煤矿荣获国家能源局“中国最美矿山”荣誉称号;2017 年,鄂尔
多斯被确定为全国“三线一单”试点城市,气象数据作为重要基础数据直接服务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制定;库布齐沙漠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是世界上唯一被治理的沙漠,鄂尔多斯市气象局深入参与了林业、农牧业、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的制定,农业气象为沙柳、柠条、杨柴、沙棘、山杏引种与种植等提供服务,为治沙固沙、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提供了气象角度的解决方案。
2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面临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在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态要素观测能力欠缺,站网布局需进一步优化
内蒙古气象部门于2004 年开始发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业务,建立了220 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90 个地下水位监测站、47 个土壤风蚀度监测站、24 个土壤盐碱成分监测站、50 个土壤肥力监测站、49 个天然牧草监测站、1 个草地蒸散量监测站、39 个农作物监测站、12 个森林可燃物监测站、5 个大气降尘量监测站和锡林浩特生态化验室;建成呼和浩特市、锡林浩特市、牙克石3 个风云三号卫星地面接收站和四子王旗风云四号卫星地面接收站;拥有以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为载体的航空遥感测量系统;建有20 余处牧草、农田生态系统实景自动观测平台。但在站点数量、站点布局、观测要素、数据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足主要体现在:相较于内蒙古118.3×104 km2的面积,现有观测站点数量
严重不足;站网布局不够合理,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较多站网其观测已不具代表性;缺少生态气象要素观测,缺少高精度自动化的生态气象观测设备;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及称重式雨量计等观测质量波动较大,数据可用性不高;锡林浩特观象台生态气象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2.2生态气象基础薄弱,科技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生态气象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生态气象观测数据挖掘能力较差;生态气象类服务产品较为单一,且多为初级生态要素观测类产品,综合性评估、评价类产品较少;生态气象技术方法需进一步规范,生态气象业务体系亟待完善;卫星遥感生态气象监测服务能力不足,卫星遥感在生态气象领域应用较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影响评估能力严重不足。
2.3服务职责界定不清,职能定位需进一步明确
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角、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虽然气象观测资料、技术和能力可以承担部分生态的监测、评估工作,但由于工作职责的限定,还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生态气象类产品多作为决策材料上报,气象局客观第三方的角还未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认可。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包括公共服务职责和社会监管职能)需进一步明确,需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
2.4部门协同能力较弱,沟通合作需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众多部门,高效、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需多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但目前存在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重复建设等情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牧业、应急等不同部门之间尚未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尚未实现生态观测数据的多部门共享、共用。
3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绿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4 个方面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具体部署,是气象部门新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行动指南。气候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活跃因素,是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综合反映,天气、气候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9-10]。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的推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主动作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气象部门承担着气象观测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职能,并参与重污染天气应对、环境风险预警管理、整合设立一批国家
公园、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等任务。2017 年,中国气象局印发《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气象部门将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四大作用、聚焦五大任务、做实十九项
工作[11-12],将进一步利用气象科技、业务、服务优势,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具有中国特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功能,提升气候资源开发的保障服务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前瞻性、保障性的作用。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是明确的、任务是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要主动作为。
强化顶层设计并做好分类指导。内蒙古气象局制定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方案》,在自治区、盟市两级设立了生态业务实体部门,建成了两级生态气象业务体系,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气象部门要能够统揽全区,强化自身科技服务水平,重点在重大生态工程、热点生态事件、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快速、宏观监测与评估的作用,并指导和帮助盟市开展服务;地方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重点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满足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需求。内蒙古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千差万别,在生态环境本底比较好的中东部盟市关注重点为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在西部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关注如何保护、恢复和建设。
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推动成熟的科研成果、技术方法、业务流程和管理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加快生态气象业务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干旱和森林草原火灾是内蒙古最为主要的气象灾害,要加快制订《干旱灾害损失评估技术规范》《森林草原火灾损失遥感评估规范》等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地方标准,提升干旱、火灾气象服务能力。强化生态气象、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气象领域标准的实施应用,加大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完善标准应用效果评估和实施监督检查机制,推进标准在相关业务、服务、管理以及技术开发工作中的贯彻执行。
3.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拓展生态气象服务内涵。气象同生态建设联系紧密,区别与传统生态气象,生态文明建设中气象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为更好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应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的广度与深度[13],在气象监测预警决策、生态要素观测与评估、大气污染应急防治机制、气象观测网络建设、专业气象服务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中,对气象预警准确率和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积极探索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气象服务方式与方法,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加强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增加生态气象观测站网数量,优化观测站网布局,进一步完善以遥感手段、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相结合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在经济较发达城市、乡镇政府所在地、流域防洪
区、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典型生态区、生态工程区、生态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增补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自治区级中心站,形成稳定、准确、可靠的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网系统。改进观测技术方法,建设生态和农牧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逐步实现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特征、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土壤水分、地下水位等自动化观测。进一步发挥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生态观测功能,完善现有业务观测系统,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气象监测服务研究平台。利用气象卫星和高分卫星,结合地面气象站点,改进完善卫星数据处理和生态灾害遥感监测平台,实现对草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植被长势、湖泊生态质量和气象灾害等全方位立体监测水平和频率。
发展特服务形成示范引领。围绕内蒙古荒漠生态气象中心、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开展荒漠、草原特生态气象服务;针对“一湖两海”、浑善达克沙地等自治区热点生态区域,开展湖泊水体、沙地生态气象服务;开展马铃薯、杂粮等农业气象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并兼顾农村生态。力争发展一批高质量、具有内蒙古特的生态气象服务业务,形成示范引领,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气象事业的发展。
3.3 行政和市场等多手段促进多部门沟通和合作
深化部门合作。持续推进部门合作,建立与发改、生态环境、住建、林业、农牧业、水利、自然资源等生态文明建设职能部门、单位常态化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强化全行业、跨部门的互动合作与信息共
享、技术互通,及时了解和把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需求,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生态气象交流合作格局。
政府购买气象服务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改革的产物,无论是加快对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还是对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建设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生态产业的发展,目前在生态环境修复、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实力出众的企业,气象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行政和市场等多手段促进多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
3.4发展生态气象文化
中国的气象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设立了掌管气候和农桑的太常。战国孟轲提出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的思想;荀况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违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的论述。气象文化与经济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丰富气象文化内涵,对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气象部门应当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成果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社会公众对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和绿发展理念的认知,构建包括学校、企业、社区、家庭和社会公益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扩大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
防灾减灾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常态化、业务化、品牌化发展,面向各级政府、相关行业、社会公众开展分层次、宽领域、多手段的气象科普宣传,不断提升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永华,李云鹏,赵奎峰,等.发挥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
的思考[J].气象软科学,2018(2):39-47.
[2] 陈鹏飞,朱玉洁,周勇,等.浅析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气象发展[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