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
一、原因背景类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逐渐确立;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百家争鸣;私学创立;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士阶层兴起。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朝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思想界的主流地位;丝绸之路开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佛、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同时三种思想也不断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4、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三教合一;政府执行开明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宋元时期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一易繁荣;市民阶层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儒学思想发展为理学并确立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领先;市民文化兴起。
6、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早期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土地被开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灾害(关注材料)。
7、晚清民国时期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在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中国从农业为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8、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化三改,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后,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外交上一边倒,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破裂。
9、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
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解放了思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理论指导了由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建设。
注意:高考历史答题历年皆有隐性信息的提取,材料中给提供时间需要回答对应的相关历史重大事件,往往就是直接的采分点。(如 1688、1776、1832、1840、1912、1917、1929、1953、1973、1978、1992、十四世纪、十九世纪、20世纪中期等)评析题一般分析其原因,评价其影响。对观点态度往往用赞同、同意、反对、否定等词。
二、影响评价类
1、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科技类思想文化统一;思想文化繁荣;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维护国家统一、封建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的主观欲求(人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塑造;教化社会,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转型;打破受教育的身份限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交流;东学西渐,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新思潮和三民主义思想,
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全盘西化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一方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西方思想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另一方面导致主流文化缺失,传统文化断层,出现思想界的混乱,不利于国家统一和凝聚力增强;托古改制有利于减轻改革阻力,宣传维新思想,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思想(工农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领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培养了新型人才,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教育民众担负社会责任,探索救亡图存。
3、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完善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一国两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与孤立,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工业化)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
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国企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思想,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加强了和国外的联系,引进了先进的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深圳特区起了试验田的示范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理论解放了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为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
注意:答题时一般要强调阶级属性或事件的性质。(如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或改革;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一、解答非选择题整体把握:“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1) 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应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二、解答非选择题具体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
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审答案来源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
首先是审清中心语,以明确答题范围或角度要求。这是整个题目设问所围绕的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思想、人物、国际
关系等知识领域。其次是求答(答项)语:如背景类(背景、原因、条件、
意图等)、性质类(实质、本质)、过程类(表现、内容、措施)、影响(作
用、意义、地位),以及特点、异同点、胜败原因、启示与认识等。主相应中心词
要求答语的思维切入点如下表所示:
2021年新高考政策事—教育—社会生活等
影响(作用)类
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由近及远),当时
—以后,对内—对外等
特点类
阶段特征类
宏观上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不同时期进
行对比;在把握史实的基础上出该阶段带有普遍
性,与其他阶段相比又带有差异性,体现其特质的
方面。语言要简洁、概括,要上升到史观高度具体特点类
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
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或领域、规模速度等)
+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
+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变化(趋势)类
“由……到……”“越来越……”“之前……之
后……”等
体会(启示)类
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
应该努力的方向或整改措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
样)等
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一、读什么——读全、读懂、读透
读全——指全面阅读情景材料。
文字型材料一般包含引言、正文、出处三部分。正文是材料的核心,而引言及出处往往为考生所忽略,但二者往往有时给考生提供答案方向,有时蕴含重要的解题信息,有时可以给解题提供知识背景等,阅读材料时应引起重视。若是图表型材料则要全面认真阅读标题、图表、图例及文字信息等。
二、怎么读——粗读、细读、重点读
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做到按顺序,列要点(全面考虑,精炼简洁)。
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1)规范:标题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
(2)简洁:详略得当、精准整洁。
(3)科学:叙述有序(时间、空间、逻辑);条理清楚(概括、准确、精炼);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论证有力(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答题时要严防以下几类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