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阑知2021 /3健康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新冠肺炎疫情集体记忆”的建构
□陈蓓蓓
【摘要】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同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新媒体的加 入使得集体记忆的建构更加有秩序。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能让社会成员第一时间 获取最新消息。但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真实与虚假信息并存,此时的新媒体应充分发挥其 作用,带领社会体共同书写集体记忆。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主流媒体;自媒体;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莫 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他把“集体记忆”定义为 “一个特定社会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 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体 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111。新冠肺炎疫情 中的特定社会体即所有与疫情相关的成员,在 事件中,人物、符号、媒介等记忆信息勾连起社 会体对过往相似事件的记忆,由此建构起新的 集体记忆。本文中提到的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及 数字化为依托的媒体’笔者通过分析新■市炎疫清 中新媒体文章的具体内容,深入探讨集体记〖乙在本 次疫情宣传中的建构方式及形成原因。
一、共性与个性:新媒体报道"集体记忆’’的传播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在新媒体中出现的人物记忆、符号记忆与媒介记忆,与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相同之处,比如每一个大事件中都会出现英雄人物和负面人 物,具备代表数字及符号且有多方媒介进行宣 传。在众多的共同记忆中,新冠肺炎疫情也建构 了新的集体记忆。
(一)人物记忆
最新疫情最新消息
人物是一切叙事文本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 疫情的报道宣传过程中也不例外。最为大众所熟 识的有:奋战一线的英雄人物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院士及其他专家;迎难而上的各省市援等P 医护人员,以及坚守岗位的各类平凡人物……当然,一些消极的人物形象也随之出现。例如,无 视防疫要求,随意出门锻炼身体的“跑步女”;从国外回来接受隔离却执意不喝宾馆水的留学 生……新冠肺炎疫情,让这类人以负面形象出
【作者简介】陈蓓蓓,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研究项目“文化强国背景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20SJA0428 )的研究成果:)
• 37 •
l!健康传播2021 /3 弟]阄知
现在大众面前。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每一类人物都带有鲜 明特征,这些人物成为新媒体文章主要的描写对 象,以此勾连起社会体在过往重大事件中相对 应的人物记忆。回顾2003年的非典疫情,同样挑 起重担的钟南山院士,两次疫情他都临危受命冲 在前线,得到了所有媒体的赞扬,他是维系疫情 中集体记忆不可或缺的人物。由新华社批准成立 的智库机构“瞭望智库”在2020年3月27日发表 的文章《钟南山,一个狠角》中,详细梳理了 他的光辉事迹,得到了无数网友的转发、点赞,新闻媒体及时有效地巩固了钟南山在集体记忆中 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促进了集体记忆中代表人物 形象的建构以及延续。
(二)符号记忆
众所周知,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最深刻的 数字符号记忆是“300000”,“2003”是代表非 典的时间符号,“20080512”是汶川地震的时间 符号,而对于近期的疫情来说,“口罩”“酒 精”“消毒液”等成为了物质代表符号。这些代 表社会事件的符号时刻唤醒社会体的集体记 忆,以此警示未来能有效抵御灾难,即使不幸再 次出现,人们也能够以积极冷静的态度来应对。
同样,艺术作品这类代表符号的出现,站在 旁观者的角度是一场鼓舞与狂欢,但对亲历者来 说是无比残忍的。网络上倾情奉献的抗疫歌曲、抗疫海报、抗疫宣传片等,对亲历者的作用微乎 其微,他们沉浸在自我病痛、失去亲人、缺少物 资的痛苦中,此时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刷爆朋友 圈的10首抗疫歌曲,
好听到泪目!”“全球最具 创意的抗疫海报和杂志封面I一张好的海报,胜 过千言万语”等肯定了积极向上的抗疫做法,但 缺乏换位思考:直面灾难的他们最需要的是艺术 作品的鼓励吗?
(三)媒介记忆
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电视、报纸 等单向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流媒介,当时的网络初步兴起并且只在小部分体间广为流传,民间 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几乎全部来源于电视、报纸 等传统宣传方式,而传统媒体的采、编、审、播 等过程漫长复杂,所以此时的媒介新闻具有滞后 延迟性,观众了解的情况都是过去的既定事实。而 2_,随着互联网的深人发展,新媒体及全民网 络时代到来,疫情中发生的所有事件几乎毫无间 隙地展现在网民的面前。疫情暴发初期关于新冠 肺炎感染、疑似、死亡病例的数据更新成为所 有人关注的焦点。
新冠疫情中,新兴媒介牵连起了各种社会 体的“集体记忆”,报道及时性与全面性并存,让心系疫情的广大人民众都较为真实有效地了 解到各类消息。其中出现的各类人物、代表符 号、新兴媒介,同以往的灾难事件具有众多相同 的元素。媒介勾连起社会体对疫情中相关事件 的集体记忆,也见证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替 及发展。但同时大量出现的未经验证的消息,使 造谣与辟谣成为这一时期的新闻特征之一,挑战 着社会体相对薄弱的真假鉴别能力。
二、建构与重构:新媒体报道"集体记忆”的传播效果
人物、符号及媒介记忆构成了疫情期间新闻 报道中集体记忆的主要内容,是对过去相似记忆 的建构与重构,同时会引起社会成员的短暂性共 鸣、持续性遗忘。在社会体逐渐遗忘这些记忆 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于集体记忆的保 存和继承显得尤为重要,提醒社会成员重大突发 事件是不定时发生的,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一)记忆共鸣:感知与共享
“不同的体建构集体记忆的具体路径不 尽相同,但大体模式相似” [2]。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受众接受度更大,中央广播 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最美 逆行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直面疫情中前线 人物的生死境地,用再现真实故事的形式让观
• 38 .
众感知到前线抗疫的艰难;的文章 “90后女孩光头支援疫情一线!网友刷屏:你真 美! ”“为抗击疫情她们剪了个光头,这就是最 美的样子!”用煽情化的内容来引起受众的情感 共鸣,人民日报有一期推送展示了医 护人员在长时间工作后脱下防护面罩被挤压的脸 部,用可视化的图像直戳人心。主流媒体通过煽 情化的内容表述、可视化的视频图像等方式建 构社会体的集体记忆,引起受众的感知与共 鸣。自媒体文章也持有其他观点,例如对于前 线护士刹光头这件事,自媒体有积极赞扬的一 面,但也提出“疫情镜头下她们的光头,满足 了谁的私心? ”等疑问。新媒体文章内容及形
式的丰富性无疑是为了引起社会体记忆共鸣, 使得受众感知到疫情记忆的重要性,产生情感上 的共鸣,并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疫情中的新媒体报道呈现出新带旧的趋势, 即最新的重大事件报道后再次追溯与之相类似的 历史事件,用对比报道的方式唤醒社会体的集 体记忆。其中,人物记忆、符号记忆及媒介记忆 三者成为了社会体对集体记忆产生共鸣的关键 要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体在接收到 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是就事论事,但一旦事情深 人发展,会渐渐联系起之前类似的事件记忆,并 且产生深切的共鸣。
(二)记忆断裂:遗忘与保存
身处于疫情期间的媒体,所有的报道时刻紧 密联系着当下时事热点。而当疫情逐渐好转,关 于保护措施等新闻内容则大幅度下降直至完全消 失,最终淡出大众视野。这个时候便出现了集体 记忆的断裂,相关记忆被社会体所遗忘。直到 再一次出现类似的社会重大事件,集体记忆才会 被重新唤起,而当下所缺失的,便是在记忆断裂 期间对记忆的相关保存及继承。笔者以“疫情” 为关键词搜索人民日报的文章,共搜 集155篇,从2020年1月20日起,1月至8月的报道 篇数分别为36篇、42篇、31篇、13篇、14篇、13
2021 /3 -
篇、4篇、2篇,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滑趋 势;从2020年1月20日起,笔者以“新冠肺炎”为 关键词搜索人民日报的报道,1月至8 月的报道篇数分别为11篇、30篇、13篇、16篇、 10篇、3篇、7篇、4篇,可以看出,随着国内疫情 防控工作趋于平稳,该对新冠肺炎疫情的 报道频率也逐渐下降。
新媒体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信息共同 体”。受众在紧跟其脚步的同时却忽略了新媒体 没有传达的信息。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热度逐 渐下降,相关报道也在淡出大众视野。新媒体观 点更新迅速,缺乏一个对集体记忆进行系统性重 构的方式。在记忆断裂的过程中,重大事件的记 忆重构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对重大事件进行记忆 重构,这也是新媒体从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体与个人:新媒体报道“集体记忆” 的形成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体主导着疫情 记忆的来源,他们被分为了三类:亲历者、援助 者和旁观者。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多方媒介的推 动。在庞杂的新媒体报道中,社会个人自身应提 升辨别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以更好地促进集体记 忆向着正确的态势发展。
(一)记忆来源与接受:体的演绎与个 人的选择
“体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体成员信息互 动的开展,共同的元素、共同的经历就会成为共 享的记忆,即集体记忆” p ]。“在一个社会中有 多少体或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 [41。
根据本次疫情的新媒体报道,可将社会 体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亲历者。这类人一 开始大多生活在武汉疫情中心地带,随着疫情扩 散逐渐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是疫情中受害最严重 的一类人。疫情初期,每天更新的死亡人数是所 有人都不想面对的数字。第二类,援助者。从英 雄人物到平凡人,每一个对疫情受害者提供帮助
健康传播h
• 39 •
I l健康传播2〇2丨/3詞阑知
的人都被囊括其中。这类援助者也包括用各种艺 术作品的形式来鼓舞受害者的人,但这其中对于 受害者本人是否真正有积极影响,抑或只是自我 感动,是有待考量的。第三类,旁观者。旁观者 既没有出现与疫情有关的任何症状,也没有主 动施以援手来帮助他人。最典型的旁观者事例 就是此次疫情中的“双黄连疯抢”事件。2020年 1月31日晚间,新华社微博“新华视点”发布消 息称“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 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一经 发布,就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151第二 天,当各种平台的双黄连口服液被抢购一空时,主流媒体纷纷辟谣,指出“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 疗”,受众才意识到一切都只是一场闹剧。旁观 者往往会在事件外围表现出比较负面的做法,而 每一次重大突发灾难事件中,他们都会有令人诧 异的行为。
以上提到的在新冠疫情中出现的三类人同时 也是过往重大事件中出现过的人物,社会体的 客观演绎主导了集体记忆的再次呈现,但是每一 个阶段都会出现负面行为,所以本质上社会体 处于相对停滞不前的状态。所有积极与消极的集 体记忆都由不同的社会体演绎出来,而消极的 集体记忆需要媒体进行批评指正,这也是这个时 代最缺乏的声音。
“个人在处理具体事务或情感决策甚至事物 认知时,体对其影响也是综合、复杂的,最终 可能取决于个人所属若干体相应的体意识在 当时的相互博弈和强弱对比。” 161疫情中接受到 集体记忆的社会个人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 是理智分析各类新闻报道,时刻保持清醒;第二 种是有意辨别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但仍然盲目 跟风;第三种是完全不听信一切新闻报道,我行 我素。显然,大多数人是第二和第三种,面对新 媒体环境中铺天盖地的文章报道,社会中的个人 往往会受到体的影响,失去自我判断力。
(二)记忆延续与差异:媒介的推动与定位的不同
互联网成为当下集体记忆的传播及保存方 式,而媒介则是记忆得以延续的推手,没有互联 网平台的支撑,记忆就无法到达网民面前;没有 多方媒介的宣传,人们根本没有途径去主动建构 集体记忆。从本次疫情的宣传方式上看,传统媒 体几乎被淘汰,报纸及电视新闻等滞后性特点在 新媒体时代下凸显,新媒体系列报道成功接驳。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平台,新闻的准确 性、及时性都相对而言比较
有效。新媒体环境下 独有的互动性,使得“意见领袖”显得更加重 要,往往主流媒体是正能量的“意见领袖”,而 自媒体是正负面“意见领袖”皆有之。
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疫情集体记忆的传播 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一方面,主流媒体始终 以及时有效地传达当下消息及社会正能量为首要 目的,主要以积极化手法进行舆论引导,且相对 密集但角度单一。以人民日报为例,从2020年丨月20日至今,将“疫情”作为关键词 在上进行搜索共有155则报道,笔者按内 容将其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对于各地区包括国 外病例情况的通报及评价。例如“全球疫情:美国确诊超36万,英首相约翰被送人重症监护 室”,“哥伦比亚总统卫队13人感染,巴西疫情 ‘震中’卫生系统面临崩溃”等。第二,新冠肺 炎疫情中相关防控措施。例如2020年1月27曰发 布的“疫情下如何保持情绪稳定,收好这份专家 建议”,3月2日发布的“多国疫情升级,世卫组 织给出10项预防建议”等。第三,疫情期间发生 的振奋人心的英雄事实。例如2020年1月31日的 “疫情面前,这就是我们的军人!”,4月12日的“清华女学霸英文演讲:我三岁会唱国歌,一场疫情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等。公众 号易简财经2月5日的文章,“对比SARS与新冠 肺炎: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复旦大学附属中 山医院2月29日的“新冠中山谈I宋元林主任:新冠肺炎与流感”等文章,分别将新冠肺炎与相
•40•
2021 /3健康传播ll
似病理的其他病症作比较,既带领读者深入了解 了当下疫情的具体特征,又共同回忆了对过往重 大事件的集体记忆。
另一方面,自媒体就事论事,积极与消极 观点并存,对真相与谣言更多的是进行针砭时 弊的评论。但往往自媒体的相关发布都是跟随 着主流媒体的脚步,且根据自身特性定 位来进行相关新闻发布。例如自媒体公众 号“儿科医生孔令凯”致力于为父母提供科学 严谨的儿科知识,疫情中大多数推送文章都是 “隔离是宝宝最好的保护嘛?预防比补救更重 要!”“疫情期间孩子感冒了,还应该去上学 吗?”此类有关孩子们的健康预防知识,但也有 “疫情期间,为什么关上马桶盖再冲水有这么重 要?”这种生活小常
结语
“集体记忆”是将个人与集体、社会甚至 整个国家、民族联系起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也 是贯穿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要精神力量,有 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性,并在关键时刻发挥巨 大作用。m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 于集体记忆的传播呈现了较大的差异。主流媒体 由于自身定位的特殊性,对集体记忆的书写更多 是正能量与社会性;而内容的开放性及传播的广 泛性给予了自媒体更多自由书写的空间,它占据 了集体记忆建构的大部分,自媒体平台应充分发 挥其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集体记忆进行深 刻剖析及解读,使新媒体语境下集体记忆更好地得以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内容体系受到了
新媒体和后现代以及社会变迁的剧烈冲击,整体
内容膨胀离散、虚拟主体大规模介人、社会事实
坍塌、集体表征破碎、集体意义流失……” 181为
了防止集体记忆被长久遗忘或浅表化传达,可以
通过外在形式例如展览、设立纪念日等来进行保 存,但更需要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在、
微博、网络短视频等平台上的引导,摆明立场,
各司其职,集体记忆才能在社会体及个人中得
以延续。■
参考文献:
[1]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 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张庆园.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从传媒社会 到新媒体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06.
[3】张庆园.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从传媒社会
到新媒体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06.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
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0.
[5] 陈波.媒体报道失当引发负面舆情及其防范治理研 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双黄连”事件为例[J].新闻
研究导刊,2020(6):84-85,113.
[6] 张庆园.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从传媒社会 到新媒体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5.
[7]李祺棋,李琛.“官方议程”与集体书写一一 高校新媒体平台中集体记忆的建构[J】.新闻研究导
刊,2017(1):46-47.
[8] 张庆园.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从传媒社 会到新媒体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94- 195.
•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