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裔”姓是个很少见的姓氏,这使得裔锦声的名字很容易被人记住。如果2001年没有发生“9·11”恐怖事件,裔锦声的办公室仍然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岛世界贸易中心的79层,那家在华尔街非常著名的舒利文金融市场信息与人才管理咨询公司
由于从事的是华尔街金融界的人才管理,裔锦声在华尔街颇有名气。她说:“在华尔街工作的数以百计华人中,我至少认识2/3。”如今,裔锦声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为美国跨国洋行与中国跨国企业提供全球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咨询。
不过,记者采访她的地点却是约在世界知识出版社。她此次回国的目的是为了下月即将出版的小说《华尔街职场》。因为,裔锦声还有一个“副业”就是为美国新泽西州的中文报纸《新象周刊》写“就职华尔街”的专栏文章。据说,但凡“就职华尔街”专栏刊登的那期报纸,大有洛阳纸贵之象。
也许是父母给她起了个好名字。年逾不惑的裔锦声,人生道路看起来确实前程似锦。然而,裔锦声却解释说,这个“锦”字表达的是自己的出生地“锦官城”成都。裔锦声最感激的还是冥冥中的一种命运,正如她自己说的“没娘的孩子天照应”。
裔锦声一岁丧母。从小就由曾担任过国民党成都市参议员的大舅抚养。这个背景,对于1977年参加高考
的裔锦声来说,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裔锦声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她的高考成绩远远超过了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她还是落榜了。到四川省招办一打听,就是因为政审没有通过。裔锦声回到户口所在地,托人查一下自己的家庭背景,原来舅舅还背着“历史反革命”、“现行反革命”和“破坏上山下乡”的罪名。
第二次高考的时候,裔锦声选择了遥远的吉林大学。这次,她的英语口语成绩全四川省第一名。结果,吉林大学英语系还是看着她的高考成绩“破格录取”了。于是,裔锦声就这样远离了巴山蜀水,来到了东北。
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一些机缘巧合。期末考试的时候,裔锦声的考试卷子发错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发给她的试卷竟然是77级的考题。当时,裔锦声并不知道。等考试成绩出来,她居然考了98分的高分。学校的老师问她,是否想跳级读书。懵懵懂懂的裔锦声就答应了。于是,她成为恢复高考后,全国高校第一位跳级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裔锦声考取了南开大学英语系硕士班,就读于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专家李宜燮教授。喜欢标新立异的裔锦声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定的题目是《美国梦的产生与幻灭》。当时,南开大学英语系是从北京大学分离出去的。因此,北大、南开之
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正巧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李赋宁教授前来南开讲学,无意中读到了裔锦声提交的
论文。李教授十分欣喜,“中国学生能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的很少。”他当时就向南开要人,“把这个学生给我们北大吧。”在裔锦声毕业论文答辩还没进行的时候,她的工作就这样定了下来。
尽管没有考上北京大学,但是能够在北京大学教书裔锦声还是十分激动。裔锦声将自己的人生终点定在了北京大学。1984年12月31日,裔锦声将自己在南开的所有财产搬进了北大宿舍。东西还没有完全收拾利落,第二天就跑到系里要任务,帮着其他老师批改卷子。等到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分配给裔锦声的工作是教数学系、物理系学生的公共英语。裔锦声对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不仅自己修订教材,而且周末还组织英语俱乐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她周围形成了一个好几百人的英语学习体。
然而,命运再一次惠顾了裔锦声。1985年5月16日清晨,裔锦声像往常一样围着校园晨跑。当跑过北大红二楼的时候,迎面跑来一位外国人。出于礼貌,裔锦声用英语问候:“Hi,Howdoyoudo(你好)。”那位外国人显得很诧异,停下来说了句:“GreatEnglish(这么好的英语)。”两个人就站在路边攀谈了起来。原来,这位老外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前研究生院院长、著名数学家和诺贝尔奖的多次提名者Guidoweiss教授。他是来北京讲学的。经过20多分钟的交谈,Guidoweiss教授告诉裔锦声:“你是我在中国见到的英文讲得最流利的学生,你应该到美国去,我来帮助你去美国。”
爱才如命的Guidoweiss教授立即来到外国留学生宿舍勺园给他的学生、现任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上饶工作上饶人才市场DeanWilson挂国际长途。当时,美国学校录取工作早已结束,奖学金也已发放完毕。但是,Guidoweiss教授一个劲儿地向自己的学生强调,裔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学生,我们无论如何应该帮助她到美国。
两个星期后,Guidoweiss教授将一封国际快件交到裔锦声手中,里面是华盛顿大学录取通知书,全额奖学金和美国移民局颁发的IAP-66表以此申请进入美国签证。
尽管校方为裔锦声申请下来了奖学金,但是一个现实问题是这笔奖学金来自中文系。因此,裔锦声不得不改读美国大学中文系的博士,而且专业是刚刚兴起的比较文学。以前,上大学讲到中国文学的时候,裔锦声常常逃课去学英语。现在,她的专业竟然变成了中文。命运似乎有意和她开玩笑。不过,她的主攻方向为中世纪古典文学、文学理论以及用西方文学批评的观点重新批评、解释中国古典文学。这些全新的理念,一下子使她突然爱上了
中国文学。裔锦声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通过了博士生的资格考试。
就在裔锦声读博士生的时候,她的女儿降生了。夫妻二人都在美国留学,而且全靠奖学金度日。现在,家里新添了一口人,生活一下子拮据了起来。为此,除了读书还要打工挣钱,而且一下打了三份工———教书、餐馆和私人辅导。有一次,裔锦声去打工,结果车子坏在了半道儿,她不得不撒腿在高速公路上跑,不敢因为误工丢了工作。公路上巡逻的警察以为出了什么事情,驾车追了上来。问明
情况,好心的警察开着警车将她送到打工的餐馆。
从华盛顿大学毕业,裔锦声原本打算回到北大继续教书的。但是,先期毕业的丈夫在美国已经到了一份工作,女儿又小,裔锦声不得不打消了回国的念头。1992年,裔锦声毕业了,同时也失业了。
每天,裔锦声都要买回一大堆的报纸,希望从中能到一份收入稳当的行业。裔锦声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在美国留下来了,就应该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美国的主流社会在哪里,那就是金融业。一天,裔锦声从《纽约时报》征人栏上看到舒利文公司刊登的招聘广告:商学院毕业;至少三年的金融专业或银行工作经验;开辟香港、亚洲业务;薪水从优。裔锦声被吸引住了。她将自己的材料给舒利文寄过去,可以想象肯定是石沉大海。但是,裔锦声坚持给对方打电话联系,以至于公司人事部门一听是她的声音,就想方设法给搪塞掉。最后,裔锦声鼓起勇气给舒利文的总裁Donald挂电话。
十分幸运的是,Donald正巧在办公室里,而且心情不错,让秘书将电话接了进来。裔锦声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商学院的学位,但是有文学博士学位,文学是人学,我善解人意。在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知道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是一个女性,在美国还是一个少数族裔,我经受了很多艰难困苦,它们没有让我倒下,而是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我没有银行工作经验,但基于我拥有的这些优点,我将成为公司的财富,而且公司也一定会为我提供这个机会,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事情。如果公
司认为在我身上投资有风险,可以先不付我佣金。”
Donald被这连珠炮似的话给说动了,同意裔锦声参加舒利文公司的面试。两个星期后,在经过七次严格的面试之后,舒利文公司拒绝了其他100多名应试者而雇用了裔锦声。后来,Donald告诉裔锦声,当时听到她在电话里说的这些话十分感动,立即就想雇用她。“因为你是一个不会向生活妥协的人,而我们公司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专业知识可学,性格却难改。”
舒利文公司最初是当地
一个小猎头公司,专为波士顿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寻人才。后来业务拓展到法律、医院、金融界,并且从单纯地替别的公司人发展到咨询该公司成长的全部计划,开办培训班,培养在职总裁、副总裁的管理能力。当时,舒利文公司已经拥有14个分公司,公司市场评估价值7400万美元。从学校进入这样一个美国主流公司,裔锦声连公司职员讲英文的遣词造句都不习惯。要融入社会必须学会接纳。裔锦声首先改变喜欢用长句、大字、难字的学院派习惯,把英文讲得更地道。接着给客户打电话的时间必须缩短到两分钟内。因为忙人、大人物甚至一般的人注意力往往只有两三分钟,一个人因自己表述能力差而浪费他人的时间与在电话上饶舌是同样的“犯罪”。裔锦声还别出心裁,把自己的电话录音下来,然后在每天的小组会上放给同事听,请他们提意见。裔锦声告诉记者,那种感觉真比初学英文还让人难堪。但我坚持下来了,而且这种基本功训练为今后在华尔街替公司打入亚洲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裔锦声开始的工作,就是每天打50个电话。Donald总裁给予裔锦声许多帮助,替她制定了一套套的计划。一年的、六个月的、三个月的,并且将这些计划落实到每一天。每天读各种美国刊物一小时,读《华尔街时报》一小时,熟悉银行业务两小时……
裔锦声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出行亚洲时,Donald总裁一边把公司信用卡交给她,一边半开玩笑地说:“世界金融大门向你敞开了。商业生意合同项目会一个个地被拿下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忘掉。但是,那些包含在一个个合同里的人情故事都会长久地被留在人们心里,用文学这把金钥匙,这心灵的鸡汤,敲开我们亚洲市场的门吧。”
瑞士银行负责亚太地区推销债券的格莉丝成为裔锦声在亚太地区发展的第一个客户。通过格莉丝,裔锦声发展了舒利文在亚洲全方位的业务。随后,裔锦声又赢得摩根银行的信任。根据这两家银行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公司结构、投资目标、竞争力量,裔锦声替他们在金融产品与人力资源上出谋划策。在5年的时间里,裔锦声替这两家银行完成许多项目,为公司获得数百万的利润,从而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亚洲站稳脚跟,亚洲金融大门终于被裔锦声打开了。
就是这5年的时间,裔锦声从舒利文公司的普通一兵,被提升到了副总裁。就在华尔街的金融波涛中,裔锦声意识到,华尔街的业务是全球化的。华尔街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精英,除了口音不同
,他们说的都是英语。同时,裔锦声也看到了华尔街的写字楼里发生的职场故事、办公室政治。
也许是身体里涌动着的文学情结,裔锦声萌发了将这些故事写下来的冲动。利用出差等候航班的间隙、在宾馆饭店闲暇的时候,她将华尔街的所见所闻写了出来,以文学的形式讲述华尔街的故事。《残酷华尔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华尔街》、《华尔街职场》是她即将出版的两本关于华尔街的书,而且她还出版一本名叫《华尔街英语》的金融英语教材。
尽管裔锦声现在是华尔街的“个体户”,但她告诉记者,仍然要将自己在华尔街的业务做下去,也将华尔街的故事讲下去。她还是要继续做自己的华尔街中国女人。
名利:裔锦声,上流社会的女人
导语:非常人生的裔锦声有着普通人的平常心。如此的卓越,缘于她超乎寻常的努力和一个储蓄丰厚的爱情和亲情银行。一个人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要得完美,原来并不是不可能,关键是要付出努力,要用最积极的心态去争取机会。
乍一看,会以为裔锦声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婉约女子,但只要一开口说话,便能感觉到这个婉约女人后面的那种力量,因为她时不时透露出一种热烈、清晰、欢腾的气息,让人感觉到一种掩饰不住的激情与果断。这时,你才会相信,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外表温柔内心狂野的女人,的确不同凡响。
  裔锦声,这位闯荡在美国华尔街,曾任舒利文金融管理公司第一位亚裔女性副总裁的女人,是怎样经历众多艰辛、困难而获得成功,是怀着怎样的心境激情洋溢自己的人生的。她给了我答案:缘于坚忍和爱。
  女人不相信眼泪
裔锦声说不只是莫斯科的女人不相信眼泪,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地区出类拔萃,都只有擦干眼泪,迎着困难上。
  作为一个只有中国古典文学博士背景没有任何金融商业背景的亚裔,裔锦声是靠了任性的精神闯入华尔街金融业的。
  在美国一开始工作,她就把目光投向了大公司,因为她从没想到要去餐馆打工,她说她不能做一些无法打入美国上流社会的工作。因此舒利文公司成了她的首选,但对于一个毫无金融商业背景的亚裔女子,要在这样一个大公司获得职位,谈何容易。他们甚至连面都不愿约见,就在电话里拒绝了她。但裔锦声不甘心,她说,工作和老公一样,看准了,就不放弃,主动争取。因此在她三番五次给总裁打电话,不断地陈述自己那些烂熟于心的雄才大略后,终于顺利“入关”。入了“关”,随后面临的困难是,她一方面要承受着自己没有金融专业知识之苦,还要忍受着种族歧视之苦。
  但幸运总是光顾那些坚定不移的人。她一边工作一边拼命学习、看书,而且不停地跟银行懂业务
的人打交道以期从他们身上获取知识和经验,到公司的第三年,她就给公司拿回了将近90万美元的纯利润,被升任为副总裁,终于让那些美国白人对这个公司里惟一的黄皮肤黑眼睛亚裔人刮目相看。
  历经美国华尔街10年职场风云,裔锦声见证的不光是中国人在海外的卓越经历,更是作为女人,在跨越成功这道巨壑时,所超越的情感、自身和可能遇到的各种异样情形的极限。女儿降生后,裔锦声面临更大挑战,当时丈夫正在麻省理工学院准备毕业论文,异常忙碌,一个年轻的女人几乎要自己承担所有的措手不及。她在舒利文公司负责亚洲区工作,因为时差关系,总是在晚上八点到凌晨两点上班,她就买通门卫,晚上带着睡袋和女儿一起到公司上班。因此那段时间,裔锦声是白天带孩子,晚上也得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几乎是睡眠时间很少很少。但就是这样,她也从未想过辞职,她说再艰难也要坚持。在她看来,一个工作的母亲,是可以给孩子做出榜样的——一个人应通过自己的不断工作和努力来获取自己想要的财富和生活,而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存在天下掉馅饼的事。
  成功的过程要与男人分享
裔锦声和丈夫均来自中国的一般家庭,现在双双供职于华尔街,如此的不被命运之绳羁绊,是他们之间深深的爱,使两个人一条心,在共同的路上携手并进。到今天,裔锦声依旧能用少女般的口气说自己心爱的人:从16岁上高中的第一天,气喘吁吁在楼梯口看见他时,那一见钟情的迷恋就再也没有消散。能爱,原来是这么有趣和幸福的事。
  这么多年过去了,无数的喜悦伴着辛酸过去了,在巨大成功到来需要人分享时,依然是他——那个令少女裔锦声魂牵梦萦的大男孩,现在身为华尔街某投资银行掌管风险投资的重量级人物与裔锦声共享流金岁月里的点滴惊喜。虽然在裔锦声以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有别的男人的倾慕,但她发现最爱的仍是丈夫。
  外表温柔内心狂野的裔锦声,一直站在职场的潮头,不退缩,不气馁。可真当事业与家庭冲突时,她心里的天秤却是倾向于家庭。1992年当她博士毕业时,本可以留在华盛顿某大学当老师,可这样就无法与在波士顿的丈夫团聚,于是她搬到波士顿重新工作。而1999年,她有机会返回阔别十多年的北京大学英语系教书,也是因为家庭的缘故,她放弃了——她觉得峻铭是那样适应美国生活,女儿更是不用说。她愿意也有责任让他们选择快乐的生活方式。
  在裔锦声看来,一个人能毫不自私地热烈地爱上另一个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分。她常常感到她的心像个无底的蓄水池,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