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掇(cuàn)  水(fú)     家(juàn)    洁(jiǎo)
B.咐(zhǔ)    子(méi)    脑(pàn)    立(qì)
C.绊(jī)    杂(rǒng)    奋(kàng)    暗(huì)
D.(xuàn)    (tuì)    争(sònɡ)    怅(wǎnɡ)
【点拨】A.应读cuān;B.应读yì;D.应读xuá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欺侮  照例  油馍  登时  茂腾腾
B.怠慢  领域  瞳仁  静穆  闹嚷嚷
C.震撼  恬静  思慕  宽慰  马前卒
D辐射  缭原  踊跃  偏僻  羊羔羔
【点拨】缭—燎。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豪宅税取消后深圳房价又开始飙升真令人叹为观止啊。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正当我听得陶醉的时候那美妙的音乐戛然而止
D.他很年轻又没经验不懂人情世故
【点拨】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对象错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市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录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发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
C.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校开展了安全伴我行知识讲座活动。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点拨】B.搭配不当发扬改为具有;C.否定不当应删去;D.句式杂糅删去……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的主要读者对象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8点28分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点拨】文章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没有抒写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
6.名著阅读。(4分)
(1)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言碎语闲聊)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作用是:第一讨论艺术、音乐;第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第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第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2分)
(2)《傅雷家书》中第一封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信的目的是什么?(2分)
示例:是在儿子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写的目的是劝慰儿子面对感情创伤要学会泰然处之。
7.古诗文默写。(6分)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经·关雎》)
(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认为真挚的友情可以突破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心情历来被人们传诵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描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宏伟气象和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8.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今年春节你和父母在老家过年参加了许多庆祝活动。(8分)
(1)【传统民俗】除了春节你还了解到其他传统民俗。请将下列民俗补充完整(写出一个即可)。(1分)
春节——贴春联;元宵节——赏花灯;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2)【舞文弄墨】在逛庙会的时候你看到一副对联但有部分文字被旁边的人挡住了请根据对联知识将其补充完整。(3分)
上联:翠柏苍松装点神州千古秀
下联:霞夕照染就江山万年春
(3)【探访民俗】春节期间金神庙举办民俗故事活动你想探访家乡的风俗人情想去采访这次活动的负责人李老师——一位民俗学者你会怎么说?(4分)
示例:李老师您好!我叫×××是个中学生我跟父母一直生活在外地很久才能回一次老家我特别想了解自己的老家了解故乡的传统风俗今天能碰到您实在是太幸运了!
我知道您很忙只需要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解答几个我一直想了解的问题行吗?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9~10题。(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曲折遥远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想见而不得见的惆怅、无奈和痛苦之情。
10.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3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渔人甚之        异:……感到惊异
(2)屋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3)老人杨氏入山之大穴    引:带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渔人甚异  老人引杨氏入山大穴  B.耕以蚕 君之力
C.杨氏谢从之 乃记之去    D.不可取食人也 生忧患
【点拨】A.代词/结构助词的。B.连词用来/凭借。C.都是连词表顺承。D.介词从/介词在。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杨氏谢而从之。
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
1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3分)
示例:共同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两文段所写生活都是不真实的;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_
【乙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洞中)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一个民众居住的大落。到了一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真的要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地是按照各家的人数分的,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住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爆竹好惊眠
彭秋平
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老祠堂里的鼓声擂得山响十里八乡清晰可闻;井台边时而传来杀猪宰鹅的声音;磨豆腐、蒸米饼、切糖片……忙碌的声音日夜在老屋里喧响。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有按捺不住的伢子将新年的头一颗爆竹甩上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在名目繁多的乡村过年习俗中爆竹历来扮演主角: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大戏、十五迎龙灯……哪一样都离不开它高亢的开场。乡人放鞭炮除了渲染节日气氛更主要是用来祈福:在爆竹身上寄托着农家的期盼——爆竹的响亮或喑哑是农人预测一年财气、运气、福气旺或衰的征兆。有联为证:“燃几声爆竹把穷鬼轰开;烧数根蚊香将财神引来。”许多乡村懵懂少年后来变得成熟以至老成持重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
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此时父亲的脸专注得像幅木刻。有一个除夕烘着的鞭炮忽然燃着了噼噼啪啪转眼一挂鞭炮化作一屋烟雾。因之
全家人默默无声地度过了一个年夜接着便又担惊受怕地挨了一年光阴。
家穷又想廉价买好货。有种俗称鸡婆带鸡崽的鞭炮——一个大的带一小的燃放时声音怪怪的像在叫隔里隔壁穷——隔里隔壁穷——邻人不乐意了:大过年的怎么来咒穷我们?以后就没敢再放这种鞭炮可日子仍然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到年终分红时一家人谁也不愿到队部去瞅一眼。与我们同住一幢老屋的义道公、驼背伯家景比我们稍好些都向着我们。又到过年时驼背伯说:“咱们三家的爆竹合放吧?”母亲是个明理人怕沾人家的迟疑了。义道公说:“三根稻秆搓成一根绳结实哩;三户人家抱成一团人多接得起大福大贵。”果然这一年的炮仗震得山响。尽管这年的光景也没见得好到哪去但驼背伯他们怜贫恤穷的举动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