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
信任阅读答案《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更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不及奏上,辄以廉价施行,上来以闻。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假设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功臣皆曰:“臣等被坚执锐,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
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B.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D.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身着锦绣,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来借指平民百姓。
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
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D.侯,爵位名称。古时封建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一种封赐。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萧何慧眼识英。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利用职权保护他并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韩信得到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
B.萧何重视文法。刘邦入咸阳,将领们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收藏秦朝的法律诏令及图册文献。
C.萧何忠君尽职。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兴建土木,必先上奏;假设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先行。
D.萧何明哲保身。他听取鲍生意见,派亲人到军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
②为君计,莫假设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D.译文: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绩是不能忘怀的。
(2)B.“有时也指其他”错。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子称太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3)A.“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错,此事发生在“高祖以吏繇咸阳”时,此时刘邦已不是贫民百姓。原文“高祖以更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4)①汉王领兵东进。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应粮草。
②为您打算,您不如派自己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汉王一定会更信任您。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屡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刘邦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官员们都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等到刘邦起事做了沛公,萧何常常做他的助手督办公务。沛公进了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图册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