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念他人阅读答案
【篇一: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高三(11)班——张诚华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行得方便。
曾有一则公益广告,说的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在一个胡同口摆摊卖混沌。随着夜幕降临,这个老人的混沌也已经卖完了,可是他并没有就此收摊,而是在原地停了许久。后来才知道,他要用他的灯光照亮夜晚的行人。在他为一个个路人照亮前方的路后,还特别地说了一句话:“都回来了。”然后才收摊回家。帮助他人,自己偷得快乐,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还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个老和尚,明明自己双目已经失明,可他毎当出门时,总会点着一盏灯笼。行路人好奇地上前询问:“老师傅,既然您看不到光亮,为什么还要点盏灯呢?”这位老师傅微笑的说:“我是失明了,但别人可以看得见啊,我点燃灯笼,是为了给别人照路,与此同时,让别人能够看到我,不至于会撞上我。”
是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当你心中只有你自己的时候,你其实把麻烦也留给了自己;当你心中想着别人的时候,别人自然也把方便留给了你。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顾念别人,就是顾念自己。
与人方便,就会与己方便。赠与别人一朵花,你可能就会得
到一个春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发生种种不便,但不要抱怨。世风日下,也不要叹息什么人心不古,而是要扪心自问:自己与人方便了么?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与人方便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与人方便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如果世界是一片大地,与人方便就是久后的甘霖;如果世界是......与人方便就是......
与人方便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与人方便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是如果用帮助他人的方法,你可以得到比企盼更多的东西。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索取什么。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因此在与人方便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人生的价值所在,同时你也会与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篇二:与人相处30条技巧】
1。不论与什么人同处,总要定意宁可使人亏负我,我总不亏负人。
2。不论与什么人同处,总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说谎作伪是人和人中间许多纠纷的起源。越是聪明人越需要注意这件事。
3。不论与多少人同处,总要存心公正,一视同仁,不可特别与一两个人亲近,却与其他的人疏远。尤其不可袒护自己所爱的人,一有这种情形,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许多纠纷就因此发生了。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上司对属员,兄弟,姊妹,同学,同事,彼此中间都必须谨防这种情形。
4。不要以自己的长处骄人,也不要轻看那些多有短处的人。
5。与人同
处,要多顾念别人的事。竭力体恤别人,帮助别人,服事别人,甘心作别人的仆役。
6。不可向比你软弱或比你地位低的人轻易发怒,叱喝他们,给他们难堪。这不只使他们受痛苦也使你自己受损害。
7。要心宽量大。无论别人怎样亏负你,怎样藐视你,怎样批评你,怎样忌恨你,怎样损害你,总不要介意,不要放在心中。要乐意饶恕他们,容忍他们,
8。不要轻易听信别人所说批评论断毁谤的话,自己更不可说这样的话。人和人中间许多纠纷事故都是由人的嘴造出来的。
9。总不要想站在别人的上面,叫别人尊重你;要甘心站在别人的下面,尊重别人。只有甘心站在别人下面的人才配站在别人的上面;只有肯尊重别人的人才配得人的尊重。
10。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
信任阅读答案 11。有什么好处利益,让别人去得;有什么危险患难,要自己来担。
12。性情暴躁言语激烈的人应当特别留意改正自己这种缺点。有些人在其他的事上都可爱,就因为有这一样缺点,与人同处,就总使人受痛苦,总与人不能和睦。这真不是一件小事。
13。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
14。不要以你个人的生活状况作为标准去批评别人。人的体健不一样,习惯不一样,家境不一样。你可以吃得很粗的饭食,但你不能断定人都该吃这种饭食。你可以穿破旧的衣服,但你不能断定人都该穿这种衣服。你可以住草房睡土炕,但你不能断定人都该住这样的房,睡这样的炕。你的身体忍受得了的,别人也许忍受不了。你习惯了这种生活,别人也许一点都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按你看是奢侈的了不得,在他也许已经是极大的牺牲,极大的舍己。同时你的牺性也许还远不及你所批评的人。用自己的生活状况作标准去批评别人,不只是极无知的行为,也是使你总不能与人和睦的一个原因。
15。爱别人,要看作自己当尽的本分。得人的爱,受人的帮助,要看是别人待自己的恩情。自己待别人有好处不要记念,别人待自己有好处不要忘记。
16。要爱惜别人的东西比爱自己的东西更甚。好好帮助别人爱护保守。不可粗心损坏,不要轻易借用,更不可向索取,连贪爱的意念都不可起。许多人与人同处发生纠纷,就是因为在这一点上遭了失败。
17。别人如果损坏了你的什么东西,不要为此难过生气,更不要为此与别人争吵不和。损失了东西是小事,心灵受损害,使别人受痛苦,伤了别人对你的爱心和感情,这种损失是无法补偿的。
18。若是你愿意藉着你与别人共营的生活荣耀神,帮助人,你必须准备着舍弃你的尊荣,你的财物,你的安逸,你的爱好,你的个性,你的成见;
19不可轻易信任人,轻易信任人不免受人的欺哄。但也不可轻易猜疑人,许多的祸患纠纷
就起源于猜疑。其实本来什么事情也没有,就被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从自己那多疑的心境中造出无穷的祸患来。头脑简单的人容易信任人,头脑明敏的人容易猜疑人。轻易信人的结果不过是自己受些外面的损失。猜疑人的结果却使自己心中充满了苦恼不安,还使别人受到无穷的痛苦连累。比较起来还是头脑简单的人少受些苦少害些人呢。聪明却不轻易猜疑人的人才真是智慧人。
20。当爱人,也当接受别人的爱,才能使人更多爱你。比方说,一个人出于爱心留你吃饭,你恐怕亏负人,便不肯吃,或是一个人送你一件礼物,你恐怕亏负人,便立时回送他一件礼物,这都无异于告诉他说:“我不接受你的爱”。这样便伤了那个人的心,使他再不能爱你。你的存心也许是好,但你却作了一件无知的事。希望得人的爱是不好的事,拒绝人的爱也不好。存心想亏负人是不好的事,不肯接受人的爱也不好。
21。性情急躁的人无论说什么话作什么事,要迟缓一些,恐怕别人赶不上你。性情迟慢的人无论说什么话,作什么事,要加快些,免得使人因为等候你以致着急。
22。你得了好处的时候肯与别人同享,你遭遇祸患的时候别人才肯与你同当。
23。与别人同处总当尊重别人的自由,不然你便永远不能同人和睦。有些愚妄的人与别人同处总愿意干涉别人,叫别人在一切事上都服从他,甚至与他毫无关系的事,他也要去干涉别人,指挥别人。结果弄得人人厌恶,人人远离,真是糊涂到极点的事。
24。无论见别人得什么好处;总不可存嫉妒的心。嫉妒人的人永远不要希望能与人同处得好。
25。与人同处如果有一个时期过分的亲热,将来一定有一个时期要特别的疏远,要避免将来的不幸,还是现在不要过分亲热。“人情淡始长”,“友如画梅须求淡”,都是这个道理。
26。头脑简单模模糊糊的人多数都能和人同处得来。惟独那些聪明机警的人倒总是同什么人都处不好。这并不是他们的聪明害了他们,乃是他们的骄傲,狂妄,自私,虚伪,猜疑,嫉妒,害了他们。如果他们肯谦卑,诚实,真挚,慈爱,他们一定能比其他的人与人处得更好,也更多得人的敬爱。
27。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这是与人同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8。看自己的时候要多看自己的短处,看别人的时候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29。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
30。“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篇三:“仁”者“爱人”——《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从古至今,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诸子百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者,司马谈归之为“六家”,班固《汉书》总括为“九流十家”,其实,对我国文化产生长远影响的学派,只有儒、道、法、墨四家,其中,儒、道两家居于前列。而儒、道两家相较,又当以儒家文化为冠。自汉武之后,儒家之徒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一代代流传下去,将儒家学术传播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儒家文化成为我国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主流文化体系。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朱熹也曾推举它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论语》是一部采用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思想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突出的一部经典。
“论语”的“论”通“伦”,是“言语循其理,得其意”的意思,“语”是“与人相答问辩难”的意思。这部书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及时人相答问、辩难的言语,都能循事物之理,得事物之宜,能恰当的解释和阐明事物的规律,所以命名为“论语”。
孔子并不是《论语》的直接作者,只是《论语》中的“主人翁”。在孔子生前,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与其弟子、时人的谈话以及弟子们从孔子那里听来而一起谈论的话,都各自有所记录。孔子死后,弟子们就把这些记录加以整理,于是就成了这部书。
作为掌握礼乐文化的士阶层的一员,处于旧制度逐步崩溃、新制度尚未建立的社会转型期的孔子,基于其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追求天下太平安宁的强烈使命感,慨然以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秩序为己任;并认识到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有待于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机器对理想人格规范的普遍认同和身体力行,而且在参与重建社会和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还必须随着时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采取灵活使用的策略,确保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孔子的人生理想既目标远大,志趣高尚,又因时制宜,通权达变,对中华民族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论语》,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体会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当有人问孔子,他的著名弟子仲由、冉有、公西华是否够得上仁的标准时,孔子都给以否定的回答,只认为他们各有所长,但还够不上仁(《公冶长》)
。甚至连他自己,也只是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这虽然是谦虚,但也说明仁是一个很高的目标。
“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是仁的实践中的理论基础。所谓“爱人”,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详细的说,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自己,还有他人的存在,人与己是相对而言的。自己是人,他人也是人,同属一个类,具有同样的性质、要求、愿望、尊严,因此,对他人应该同情、爱护、关心、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