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材料变化趋势探究——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为例
作者:张 鸣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点击数: 2357    更新时间:2006-10-13    文章录入:jihua918
【字体:
(《应用写作》2005年第11期)
  申论考试,是一种具有模拟公务员职务性质的能力考试,注重对分析、判断、概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测试。纵观历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试卷(以下简称申论试卷),其给定材料经历了从内容到结构形式的一次次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使申论试卷变得更科学、更规范,使申论这一考试形式更趋于成熟化、职务化。
  一、材料内容由事件型转向问题型
  申论材料的内容取材并无限制,一般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诸方面,材料的选择角度侧重宏观性、关注社会性、突出现实性、体现操作性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把应试者的视野锁定在统揽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间置放在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下,使应试者关注的不只是一件简单的具体事件,解决的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性质、根源和影响。申论材料本身就是包含问题的材料,有的已有定论,有的则尚无定论或在磋商和争议中。综观历年国家申论试卷,材料内容基本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以问题型为主的材料。申论材料与其他类型写作材料之间的区别在于,没有问题的材料不能作为申论材料。不仅材料本身具有问题性,材料所表现的内容核心也是以问题为主的。以问题型为主的申论材料,一般是将叙述、说明、议论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可分为事故型问题磋商型问题
  所谓事故型问题材料,是指材料通过具体事故来反映材料中所隐含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般为定论型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基本是现实生活中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并亟需改进或解决的社会问题,如2000年关于噪音污染问题。有针对性地在事故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地应对措施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是国家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因此这种类型的材料在公务员考试初期被运用到申论试卷中,很好地体现了国家公务员这一职务性质特征,并能切实考查出一个人的能力素质。但随着申论考试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如果把这种事故作为完全独立的材料使用在申论试卷中,就会感觉材料所提供的背景信息含量缺乏深度,问题涉及的范围和严重性缺乏力度。事故的发生无论是什么性质,前提必须具备作为考试材料使用的考试要素,必须能全面、完整体现申论测试目的与标准。事故型问题材料可以独立作为申论材料的素材使用,但作为材料依据它不具有使用的稳定性,以及反映问题、说明事物发展规律的全面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来自于事故本身的不确定性。如果把事故作为材料整体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则会使材料的整个背景信息在容量上、含义上都显得充实和扎实,更能突出问题的严重性、深刻性和影响性,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如 2003年试卷,就比较成功地将事故问题结合在一起,既叙述了事故过程始终,又说明了涉及问题的范围,有点有面,有理有据,从而使这种材料类型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所谓磋商型问题材料,是指材料中所揭示的问题属于尚无定论,或者有争议的,问题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的方面,也有的方面。这类问题可以使应试者根据题意的指向或审题的需要来选择角度,可以从有利的方面总结成绩,推广经验;也可以从弊的方面总结教训,解决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市场的转型与变化,这种类型的问题成为政府职能部门面对并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2002年关于网络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的材料。网络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和信息时代的象征,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在发展互联网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应试者在分析材料时,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问题。又如2004年关于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材料,应试者必须正确运用辩证的眼光与方法来思考发展我国汽车工业与解决我国交通拥堵问题。再如2005年关于如何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材料。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在这份材料中又提出农村扶贫开发问题,这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长期的历史任务,应试者在分析时必须客观地面对这一现实问题,理清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磋商型问题,实际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多种因素促成了问题的正反两方面,这就决定了这些因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如何对待材料的正反两个方面?芽这正是应试者要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来分析的切入点。在变化中发现,在发现中解决,这种问题类型在内容上更接近当前国家公务员工作的性质,因此材料所表现的问题更贴近现实,更能体现出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和典型性,由一个问题能反映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这种测试能够考查出应试者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申论试卷中的材料,磋商型内容的材料将会成为申论材料在内容选材方面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以事件型为主的材料。这种类型的材料内容是指以叙述事件为主。申论材料选取的事件一般是重大的、有影响的及体现社会性的事件,事件反映的问题是具体的,基本有定论的;事件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一般分为两种:常规性事件材料和突发性事件材料。
  所谓常规性事件材料,一般集中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时常发生的、有广泛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生产与环境保护问题、发展互联网注重网络安全建设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等,处理这类事件是国家公务员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这类材料在内容方面一般以客观陈述为主,以说明、议论为辅,问题涉及的诸方面要素都比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具有某些不完整的案例特征,如2000年关于噪音污染事件。这类材料的优点在于内容相对集中、具体,问题针对性强,处理与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与国家公务员职务日常工作性质相对吻合。但局限性在于选择如此具有普遍性、经常性、影响性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作为试卷长期使用的内容,一是选材难度很大,二是容易形成作答内容的模式化,淡化申论试题主观性特征而流于一种形式化测试。
  所谓突发性事件材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骤然而降,其凶猛快速令人措手不及。能否及时、稳妥地处理这类事件也是国家公务员应对、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如2001年关于风靡全球的PPA风波事件。突发性事件特点在于,人们无法预料由突发而引起的事件过程及结果状态如何,所以突发本身就隐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就决定了如果将这样的事件作为试卷选材对象的话,那么试卷从内容的选择到编排,从题型的设计到作答,都会由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形成巨大的想像空间。如果从出题角度讲,这种性质的事件虽然不是在常态下经常发生的,但若作为对准公务员进行这种素质、能力型测试的内容,的确有很强的挖掘潜力及测试价值。如果从作答方面讲,这种材料内容给应试者能力的发挥与潜能的挖掘提供了一个空间。如2003年关于生产与安全问题,与2001年试卷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将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事件以新闻事件的形式,按新闻综述的结构样式编排成。在近4000字的篇幅里汇集如此之多、之繁、之重大的信息容量,足以向应试者说明国家公务员职务所涉及的事情小则小、大则大,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则是重大和艰巨的,因此没有一定的能力与水平就很难对这样繁琐复杂的材料作出深刻的分析及准确的判断与概括。
  二、材料结构由相对完整型转向不完整型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是由一些杂乱无章的、无规则、无头绪、无明显结构样式、无固定表达方式的半成品材料片段组成的,是属于不完整的结构形式。但是综观历年的申论试卷,申论材料的结构也如同申论材料的内容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常见结构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结构形式相对完整型材料。这种结构类型的材料,在结构安排上,基本是围绕对一个问题的叙述或说明排列下来;材料片断的内容在层次意义上具有某种连续性,因此阅读分析中给人一种结构形式相对完整的感觉。如2000年第一张申论试卷,便体现了这种类型的材料特点。
  材料事件单一、线索单一,尽管材料片断排列顺序不规则,没有更多细节内容,但事件过程如时间、地点、当事者、事件缘由、结果等基本要素都交待清楚,使阅读者一目了然,因此有人称作是案例型材料。但这种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人们对问题思考的空间:在阅读材料方面没有给阅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因此对阅读理解能力及其他能力的测试很难达到一定深度。但是作为申论考试的第一张试卷,它仍不失为一种创造,开申论试卷之先河,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种类型材料的形式及内容为日后申论材料的变化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人们通过这种材料类型了解了公务员考试与其他形式考试之间的差异,这是第一次将这种类型的材料以独立的形式运用在第一张申论试卷中,但也是最后一次。随着申论考试的日趋成熟,这种材料结构形式已不再单独作为材料内容使用,而是把它作为材料结构形式中的一种类型,或材料片段应用于申论整体材料之中,使之成为申论材料的一部分。
  (二)结构形式不完整型材料。这种结构类型的材料,在表现形式上不是按着材料片断内容的先后顺序排列下来,而是由一系列信息片断,或文字、数据、图表等经过初步加工的半成品材料组合而成。材料片断之间在结构上相对独立,各段头绪不清楚,排列组合顺序未必有条理,反映的问题不清晰,但某些段落之间却隐含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看似形散神不散。其特点:一是篇幅扩大。以2003年为例,从字数到信息量,呈倍数增加,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二是内容繁杂。社会性、现实性问题,热点、焦点问题,突出、特殊问题等等都有所表现。三是知识丰富。常识性、基础性、职务性等等综合知识。这些都使材料的背景意义无形中被扩大、加深,使材料的信息意义也超越了本身字数的限制,因此需要考生在阅读同时完成对材料的进一步梳理与完善。
  2001年申论试卷首次使用结构形式不完整型材料,内容是关于PPA引起的全球风波。一共11段材料片断约1500字,内容涉及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市民、药品生产商、经销商、新闻媒体、专家等多方面对PPA事件的不同反应和评价。11段材料内容各自为政,相对独立,而且每个材料片断中都包含着多层含义。如材料片断第2段就表达了在美国三个不同公司对PPA的三种不同态度。PPA就像一颗被扔进河里的石子,在它的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层层波纹。这种如同辐射状的材料结构形式,无疑加重了人们阅读理解及提取信息要义的难度,但是却为申论考试的发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材料的选择与变化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也让人们真正感觉到了申论考试形式的变化空间及潜力是巨大的。2001年试卷突破性地为2002年申论试卷在材料的设计方面取得成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2002年试卷选择的材料是关于网络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材料涉及的范围有广告问题、扰民问题、网络犯罪问题、网络普及问题、网络保密问题、法律建设问题、网络办公问题、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问题等等。在结构形式上基本保持了2001年试卷的框架形式,看上去似乎较之以前容易,形式上更规范、更简单了,在文字表述和说明上措词更加准确、严谨,但实质上却暗藏着一定的难度。可以说,2002年试卷的材料在结构形式上表现得更加具有规范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申论材料形式的变化,也促使着题型、题量和结构的改进,这不仅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成为今后申论考试的改革方向。
  2003年试卷突破了2001年、2002年的材料结构模式,完成了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材料革命。2003年申论试卷比较全面地体现出国家公务员职务考试的基本特征,也凸现出公务员考试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材料的构成形式为申论试卷的研发与创新开辟建构了新的视野与平台,为申论试卷的规范化、专业化及向国际标准化*近做出了突破性的尝试,充分体现了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选拔人才的要求。
  2003年材料变化的特点:
  首先,材料结构清晰。2003年试卷的结构形式选择了AB两条线索,通过数字、图表说明和文字叙述描写,把安全生产问题存在的有形空间展现给应试者,清晰明了。材料A采用数字图表两种表达方式,用数字概括说明伤亡事故的严重程度,用图表总括各类事故涉及范围的程度,这种表现形式在视觉上给人感觉好看,但也给阅读与理解设置了障碍——未必会一眼就能看懂,因为这种阅读的内容及阅读的思维方式都不属于人们日常习惯性的阅读,但是作为国家公务员,这种阅读能力是职业的必需。这种材料形式的变化无形中提醒人们,申论材料的形式不仅限于文字说明,形式多种多样。材料B运用对信息伤亡事故新闻要素的剪辑,8则新闻材料表达了三个方面内容,第16则是伤亡事故叙述,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相对独立完整,类似于内容相对完整型材料;第7则用公文通报的形式集中说明安全生产事故,并以标题新闻的样式又将6起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简明扼要地突出出来,提纲挈领,引人注目;第8则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在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节选,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表明治理整顿的措施及力度。材料B的特点在于突出事故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材料中之所以强调新闻剪辑,说明此类事件是公布于众的,是有据可查的,尊重了事实的存在,也表明了国家在处理此类事故的态度与力度。两组材料选择不同的叙述、说明的角度,用不同的结构方式,诠释了材料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了真正意义上半成品材料的特点,这也正是这张试卷的成功所在,同时也对应试者各种能力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
  其次,材料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既用数字概括说明伤亡事故的严重程度,又用图表总括各类事故涉及范围的程度;既有对伤亡事故新闻剪辑叙述,又有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说明;既有公文式的通报条款,又有标题新闻式的例举,详略得当,提纲挈领;最后会议讲话要点的节选,将统篇材料的重点提示出来,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明确治理整顿的措施及力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篇材料用各种对比的方式,将共性与个性、普通与特殊、微观与宏观这样半成品材料协调、统一于一体,使整个试卷显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表达方式的变化,使材料的信息含义加深,信息含量加大,不仅使材料的可读性加强,也使材料的选择性更加广阔和充分;应试者不仅要看懂材料表现的一般意义,还要读懂材料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所以材料形式的这种变化为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人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了一个与君共舞的展示平台和拓展空间,这个平台和空间也就为申论材料内容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
  最后,两组材料的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既有涉及安全生产隐患的行业或组织,表明这个问题涉及的广度;又有因忽略安全生产问题而导致的恶果惨状,表明这个问题引发的深度思索。既有严谨的、科学的数字统计,说明由此问题造成的触目惊心的后果;又有真情实感的新闻披露,提醒人们这一现状给国家、社会及家庭、个人所带来无法挽回的惨重损失。如此广度与深度的信息含量与信息意义都给这些散乱无序的半成品材料带来了阅读意义阅读价值。也正是在材料的表现形式上注重了各种表达方式的灵活结合,使一般阅读者都能看懂材料所表达的意义,但能够进一步读懂材料意义的本质所在却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综合阅读分析能力。给应试者设置阅读层次上的障碍,以测试其阅读能力,应该是材料形式变化的根本性目的。
  作  者: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张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