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名家范文(通用25篇)
2023全国乙卷高考作文题目:一花独放不是春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名家范文 1
花开有时,花落无情。尽管如此,盛开与凋零不会改变花朵的美丽与价值。
相较于花朵,人类社会显得更加繁复。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有多种族、多种文化、多种意见,还有各种各样的艰辛和挑战。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中成长、发展,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难题。
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一种平等的心态和价值观,去面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以身作则的行为准则,用来引导和塑造我们的品格。
在个人方面,我们应当始终保持谦虚和远离傲慢。在各方面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始终记得自己存在的意义,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上,或是用不恰当的方式来获得自满感。
在社会方面,我们应该提倡协作和共享。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我们迎来新时代,我们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智慧和良好的品德,来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我们需要张开胸怀,尊重多元化的文化、信仰和习惯。当我们愿意学习和接纳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彼此、承认彼此、互相尊重。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放射出亮光,去点亮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域。当我们加以努力,始终保持谦虚和准备接受挑战的勇气,我们就会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个多元复杂的世界。愿我们的世界,因为有我们而更加光彩夺目。
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名家范文 2
百花齐放,但花儿各有不同,或高傲挺拔,或谦虚含蓄,或艳若桃李,或清雅脱俗,正如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彼此,相互包容,共同创造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社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说,有些人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抬高自己,否定别人,使得社会变得单调、僵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实际上,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无论是哪种行为,最终的结果都是让自己和别人都站在原地不动,得不偿失。
中国古人早就深知百花齐放的真谛。唐代诗人杜甫曾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言下之意,一个人只有展示自己的特长才能成功立足社会,而不是拉低别人来提高自己,因为这种行为不道德、不智慧,长此以往,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抵制。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技能、个性是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资本。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实际情况,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自己,同时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同事和朋友,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权利,抱着平等互助的`态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当然,鼓励多元性和个性化的发展,不仅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促进,也是对整个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景。在这样的美好愿景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全面发展。学会包容和理解,培养了解和宽容的态度,才能让彼此之间不仅有天照平日般的关系,而且能够堂堂正正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种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欣赏,还是为了让更多人分享到你的喜悦。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平衡和谐。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天,不断扩充自己的视角,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变得更为精彩和出。
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名家范文 3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太史史伯曾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史伯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这场关于和与同的讨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即“以他平他”,史伯认为,不同事物相互调适达致平衡、均衡之态,就能相生相长,由此产生出新事物,即“和实生物”。与之相对,“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即“同则不继”。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举了几个例子:“声一无听,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只有一种颜,谈不上美丽;只有一种味道,不能成为美味;只有一种事物,无法进行衡量。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在自然界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由此引申出的成语“百花齐放”,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文明时的开放与包容。
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处处体现着贵和、重和的思想。以乐为例,《礼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便将“乐”与“礼”并称,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
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乐”,“与音相近而不同”,只有显现“天地之和”“通伦理”的“德音”才能称之为“乐”。翻开《尚书》,会读到这样一个词——八音克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是由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八音克谐”,是说不同材质、不同音的乐器在一起,能够演奏和谐,配合完美。作为中华礼乐文化重要标志的中和韶乐,其中常用的乐器,有“金之属”的镈钟、编钟,“石之属”的特磬、编磬,“土之属”的埙,“革之属”的建鼓、搏拊,“丝之属”的琴、瑟,“木之属”的`柷、敔,“匏之属”的笙,“竹之属”的排箫、箫、笛、篪。这种音乐上的共生共存,协调统一,正是“和”的体现。
春秋时期,孔子从人伦关系的角度发展了史伯尚和去同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以和为准则,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融洽,但不会盲从附和;小人则相反,虽处处盲从附和,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和而不同”的思想深刻反映出“和合”的精神实质,即不同事物或观点在融合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求同存异。而要保持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而不同”,就要奉行“忠恕”的理念原则,超越自我中心,承认个体的差异性。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文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
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品质。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宇宙之和,到“礼之用,和为贵”的天下之和,从“养之以德则民合”的社会之和,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的道德之和,“和”的理念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和而不同、生生不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让中华文化“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放眼世界,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何看待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如何才能维护好这种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描绘出清晰路径: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
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新时代的中国始终致力于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提供平台,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充分交流互鉴搭建桥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个源自自然界的最朴素的原理,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大智慧,提醒处在纷争对立的世界中的人们:和实生物,有容乃大。包容差异、和谐共生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力量。“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正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描绘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