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两篇文章。《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王安石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教战守策》中苏轼阐述了教民习武、智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是王安石呈给宋神宗的一篇奏议。文章巧妙地采取了旁敲侧击的方法在论述北宋历代君主功过中总结经验教训自然则又巧妙地推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作者以仁宗朝为重点论述自太祖至英宗五朝的政治于肯定中提出批评说理透辟措辞委婉富有煽动力对神宗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准备。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改革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学习文章借题发挥、旁敲侧击、欲抑先扬、寓抑于褒的写法。《教战守策》是苏轼在应制科考试时所写的一篇进策。文章围绕教战守这个中心,援
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证。在分析北宋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主张及其意义,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
第1课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4.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性恶篇》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ɡuǐ)   诚(què)   (xiāo)雄
(tè)      (qì)        (yáo)役
(chì)      (yì)      (lěi)圣
2通假字
农民坏于役 
3一词多义
(1)先
(2)委
(3)特
(4)逸
(5)以
4词类活用
一以安利元元为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断狱务在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赏重而 名词作动词讲信用
拔举疏远 形容词作名词疏远的人
君子非不见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5古今异义
内以平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古义:表原因……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宽仁恭俭出于自然
古义:本性。
今义:自然界。
6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太宗承之以聪武(状语以聪武后置)
或甚于闾巷之人(状语于闾巷之人后置)
(2)宾语前置句
而臣遂无一言之献(宾语一言前置)
(3)被动句
而不蔽于偏至之谗(表被动)
而断盗者辄发(被发觉)
虽间或见用(表被动)
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蔽塞被堵塞;表被动)
正论非不见容(表被动)
然邪说亦有时而用(用被采用)
农民坏于繇役(表被动)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专题四《游褒禅山记》
2写作背景
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1068年即位时只有二十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事。此时王安石已近知天命之年其经历、见识很不一般。他从少年时起即胸有轩冕之志出仕前又跟随宦游四方的父亲到过岭南、江苏的不少地方对下情已有所体恤。二十一岁入京应礼部试首试即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登进士榜。由于个性拗强,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素有矫世变俗之志,名播朝野。神宗早在东宫时就已闻王安石大名,继位后,对这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提出改易更革主张的王安石十分倚重。这次把他由江宁召回京都,就是向他咨询北宋百年来没出大乱子的问题,要他当面回答这是什么原因。面对皇上,口头回答这么重大的问题,王安石难无惶恐,加之时间紧迫,未敢迁延,来不及详对,即告辞返回。事后,他又觉得不符合近臣侍奉君主的道理,遂写了这篇《札子》,进一步申述改变积贫局面、实行变法的实际需要和理论依据。神宗激赏此文,次年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变革遂行。
3相关知识
(1)札子古代臣子给皇帝的奏章。属奏议中的一种。
(2)奏议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秦汉以后的所谓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作者认为本朝享国百年天下无事的原因虽曰人事亦天助也。这里的人事天助分别指什么?作者认为哪一个是真正原因?
[明确] 人事是指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天助是指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天助
2.文章第三段高度评价仁宗的政绩美德称颂他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回答神宗的问题;(2)对比本朝的弊端;(3)作为提出改革措施的依据;(4)欲抑先扬突出主旨。
3.文章第四段分析了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的表现有哪些?
[明确] 这些弊病分别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皇帝朝夕共处的不过是宦官和女子临朝理事又不外是一些琐碎之务远不如那些有作为的国君能同士大夫一起研讨先王的治国之法从而在全国加以推行。二是对于事物不分名与实,一切听凭自然而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虽任用了贤人,但小人也占据一定职位;正确的言论皇帝不是不听,但错误的主张
也时时被采纳。三是没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以诗赋和背诵古书的办法取士,论资排辈、按科名资历任用官吏,而没能采取必要的考核措施。四是监察机关(监司)没有称职的官员,边将不是由军队中有指挥经验的人担任,而是任命一些并无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的人充当。五是官吏调动频繁,难以考核其政绩,而游谈之众便以假乱真,贤人反被埋没。靠私交、走后门扩充自己声望的人,大都成了高官;不靠后台、对公事尽职尽责的人,有时反被打击排挤,故而上下偷懒,一味取悦于人;贤人有职无权,才能得不到发挥,实等同于庸人。六是沉重的徭役造成农民破产,而朝廷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两个一百年指的是什么,负责兴办整修农田水利等等。七是边防部队没有进行训练整顿,其中多有疲惫衰老者;内地驻军全是兵痞无赖,没有改变五代以来在养兵问题上笼络迁就的坏风气。八是对皇族成员不曾经过严格教育和选拔,却委以重任,这不符合先王奖优罚劣的用人原则。九是朝廷对于理财,大都没有恰当的办法,所以尽管皇帝本人很节俭而百姓并不富裕,皇帝对国事百般操劳而国家却并不强盛。幸而没有外患,也没遇到特大天灾,所以一百多年来没有出乱子。十是虽说事在人为,但本朝的创建和存在却是上天保佑的结果。这十条,没有一条不是对北宋朝廷的严厉批评。
4.文章是怎样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明确] 奏札前部分重在探讨宋朝百年以来无事的原因主要以仁宗执政为例其间对历代君主多有颂扬之词而在历数仁宗美德时也未把话说绝为后面揭露矛盾留了余地。后部分主要是痛揭时弊单刀直入文词犀利其于宋室中叶之病言言洞中膏肓矣(顾震沧《荆公年谱》)。最后又回到原,概言宋朝百年无事实乃天助,并非人力所致,并寄希望于神宗,言其倘明此理,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衔接自然。运用反复驰骤的手法以突出作者的观点,采用对偶、排比句式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虽为奏札,亦琅琅可诵。
三、主旨归纳
文章以仁宗为重点论述自太祖至英宗五朝的政治指陈得失反复论证于肯定之中提出批评问题尖锐而措辞平和对神宗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准备可视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写法鉴赏
1本文的主要艺术特是借题发挥
本朝百年无事的题目为神宗所出意在要求王安石对北宋的列朝政治进行称颂但王安石巧妙地采取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旁敲侧击的方法在论述列朝功过中总结经验教训自然而又巧妙地推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转折自然论述有物富于煽动性体现了王安石政治思想的成熟和艺术技巧的娴熟自如二者相互统一。
2文章采用了欲抑先扬、寓抑于褒的手法
比如第三段花费了不少笔墨赞颂仁宗的恭俭宽厚但只是一种抽象的肯定;而第四段的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是对前文具体而彻底的否定。所以,有读者认为虽曰人事……此其所以获天助也之说,是对北宋的歌功颂德,把功劳归于皇帝和上天,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这是没有认识到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对作者苦心的误解。在真正无私地从事变法革新的胆量方面,王安石的做法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是当之无愧的。当然由于种种局限和出于劝谏的目的,作者对北宋前五代皇帝说了一些违背事实或相当过头的好话(比如把北宋对辽和西夏的妥协政策,说成是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等等),他还避开了王小波、李顺等农民起义以及澶渊之役后开的用岁币求苟安的恶例等等,不能不说是对北宋统
治者的一种有意的讳饰。但面对地位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一个要有所作为的大臣的满腹牢骚,也只能是委婉曲折地、甚至是违心地加以表述,这也是不难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