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含解析)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2020年高考时间是几月几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9题,共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二字,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宏旨,皆可略之耳。”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不在“曲与生说”。
“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才能有所创新。
据日本人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德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我对“真、善、美”的看法,我就给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新解,认为这几句话是孔子说他自己追求“真”“美”“善”的过程。我真的“甚解”了孔夫子的话吗?没有,但我从孔子的话中“会意”出一种新意来,于是我便“欣然忘食”了。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是不能要求都“甚解”的,知道一点儿就行了。它们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求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也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哲学家
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你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摘编自汤一介《读书本该会意》)
1.(本题6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书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而读书时句句都求甚解便是不大可能的。
B.“章句之学”其实就是在追求“甚解”,作者不赞同并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
C.“会意”就是抓住古人语言的主要意义,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这样理解古文才合理。
D.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甚解”,而是否定“句句求甚解”,突出了“会意”的重要性。
2.(本题6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引用陶渊明的话,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要“会意”。
B.文章提出“甚解”“会意”两个概念,论证了“甚解”的不足取和“会意”的正确性。
C.文章以中国书多、《论语》等注释多为论据,论证了读书要“会意”的必要性。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增强了说服力。
3.(本题7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甚解”容易走向“生说”,导致泥古不化;“会意”强调领会精神实质,这是读书真谛。
B.只要采用“会意”的读书方法,我们就能从古代经典和当代书籍中读出新的意义来。
C.“甚解”讲究字字句句都有解释,所以“甚解”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经典。
D.如果对每句话都“甚解”了,就不能做到对文章整体“会意”了,二者是对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后一茬花生
宫 佳
路边的青草还顶着露珠的时候,老李头已开着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进了地头。
抬头向山坳里瞅,好多土地撂了荒,年轻人都进了城抓钱去了,地里也就种得马马虎虎,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
这是块好地呀,肥着呢!不长庄稼,长草,这不是羞煞先人吗?
庄稼人不好好侍弄地,还叫个庄稼人吗?可他只能在心里嘀咕,不能管别人,只能管好自己。
可是能管好自己,却管不了自己的儿子。
今年,他看到有那么多地荒着,就和老伴儿捡着种,刚下过一场雨,得赶着春播呢,人老,心气却不老,起早贪黑地干。
城里的儿子放小长假要出去旅游,他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这都什么节骨眼了,还有那闲心思出去玩?赶紧回家帮我种花生。”儿子那头笑了:“爹,你今年怎么还种地?不是罪受吗?村里不是正要搬迁吗?补偿款快下来了,好好享受生活, 我正想给你和娘订去三亚的机票……”儿子没说完,老李头就把电话撂了。钱!钱!钱!现在的年轻人张嘴闭嘴就是钱,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抓钱抓红了眼,家门一关,蜘蛛网锁门,农民要都不种地,吃啥?
手扶拖拉机真不含糊,不一会儿就把跟在后面施肥的老伴儿甩在了后面。犁出来的黑土湿湿的,泛着清新的泥土香味。老伴儿正弓着身子往犁沟里撒化肥,他回头瞅了一眼犁沟,化肥撒得均匀适度,白的颗粒衬在黑土里,很是养眼,不禁向老伴儿投去暖暖的一瞥。肥料使足了,花生才能长呀!人不亏地,地就不亏花生,秋天拔出花生蔓,白花花的花生个个实成,那才叫一个舒心呢!
老李头从老伴儿手里接过竹篮子,脚下生风,五个手指头不断地活动着,化肥就从指缝间源源不断地流入土地。
日上三竿,地已犁了一半,老李头招呼老伴儿歇息。自己点了烟,歪在手扶拖拉机上。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儿在前面扛着木犁,他在后面按着犁把,哼哧哼哧地犁地,那时候,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一家人的吃喝指望它,孩子念书指望它……指望它的地方多了去了,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后来,花了1800块买了手扶拖拉机,干活儿轻便多了……他摸着手扶拖拉机叹了口气。
“你真是个倔老头!”老伴儿数落道,“邻居们都搬迁了,你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才肯拿补偿款,真是受累的命呀!”
“以后想受累也受不着喽!我问了,这手扶拖拉机才卖500块钱,哪儿都没坏,要不是拆迁,给多少钱也不卖呀!种地是庄稼人的本分,不种地,还能干啥?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
“你就是老古董!城里多好呀!有家家悦超市,要啥有啥,就是不买,看看逛逛也舒心。听说,我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傍晚都在跳广场舞,热闹着哪!”
老李头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我就怕你几天的新鲜劲儿一过,还是想这黑土地,到时,想回也回不来喽!”
老伴儿抬头瞅着修好的柏油马路,这边已起了高楼,已有了城里的新气象,那边还是一排排平房,他们的房子就在这些平房之中,过了今年,这些平房都会被推倒了……
老李头把烟袋锅子朝鞋底磕了磕,拍拍手扶拖拉机,说:“走喽!老铁伙计,接着干!”
老两口正干着,地边有人喊:“老李头,我们正你呢,就猜你到这块地里来了。”
老李头眯着眼,打趣说:“怎么啦?住楼房住腻啦?想到地头抻抻老骨头啦?”
“嘿嘿!你还别说,种惯了庄稼,一到了节气,浑身不得劲儿,就回老房子看看。”几个老人手里拿
着钅矍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老李头回头看这几个人,恍惚回到了生产队的光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我们几个在楼房里待不住,在城里了一份保安的活儿,后天就上岗了,哈哈。”
“好呀!赶明年,我也这样的工作,不当社会的累赘!大家加把劲儿干,干完这块地,把下面的荒地也种了,秋收打花生油,人人有份!”
“自家打的花生油就是比超市卖的香!哈哈!”
最后一茬花生地载满了欢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4.(本题6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中间插入年轻人进城抓钱和与儿子电话通话的情节,交代了老李头种最后一茬花生地的背景。
B.小说中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描写十分细腻,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李头和老伴儿勤劳的形象特点。
C.“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一句表面上是写手扶拖拉机以后无用武之地,其实蕴含了老李头无地可种的遗憾无奈之情。
D.本文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尤其是老李头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了十分到位的描写。
5.(本题6分)小说中设置“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本题7分)试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22所学校的孩子们。
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人民日报》2018年6月27日)
材料二:
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