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告罄(qìng) 点缀(zhuì) 炽热(zhì) 忧心忡忡(zhōnɡ)
B.凸现(tóu)    吞噬(shì)    烧灼(sháo)  屏息凝神(bǐnɡ)
C.销蚀(shí)    轮廓(kuò)    啮沙(liè)  怏怏不乐(yànɡ)
D.俯瞰(kàn)    步履(lǚ)迟钝(dùn)  心有灵犀(xī)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B.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C.丢失了这本心爱的书,他一整天心事重重,若无其事的样子。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屠呦呦这一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________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之一是创新,即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让创新
________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进而涵养和凝聚共图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是________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所在。
A.挽救 贯串 传扬      B.拯救 贯串 传扬
C.拯救 贯穿 弘扬      D.挽救 贯穿 弘扬
2019年两会时间4.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天斯科特一行人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B.飞船舱体经过改进,内壁上刷着不同的颜,天花板是白的,地板是褐的。
C.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D.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想静静。
B.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
C.继两次承办中国女足热身赛后,曲靖又以唯一一个地级城市的身份加入了国足世界杯预选赛主场申办的行列。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6.默写。(4分)
(1)              ,夜泊秦淮近酒家。
(2)可怜夜半虚前席,。
(3)政入万山围子里,。
(4)有约不来过夜半,。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尼摩船长说:“教授,我曾经注意到,在红海和地中海中有某些完全相同的鱼类。我确定了这个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如果有,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我把铜圈套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入海中。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到了一些从前放走的鱼尾上有铜圈的鱼。两海之间有路可通的想法得到了证明。我利用诺第留斯号去寻这条通道,终于把它发现了,也冒险走过去了!教授,不久您也要通过我的海底地道了!”
下列各项中,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尼摩船长告诉教授________。
A.法国作家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他认为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有海底地道
B.英国作家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他在叙利亚海岸发现了他之前放走的鱼
C.法国作家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他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海底地道的经过
D.英国作家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他准备带教授穿行海底地道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12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阅十余岁 阅:
(2)竟不可得 竟:
9.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3分)
11.在寻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3分)
(二)(12分)
少年书架
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我想啊,想,就调成黄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
书架成了土黄,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
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
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2.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
__________→“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______________→书架伴“我”成长
13.品读文中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3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做两条批注。(4分)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2分)
伞铺街
李汉荣
  ①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常常是记不起伞的。所以先人才留下了叮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这句朴素的老话,被一辈辈人们重复着。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②就这样,叮嘱带伞的爹娘走远了,记着带伞的儿女也走远了,一代代的人都打着伞走远了。
  ③只有上苍把下不完的雨,藏在江里海里,存在云里雾里,准备在每一个人的路上,随时泼下来。
  ④所以,当我每一次走过伞铺街,我的眼睛似乎突然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我从临街的门里看到了更多的门,从院子里看到了更深的院子,从人里看见了更多的人,从已没有伞的门面上看见了很多的伞,很多年代的伞,很多样式的伞。我看见木伞、荷叶伞、棕皮伞、布伞、油布伞、尼龙伞;我看见了唐朝制伞的人,宋朝卖伞的人,清朝修伞的人,民国打伞的人。我还看见不知哪个朝代的粗心后生,可能是唐朝吧,那是个气魄宏大、情思奔放的年代。这后生有点大大咧咧,出门忘了带伞,走到半路下雨了,他衣衫都湿了,路途遥远,雨还在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在雨地里跑着,差点撞着了一个挑着一筐韭菜叫卖的老汉,他慌忙道歉,他终于到了伞铺街。他走进了卖伞的铺子,当他谢过店家,打着伞上路,那雨点儿打在伞上,就有点平平仄仄的韵味了,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意境温润、对仗工稳的律诗,就在伞下问世了。我还看见,那是民国,新式的“洋伞”刚刚流行,伞铺街也突然洋气起来了。那一对年轻人紧挨着走在一个伞下,男的举着伞,女的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在雨点儿的掩护下,他们说着生活的烦恼和打算,倾诉着细微的情感。时大时小的雨落在伞上,时而砰砰飒飒,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一下子就把伞上的积雨洒下来,好像把青春的苦闷都洒下来了——这变化着的雨声,恰到好处地掩护了他们一路的交谈和小小的秘密,他们就在那雨声里渐渐走远,走远。
  ⑤就这样,走在伞铺街上,我总是遇见世世代代在雨里打着伞走过去的人,我总是听见伞下的低语、
细碎的脚步和小小的秘密,那遥远的过去年代的雨,斜斜地飘过来,一次次把我的心悄悄打湿。而更多的伞刚刚举过来,又匆匆走过去,就随着一个朝代走进了历史的深夜。
  ⑥我真想,让时光回流一小会儿,我要走进那个穿着一袭青衫的古代书生的伞下,与他交流对雨的看法和对时间的理解,然后,一起去赶考,去漫游,去登高望远,在高高的山顶,在雨后的白云上,写一卷新诗。
  ⑦可是,当我把心里的羽毛收拢,安静地站在如今已没有伞铺的伞铺街上,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安静地听着起起伏伏的市声,我听见的却不是高亢的浩歌,也不是豪华的话题,我听见的却是世世代代说了千百年的那些朴素的老话,从时光的门后,从历史的院落,从深深的天井,清晰地、恳切地、潮润地传过来: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