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求和(合集五篇)
第一篇:等比数列求和
等比数列求和
1:等比数列{an}前n项和公式为:sn 或(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为an第n项)
2:推导:错位相减法:主要求和问题是:如果数列{an}和{bn}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且公比不为零,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公式实例:
书本61练习
Eg:已知在等比数列{an}中,(1)a3 39,s3 ,求a1。22
(2)a1 3,q 2,n 6,求sn
(3)a1  2.7,q  ,an 1
31求sn 903、等比数列{an}中,sn为前n项和。连续m项的和仍成等比数列。如:
m……(要注意不是sm,s2m,s3m……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若q=-1,sm,s s,2m sm,s3m2m
则m为奇数)
Eg:等比数列{an}中,前10项和s10 10,前20项和s20 30求s30
s奇-a14、若数列项数为2n,则=q,若项数为奇数则 q s奇s偶
Eg: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是1,项数是偶数,其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此数列的公比和项数。
Eg:一个项数为偶数的等比数列,全部各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的4倍,前三项之积为64,求通项公式。
5、若数列{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sn m sn qnsm,sn m sm qmsn
Eg:等比数列{an}中,前10项和s10 10,前20项和s20 30求s30
Eg:等比数列{an}中,sn为前n项和,若s10 10,s30 70,则s406、若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为sn A Aq(其中A 0,且A为常数),则{an}是等比数列.(若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则其前n项和sn必然可以写成Sn AC+B的形式,其中C是公比,A与B互为相反数)
Eg: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2n 1,则a1 a2 a3 2222的值为 annns偶
第二篇: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必修五§2.5.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
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将数学学习放眼生活,用生活眼光看数学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问题探索法及启发式讲授法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回顾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1)等比数列定义:(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问题引入:
阅读:课本第55页“国王赏麦的故事”。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问题:如何计算
引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三、问题探讨: 问题: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回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倒序相加法。
等差数列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
它的前n项和是
(1)
(2)
(1)+(2)得:
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不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本质。
构造相同项,化繁为简。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这种思想推导?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
变形:
具体:
„„
学生分组讨论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生不难发现:
由于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乘以公比都等于其后一项。所以将这一特点应用在前n项和上。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1)
(2)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当q=1时,当时,学生经过讨论还发现了其他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课后整合自己的思路,将各自的推导过程展示在班级学习园地,同学们共享探究。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出求和公式的第二种形式:
四.知识整合:
时,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当时,2.公式特征:
⑴等比数列求和时,应考虑
两种情况。
⑵当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分别都涉及四个量,四个量中“知三求一”。
⑶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结合前n项和公式涉及五个量,五个量中“知三求二”(方程思想)。3.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五、例题精讲:
例1.运用公式解决国王赏麦故事中的难题。
变式练习:⑴求等比数列1,2,4,8„的前多少项和是63.⑵求等比数列1,2,4,8„第4项到第7项的和.,例2.画一个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再将这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相连得到第2个正方形,依次类推⑴若一共画了7个正方形,求第7个正方形的面积?
⑵若已知所画正方形的面积和为画的最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求一共画了几个正方形,及所 解:由题意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构成等比数列,且
(1)
(2)
答:(1)第七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2)一共测了5个正方形,所画的最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巩固练习:⑴已知等比数列中,,求。
⑵已知等比数列
六、课堂小结:
中,,,求n。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当时,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3、数学思想:类比,分类讨论,方程的数学思想。
七、课后作业:
基础题:课本P61习题2.5 A组1,2
提高题:求和(探究与发现:查阅网络,思考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无其它推导方法?
第三篇:《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三章“数列”第五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
、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等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的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