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
一、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高考命题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及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要求而命制的。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的原则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突出历史学科的特征,隐含着“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学科体系,体现新史观和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二、选择题的分类
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用相对不同的解题技法来作答。
但做题的第一步是审好题。如何审题?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三、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一)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1. 题型特征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在新高考中频受青睐。这类题目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高考例析
2012·福建卷)《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弃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指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C. 指出“农本商末”观点                         D.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本质含义。据题干材料分析理解。“
舍弃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反映了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社会稳定等问题,排除其他三项。
3. 解题技法
1)基本技法:阅材料(题干)→立意(命题视角)→关键词(求答项)→解读信息(材料内涵)→迁移知识(关联教材基础知识)→逐项分析(事实或结论是否与材料相符)→得出答案。
2)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两个原则、三个关注。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时空限制,即历史时期或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三是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利用开头结尾法、标点符号
总结性转折性词等方法技巧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词句。
(3)注意:①在审题时,一审时间、空间、角度、程度、范围等限制词,二审设问的中心词及方向(否定、肯定),三审与知识点有联系的关键词。②充分利用括号里的信息!③留意材料出处,可帮助定位时间和考查方向。④既要逐字逐句仔细分析材料,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切忌只看局部。⑤审材料型选择题时,务必从材料出发,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解题,切忌主观延伸材料的意思。⑥注意关注选项中的程度性限定词
4.应用体验
1(2014·山东)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2.(2014·山东)“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2014·山东)“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4.(2014·全国课标)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6.(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19006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陆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7.(2011·全国文综新课程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
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8.(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9.(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天津考试院
10.(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