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阶级性。
(3)等级性。(4)道统性。(5)专制性。(6)刻板性。
(7)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5.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化。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
专升本有什么要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
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8.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1)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
(2)旧式分工浩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11.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1)导向作用(规范作用)。(2)激励作用。(3)调控作用。 (4)评价作用。
(5)选择作用。
12.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13.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民族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4.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5.我国现行学制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3)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6.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17.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注:也会单独考查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的内容。)
(1)职业道德素养。包括: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包括: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⑤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3)能力素养。包括: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包括: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18.简述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为: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4)学生是责权主体。
19.简述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表现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表现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表现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20.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
21.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④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⑤发扬教育民主。⑥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⑦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⑧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②加强学风教育。③改善校园人际关系。
22.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3.简述教学的基本(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简称“双基”。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4.简述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存在内在机制。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2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数,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需注意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①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分割的。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人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6.直观性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贯彻该原则?
(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7.启发性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贯彻该原则?
(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贯彻此原则的首要问题。